二战德国装甲推进那么快,那后勤是如何保证的?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装甲部队的机动和作战永远离不开后勤部队的有力保障,没有后者源源不断地运送食品、燃料、弹药、药品、补充装备和其他物资,任何一支装甲部队都无法开赴前线并展开战斗。因此,人员装备充实的后勤部队和运作良好的后勤体系是装甲师进行战斗行动的基石。
一个装甲师的快速推进需要后方数百辆乃至上千辆后勤车辆的支撑。
二战德军地面部队的后勤补给作业主要由铁路运输、兵站分配、公路运输、前线补给等几个环节构成,通常大宗的补给物资首先通过铁路运往距离前线最近的物资集散地卸载,并通过后方兵站进行分配,然后由各部队后勤单位的运输车队沿公路运往前线,最后由前线的后勤部门分配到基层部队。
铁路运输在德军后勤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德军装甲师在机动和作战时所需的物资供应较步兵师更大,因此德军装甲师编制内都有大量后勤运输单位。以战争初期的1939型装甲师为例,后勤部队的人数约占全师人员的13~15%,其编制员额为1602人,包括42名军官、50名文职人员、213名士官和1297名士兵,而实际员额常常超编,比如1939年8月时,第4装甲师的后勤部队有1630人,占全师人数的16%。装甲师后勤部队装备了大量机动车辆用于运输作业,包括97辆摩托车、49辆乘用车和323辆各型卡车。
德军装甲部队的摩托化纵队,相比步兵部队还用脚底板机动,靠马车运输,装甲师的摩托化程度算是很高了。
1939型装甲师的后勤部队分属于几个部门。归属师行政主任管理的单位包括给养管理处(22人)、屠宰排(44人)、面包连(142人);归属师部的单位包括宪兵排(68人)和野战邮局,前者负责维持军纪,执行军法,后者负责部队邮政服务;最大规模的后勤单位是隶属于师后勤处长的运输部队,后勤处长同时也是师部成员,其指挥下的各单位人数多达900余人,在1939年时包括6个轻型运输纵队(每个纵队一次运输30吨物资)、3个重型运输纵队(主要运输燃料,每个纵队一次可运25立方米燃料)、2个维修连和1个供给连。师属运输部队最多可以运载180吨物资和75立方米的燃料。
行进在沙漠公路上的非洲军车队,沙漠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德军车辆的损耗率急剧上升,妥善率很低,严重影响后勤供给。
在实战中,德军装甲师部队的后勤状况受战场道路条件和车辆状况的影响很大,比如“巴巴罗萨”行动中,德军装甲部队越深入苏联境内,面临的后勤困难就越大,其原因首先在于苏联铁路的轨距与德国铁路不同,导致战争初期德军无法充分利用铁路向前线运输大量物资;其次,苏联道路状况很差,缺乏高等级公路,以土路居多,受天气影响大,加剧了车辆的损耗,加上路网稀疏,极大影响了后勤运输的效率,以至于德军装甲部队常常需要飞机空投燃料,维持推进。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隆美尔的非洲军身上,比如1942年1月,第21装甲师编制内的3528辆机动车里有2459辆无法使用,包括625辆摩托车、565辆乘用车、831辆卡车、151辆牵引车和287辆装甲车,妥善率不足30%。迫使德军只能大量使用缴获的英军车辆维持运输和机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