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北约&阿富汗
2001年阿富汗战争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在10月7日起对阿富汗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的一场战争,同时标志世界反恐战争的开始。与阿富汗作战的国家主要有美国以及英国、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北约国家,哈萨克斯坦、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为美军提供了后勤支援并在战后派遣军队驻扎阿富汗(驻阿韩军在2007年发生韩国人质被绑架事件后撤离阿富汗)。
当美国总统布什向世界宣布美军要在阿富汗打一场样式很特殊的反恐怖战争,以彻底消灭制造九一一事件的幕后黑手及其同盟者塔利班武装之时,有眼光的战略家们都认为美国无疑会赢得这场战争。但是自10月7日美军开打以后,特别是反塔联盟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使世人愈感到始料不及,战争一次又一次地出现戏剧性变化,许多分析家们的预测都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然而,战争打到今天这个样子,许多人都在提出问题:为什么这次阿富汗战争没有出现10年前阿富汗游击队抗击苏军时的情景?曾经把反塔联盟赶得到处跑的塔利班怎么被反塔联盟打得无招架之力?美军地面特种部队为什么在战争中没有大的作为?和奥马尔在大劫中表现如何等等。
美国的战争目标是否已实现?
应该说,战争打到今天,这些问题似可作点小结了。从现在看,美国在阿富汗打的反恐怖战争已近尾声,那么美军打得怎么样?是否达成了战争目的?这是现在要作出评估的事情。通常一场战争是否结束,是由战争的主导方,及战争胜利者的意志和战争目标是否实现所决定的。战争目标的制定是由国家最高统帅和最高决策层明确的,也就是这场阿富汗战争应由美国总统布什和他的战争班子确定。九一一事件之后,布什就确定了动用几万美军,消灭奥萨马及其恐怖组织和打击庇护它的塔利班武装这个战争目标。
从布什决策发展过程看,头一个战争目标——消灭,是坚定不移的,而打击奥马尔和塔利班武装则是有条件的,也就是根据当时奥马尔的态度再确定美军是否连他一起铲除。然而,从战前的某一时刻开始,美国就意识到要消灭其恐怖组织,就必须先摧毁塔利班武装。这在确定战争目标的时候,就成了实现战争决心的一个前提性问题。即战争爆发后,推翻塔利班武装也就成了美国的另一个战争目标。
必须指出的是,美国起先只有“消灭”这个战争目标,而军事打击塔利班是附加的。军事上忌讳同时开辟两条战线和打两场战争,在制定战争目标时也是应尽量防止同时确定两个战争目标。因为,后者与前者在某种程度上有类似的地方。美国为什么会同时确定这两个战争目标呢?是因为就在阿富汗,美国可将塔利班与卡伊达捆在一起打,几乎成为一个目标打。美国明知不早打击恐怖组织,以后就很难围捕在其他国家的成员,为何美国不在阿富汗以外打击恐怖组织及其附生国,原因就在这里。实际上,战争的发展不像美国决策层所设想的那样艰难,附带摧毁塔利班武装的目标却先实现了,而消灭恐怖组织的目标尚缺一环。那么现在离战争目标还有多远,应该说为期不远了。因为奥萨马的行踪已经有了线索,搜捕圈也正在缩小,消灭他只是个时间问题。也许明天,或者以后的某个时间。
总之,美国军队已经接近实现这场阿富汗战争的目标。战争目标的实现就意味着战争的结束,消灭了恐怖组织成员,战争就算是结束了。至于失去政权和武装的奥马尔,美国虽也不会放过他,但让美军和这种不具国际影响力的人物打一场兴师动众的战争,就显得不那么急迫了。
是谁把握住了战争的关节点?
