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云鹏的五环之歌为什么能受到大众的喜爱?
一首废话式的《五环之歌》,唱的是北漂一族和城市新移民的生活。在北京15条地铁线的一百多个站点间,每个早晨有1000万人,挤在这密闭的空间里奔向目的地;在地面上,无数人在公交车或私家车里,忍受拥堵,祈祷能按时上班。身体正在被挤压。人们无力阻止城市扩张,无法改变不甚合理的城市规划,无法突破愈加固化的社会阶层。相反,这些弊病带来的附加问题,却需要普通人承担。
分析所以,《五环之歌》是一曲弱者的解构与反抗。美国学者斯科特通过观察马来西亚农民的抗争形式,在《弱者的武器》写到,由于缺乏常规的公平博弈规则,心怀不满的弱势群体利用心照不宣的理解,和非正式的网络进行低姿态的反抗,以避免公开反抗的集体风险。从这种角度来看,无论是书中农民的小偷小摸、散布谣言,还是古代民间传唱的政治民谣和现代的手机段子,都可以视作“弱者的武器”。
《五环之歌》也是如此,用无聊解构意义,用看似无厘头的废话来对抗主流话语体系,这种无风险和低姿态的方式,迎合了人们潜意识里的对抗情绪。就像歌词的最后一句“修到七环怎么办”,也只能回答“你比五环多两环”,这种表达正是对社会现实的无能无力。《五环之歌》成不了北京市市歌,但我们应该从中看到文艺作品的创作和传播规律。宣传正能量并没有错,但这并不等于漠视现实问题,一味唱高调,只能让人反感
首先说为什么能火,因为一部分观众喜欢岳云鹏。喜欢到了给什么都能乐都喜欢的地步。相对于包袱和段子来说,五环之歌和送情郎更容易被没什么底子的观众记住(喜欢这样的能有什么底子,有底子的谁捧他),所以很容易理解。而且在台下跟着互动、起哄、接下茬是一个很有成就感的事儿,最有意思的是成就感是逐步升级的。然后想说说这个歌。我们先看看百度百科上是怎么说的:五环之歌是德云社相声演员岳云鹏自行创作的歌曲,其伴奏旋律为蒋大为演唱的歌曲《牡丹之歌》。最早见于2011年04月09日 民族宫岳云鹏专场史爱东与岳云鹏合作的相声《学歌曲》,岳云鹏说这是自己原创的一首歌曲。
总结本来很好听的歌,岳云鹏用戏曲唱腔唱出来与歌词异常的搭,而且从歌词来看,虽然全篇废话,却与当前真话不敢说,假话不屑说的时代背景契合,通篇废话才能放声高歌,让这首歌火也算表达了某种微弱的抗议。另外,寥寥几句废话歌词又出乎意料把北京人民那种既自豪又面临各种压力的生活现状描绘得很形象,这种进退两难的心情恰恰又是全国老百姓的真实写照,引发了某种共鸣。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一开始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很喜欢哼,简单,张嘴就来。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我想跟朋友吃夜宵聊点私事,烦心事。好几次,我都提前预告说我要讲一整个晚上,结果没到十分钟就说完了。有太多苦说不出来了,大家都不容易。听这首歌,有种心里有苦,说不出,但日子还是要过下去的感觉。修到七环怎么办,该过还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