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听到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为何当场崩溃痛哭?
李鸿章(1823年-1901年,安徽人)政治、外交、军事上的成就,尤其是政治、外交的建设,远超过他的老师曾国藩。在左宗棠死后,1880~90年代,李鸿章成为大清国最后支撑着这座风雨飘摇,摇摇欲坠大厦的顶梁柱。大清国有大事,必然需要李中堂出面。
这个场景是出自于某瓣评分相当高的历史剧《走向共和》中的一段戏份,走向共和这个剧可以说是最接近真实历史的一场大戏,当时还原的场景是这样的:在当时的时局下,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城,慈禧带着光绪跑路了,留下了处理后事帮慈禧擦屁股的李鸿章,在万难的环境下,李中堂与庆亲王代表清廷签了《辛丑条约》,这才把战事稳定了下来,而慈禧终于结束了逃亡的生涯,可以光明正大地回家了。
当慈禧带着小傀儡光绪做火车到达直隶的保定府站时候,慈禧还饶有兴致的下车检阅新军将领袁世凯的新式西洋乐队,正在这载歌载舞之时,一个太监跌跌撞撞的跑到了慈禧的跟前,手上拿着一份万急的电报,当慈禧拿着电报在车厢内看完的时候,脸色大变,精神恍惚,腿脚不稳,只见两行热泪从双目喷涌而出,这个时候李莲英带袁世凯进来觐见,慈禧已然失神,过了好一阵才和袁世凯一字一顿的说出:李中堂故去了。
“敬李鸿章之才,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的这句评价发人深省。慈禧太后听到李鸿章去世的消息,几近崩溃。李鸿章走了,等于断了大清朝的左膀右臂。李鸿章,也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的俾斯麦”。可以客观的说,李鸿章为了晚清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果没有李鸿章,在无能的满清政府领导下,中国会失去更多的领土。李鸿章注重实业兴国。
满清政府的实业如果没有李鸿章,晚清就不会有实业。慈禧毕竟是一个女人,心里有最柔软的那部分,一个能为她背锅到死的人,在大清朝实属罕见,那些皇族王爷们更是欺上瞒下,都在为自己的小家庭做着打算,能贪一两是一两,而李鸿章则忠心耿耿的背锅挡箭,来了洋人,我谈,合约我签,就算是谈判也是李鸿章一人顶上,能做到这些的,慈禧一朝,恐怕是寥寥可数。
外国人的评论可谓是一针见血:“每当满清政府把这个巨大的帝国带到毁灭的边缘,他们唯一必须启用的人就是李鸿章。”李鸿章接到诏命之后有踌躇,但是不得不北上,在路上,李鸿章说:只有尽力周旋,也还不知道能够议和吗?我还能有几年可活的?不过是当一日和尚撞一日钟,钟不鸣,和尚亦死矣!用伊藤博文的话说:大清帝国中唯一一位有能耐和世界争长短的人走了,而对于慈禧来说,他的“李文忠公”走了,用李中堂自己的话说“大清裱糊匠”走了。奈何,李中堂生不逢时,为大清鞠躬尽瘁,保全了大清的完整,最终油尽灯枯,成为了历史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