战争双方的武力对抗,通常是有那么几个点支撑着,其中有对战争起转折作用的“关节点”,还有对战争胜负起决定作用的“顶点”。在世界战争史上,那些双方对抗实力相当的战争,其战争发展过程通常都要经过一些关键的战役或战斗(即理论上的“关节点”),再经过一个对战争起决定作用的战役或战斗(即“战争顶点”),才分出胜负高低来。
然而,到目前为止,阿富汗战争是一场没有多少“卖点”的战争。从军事上讲,其原因是战争没有出现顶点,没有那种双方殊死对抗的场面和过程,也没有很明显的战争关节点。
对于打了两个来月的战争,这样讲似乎简单了一点。其实,关节点在战争中曾隐约地出现过,而战争的顶点因双方军力和军心对比反差太大,从没有出现过。从历史上看,谁把握住了战争的关节点,谁就能控制战争的走势,谁就能为赢得战争顶点创造条件。
在这场战争中能看出眉目的关节点,是马扎里沙里夫、昆都士及坎大哈三次战斗。从塔利班最初的强硬态度到后来几万人的武装没有打出几场战役来,这种战争表现实在令世人费解。初步看,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有这样几点:一是美军的空中打击是非常有效的。美军的程序式打法,先消灭塔利班极少的防空力量,然后摧毁具有战略价值的军事和经济目标,最后再行战术轰炸,打击前线的塔利班守军。一些简易的野战工事无论如何也无法防护美军的强大空中打击,一支类似民兵武装要打只有正规部队才能打的防御作战,无疑是勉为其难了。
二是几个关节点没有把握好。在马扎里沙里夫、昆都和坎大哈这几个点的坚守与放弃的问题上,能看出塔利班领导层的犹豫和意见不统一,致使指挥和战斗都乱了章法。比如,一开始塔利班宣称要和美国人打游击战,可是在战争中自己打的却是城市防御战;在坚守几个大城市时,塔利班都说要坚守到底,但往往是战斗还没怎么打,就主动放弃了。
这些都说明,塔利班没有找到与美国这样的对手作战的正确方法,没有意识到在阿富汗这种特殊的地形打城市防御战意味着什么,更没有认识到在没有做好充分战争准备的情况下,断然下战争的决心就意味着失败。按理说,马扎里沙里夫是应打一个较大的战役的,因为其战略价值要比昆都和喀布尔大,而塔利班因承受不了美军的轰炸,就逃之夭夭,拱手让给了反塔联盟。
2001年阿富汗战争的新认识:刘周在“关于总体战思维与高科技战争的一些思考”一文中认为:塔利班可以有更好的打法,以转变自己的弱势地位。美军对弱国部队固有的轻视以及美军以往打胜仗的经历,加之美军是在大规模空袭以后开始发动的地面攻击,所以很容易使其一部或数部轻敌冒进。因此,塔利班完全可以利用此点而作有利的战略退却,并选择有利地形相机全歼其冒进之一二小股部队。这一点无论从战略上和战术上来讲都是不难做到的。但是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从心理上给美军方面以有效的震慑,从而使美军以后的地面行动迟缓起来,美军的地面进攻将受到有效的迟滞。这种情况下,只要能继续灵活地发挥地利和指挥上的优势,则完全有可能从根本上迟滞美军的地面进攻,整个战场形势就将为之改观。因为阿富汗不像南斯拉夫,没有多少可供轰炸的地面实施,单凭空袭结束战争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完全有可能将美国拖入一场持久战的泥潭。《孙子·作战篇第二》讲:‘……其用战也贵胜,久则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所以,塔利班方面将有可能出现谋求政治解决争端的有利时机,也就是说塔利班政权完全有可能做到不亡不败的结局。”但是,事实上塔利班政权采取了完全相反的打法,从一开始的坚守北方重镇起,一直是节节抵抗,节节败退,最后发展到全面溃退。先是“防御中的保守主义”,后是“撤退中的逃跑主义”,始终未能利用自己的局部优势,改变战场形势,而是一味的以己之短应敌之长,所犯的皆是兵家大忌。所以,美军能迅速打跨“塔利班政权”,军事实力的悬殊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实际上还在于塔利班领导人军事指挥上的失误和没有有效使用“人民支持”以发挥总体战的威力。
美国联军&伊拉克
伊拉克战争又称美伊战争,是美国因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疑似)而发动的全面战争,共有4国参与作战,有评论认为其可视为第二次海湾战争,但具体分析可发现其不可称为“海湾二战”。而最后美国尚未发现传说中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2010年8月3日,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表示,8月底美国部队在伊拉克的作战行动将如约结束。驻伊美军8月31日结束作战任务。美国从2003年3月20日入侵伊拉克到2010年8月撤出全部战斗部队,历经7年零5个月。
2001年阿富汗战争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在10月7日起对阿富汗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的一场战争,同时标志世界反恐战争的开始。与阿富汗作战的国家主要有美国以及英国、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北约国家,哈萨克斯坦、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为美军提供了后勤支援并在战后派遣军队驻扎阿富汗(驻阿韩军在2007年发生韩国人质被绑架事件后撤离阿富汗)。
当美国总统布什向世界宣布美军要在阿富汗打一场样式很特殊的反恐怖战争,以彻底消灭制造九一一事件的幕后黑手及其同盟者塔利班武装之时,有眼光的战略家们都认为美国无疑会赢得这场战争。但是自10月7日美军开打以后,特别是反塔联盟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使世人愈感到始料不及,战争一次又一次地出现戏剧性变化,许多分析家们的预测都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然而,战争打到今天这个样子,许多人都在提出问题:为什么这次阿富汗战争没有出现10年前阿富汗游击队抗击苏军时的情景?曾经把反塔联盟赶得到处跑的塔利班怎么被反塔联盟打得无招架之力?美军地面特种部队为什么在战争中没有大的作为?和奥马尔在大劫中表现如何等等。
美国的战争目标是否已实现?
应该说,战争打到今天,这些问题似可作点小结了。从现在看,美国在阿富汗打的反恐怖战争已近尾声,那么美军打得怎么样?是否达成了战争目的?这是现在要作出评估的事情。通常一场战争是否结束,是由战争的主导方,及战争胜利者的意志和战争目标是否实现所决定的。战争目标的制定是由国家最高统帅和最高决策层明确的,也就是这场阿富汗战争应由美国总统布什和他的战争班子确定。九一一事件之后,布什就确定了动用几万美军,消灭奥萨马及其恐怖组织和打击庇护它的塔利班武装这个战争目标。
从布什决策发展过程看,头一个战争目标——消灭,是坚定不移的,而打击奥马尔和塔利班武装则是有条件的,也就是根据当时奥马尔的态度再确定美军是否连他一起铲除。然而,从战前的某一时刻开始,美国就意识到要消灭其恐怖组织,就必须先摧毁塔利班武装。这在确定战争目标的时候,就成了实现战争决心的一个前提性问题。即战争爆发后,推翻塔利班武装也就成了美国的另一个战争目标。
必须指出的是,美国起先只有“消灭”这个战争目标,而军事打击塔利班是附加的。军事上忌讳同时开辟两条战线和打两场战争,在制定战争目标时也是应尽量防止同时确定两个战争目标。因为,后者与前者在某种程度上有类似的地方。美国为什么会同时确定这两个战争目标呢?是因为就在阿富汗,美国可将塔利班与卡伊达捆在一起打,几乎成为一个目标打。美国明知不早打击恐怖组织,以后就很难围捕在其他国家的成员,为何美国不在阿富汗以外打击恐怖组织及其附生国,原因就在这里。实际上,战争的发展不像美国决策层所设想的那样艰难,附带摧毁塔利班武装的目标却先实现了,而消灭恐怖组织的目标尚缺一环。那么现在离战争目标还有多远,应该说为期不远了。因为奥萨马的行踪已经有了线索,搜捕圈也正在缩小,消灭他只是个时间问题。也许明天,或者以后的某个时间。
总之,美国军队已经接近实现这场阿富汗战争的目标。战争目标的实现就意味着战争的结束,消灭了恐怖组织成员,战争就算是结束了。至于失去政权和武装的奥马尔,美国虽也不会放过他,但让美军和这种不具国际影响力的人物打一场兴师动众的战争,就显得不那么急迫了。
是谁把握住了战争的关节点?
战争双方的武力对抗,通常是有那么几个点支撑着,其中有对战争起转折作用的“关节点”,还有对战争胜负起决定作用的“顶点”。在世界战争史上,那些双方对抗实力相当的战争,其战争发展过程通常都要经过一些关键的战役或战斗(即理论上的“关节点”),再经过一个对战争起决定作用的战役或战斗(即“战争顶点”),才分出胜负高低来。
然而,到目前为止,阿富汗战争是一场没有多少“卖点”的战争。从军事上讲,其原因是战争没有出现顶点,没有那种双方殊死对抗的场面和过程,也没有很明显的战争关节点。
对于打了两个来月的战争,这样讲似乎简单了一点。其实,关节点在战争中曾隐约地出现过,而战争的顶点因双方军力和军心对比反差太大,从没有出现过。从历史上看,谁把握住了战争的关节点,谁就能控制战争的走势,谁就能为赢得战争顶点创造条件。
在这场战争中能看出眉目的关节点,是马扎里沙里夫、昆都士及坎大哈三次战斗。从塔利班最初的强硬态度到后来几万人的武装没有打出几场战役来,这种战争表现实在令世人费解。初步看,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有这样几点:一是美军的空中打击是非常有效的。美军的程序式打法,先消灭塔利班极少的防空力量,然后摧毁具有战略价值的军事和经济目标,最后再行战术轰炸,打击前线的塔利班守军。一些简易的野战工事无论如何也无法防护美军的强大空中打击,一支类似民兵武装要打只有正规部队才能打的防御作战,无疑是勉为其难了。
二是几个关节点没有把握好。在马扎里沙里夫、昆都和坎大哈这几个点的坚守与放弃的问题上,能看出塔利班领导层的犹豫和意见不统一,致使指挥和战斗都乱了章法。比如,一开始塔利班宣称要和美国人打游击战,可是在战争中自己打的却是城市防御战;在坚守几个大城市时,塔利班都说要坚守到底,但往往是战斗还没怎么打,就主动放弃了。
这些都说明,塔利班没有找到与美国这样的对手作战的正确方法,没有意识到在阿富汗这种特殊的地形打城市防御战意味着什么,更没有认识到在没有做好充分战争准备的情况下,断然下战争的决心就意味着失败。按理说,马扎里沙里夫是应打一个较大的战役的,因为其战略价值要比昆都和喀布尔大,而塔利班因承受不了美军的轰炸,就逃之夭夭,拱手让给了反塔联盟。
2001年阿富汗战争的新认识:刘周在“关于总体战思维与高科技战争的一些思考”一文中认为:塔利班可以有更好的打法,以转变自己的弱势地位。美军对弱国部队固有的轻视以及美军以往打胜仗的经历,加之美军是在大规模空袭以后开始发动的地面攻击,所以很容易使其一部或数部轻敌冒进。因此,塔利班完全可以利用此点而作有利的战略退却,并选择有利地形相机全歼其冒进之一二小股部队。这一点无论从战略上和战术上来讲都是不难做到的。但是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从心理上给美军方面以有效的震慑,从而使美军以后的地面行动迟缓起来,美军的地面进攻将受到有效的迟滞。这种情况下,只要能继续灵活地发挥地利和指挥上的优势,则完全有可能从根本上迟滞美军的地面进攻,整个战场形势就将为之改观。因为阿富汗不像南斯拉夫,没有多少可供轰炸的地面实施,单凭空袭结束战争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完全有可能将美国拖入一场持久战的泥潭。《孙子·作战篇第二》讲:‘……其用战也贵胜,久则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所以,塔利班方面将有可能出现谋求政治解决争端的有利时机,也就是说塔利班政权完全有可能做到不亡不败的结局。”但是,事实上塔利班政权采取了完全相反的打法,从一开始的坚守北方重镇起,一直是节节抵抗,节节败退,最后发展到全面溃退。先是“防御中的保守主义”,后是“撤退中的逃跑主义”,始终未能利用自己的局部优势,改变战场形势,而是一味的以己之短应敌之长,所犯的皆是兵家大忌。所以,美军能迅速打跨“塔利班政权”,军事实力的悬殊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实际上还在于塔利班领导人军事指挥上的失误和没有有效使用“人民支持”以发挥总体战的威力。
美国联军&伊拉克
伊拉克战争又称美伊战争,是美国因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疑似)而发动的全面战争,共有4国参与作战,有评论认为其可视为第二次海湾战争,但具体分析可发现其不可称为“海湾二战”。而最后美国尚未发现传说中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2010年8月3日,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表示,8月底美国部队在伊拉克的作战行动将如约结束。驻伊美军8月31日结束作战任务。美国从2003年3月20日入侵伊拉克到2010年8月撤出全部战斗部队,历经7年零5个月。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