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有什么深远意义????????????????????????????????????????????????????????????????????????? 5
7个回答
展开全部
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意义——
学习中国近代史,所学何用?当然要祭奠那些无辜丧命于外敌枪炮下的万千同胞,要追忆三元里人民的拚死抗争、“致远号”二百五十名将士以舰殉国的英勇悲壮,要缅怀“戊戌六君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以及无数革命先驱舍生取义的爱国之举。然而,最重要的意义是从这段苦痛的历史中,汲取教训,励精图治,振奋自强,做好今天的事,写好中国的未来史。
中国近代史以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发端,意义不寻常。如果说此前的中国仍沉湎于“威加四方、万邦慑服”的天朝大国的幻境之中,那么此后的中国则被列强的铁甲舰拖进了世界舞台之中。不可能有与世隔绝的安宁,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除被迫一战,别无选择。此后,世界经历了两次大战,压迫与反压迫、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绵延不绝。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世界范围内的较量直到今天仍在延续;尽管政治格局、力量对比、较量方式与以前有很大的变化,但是看得分明:哪个国家和民族都希望在生存和发展的竞争中居于比较主动和有利的地位。即使和平与发展主导当今世界大势的今天,挑战和较量仍然贯穿其中。
今天是过去的延伸,也是未来的起点。为了把握今天,掌握未来,需从史镜之中获得宝贵的借鉴,才不失为智慧和聪明的民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讲,其兴也有因,其衰也有故,所以学习中国近代史,温故而知新,对于我们抓住机遇,推进改革,实现“三步走”的宏伟战略目标,是极有助益的。
中国近代史包涵着很丰富的内容,但有三条用苦难换来的教训,可以说最为刻骨铭心。
无实力无以言尊严。近代中国是与外国列强签署不平等条约最多的时期。所谓谈判,实则是不谈只判,除了割地赔款外,别的免开尊口。为什么是这样?因为谈判桌后面是一字摆开的兵舰和大炮。朝廷的腐败,国力的空虚,助长了列强的专横。应该记得,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人高呼“公理战胜强权”、要求从德国人手里收复青岛时的情景。然而,列强们完全无视中国人的要求,竟拿着中国领土做起了交易。事实教育了中国人:公理是存在的,但是面对列强,没有实力做后盾的公理是多么的不堪一击。今天我们仍能看到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的余风,但和一百年前相比,当年列强的耀武扬威不复存在。因为今日的中国已不是昨天的中国,从各方面实力来看,我们不再无足轻重。正如有的运动员所说,尊严不是乞求来的,是用拚搏换来的。结论是:贫穷落后不是社会主义,甚至连国之尊严都不会有。
不自强无以论实力。人们很难理解,以中国幅员之大,人口之众,文化之灿烂,怎么会沦到虎落平原被犬欺的悲惨境地。是因为朝廷腐败,军阀混战,国家分裂,民不聊生,躯体虽大却弱不禁风。古人云:“政亡,则国家从之。”一个无法团结起来、凝聚起来的民族,一个处于分裂和动荡之中的国家,虽地广人众、高城深池,却不足以为强为固。中国近代史告诉我们,要使中国强大起来,首先要靠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倘十二亿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我们这个民族的中兴谁也挡不住。
不变革无以图自强。中国向何处去?这是一百多年来无数志士仁人苦苦思索的问题,因而变法图强构成了近代史最为动人的一章。至今我们在阅读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等诸先贤的变革篇章时,仍感到虎虎有生气。然而把这种变革由理论变成现实,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的,是毛泽东等成千上万中国共产党人。而邓小平同志所开创的改革开放事业,则把这种伟大变革推向最为辉煌的时期。至少我们已经看到,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五十多年间,中国人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拥有足以自豪的实力和充分的自信。一百多年来所进行的持续不断的社会变革,已经使中国和中国人具有了崭新的面貌,并将在开拓和创新中成为真正的巨人。
学习中国近代史,所学何用?当然要祭奠那些无辜丧命于外敌枪炮下的万千同胞,要追忆三元里人民的拚死抗争、“致远号”二百五十名将士以舰殉国的英勇悲壮,要缅怀“戊戌六君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以及无数革命先驱舍生取义的爱国之举。然而,最重要的意义是从这段苦痛的历史中,汲取教训,励精图治,振奋自强,做好今天的事,写好中国的未来史。
中国近代史以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发端,意义不寻常。如果说此前的中国仍沉湎于“威加四方、万邦慑服”的天朝大国的幻境之中,那么此后的中国则被列强的铁甲舰拖进了世界舞台之中。不可能有与世隔绝的安宁,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除被迫一战,别无选择。此后,世界经历了两次大战,压迫与反压迫、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绵延不绝。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世界范围内的较量直到今天仍在延续;尽管政治格局、力量对比、较量方式与以前有很大的变化,但是看得分明:哪个国家和民族都希望在生存和发展的竞争中居于比较主动和有利的地位。即使和平与发展主导当今世界大势的今天,挑战和较量仍然贯穿其中。
今天是过去的延伸,也是未来的起点。为了把握今天,掌握未来,需从史镜之中获得宝贵的借鉴,才不失为智慧和聪明的民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讲,其兴也有因,其衰也有故,所以学习中国近代史,温故而知新,对于我们抓住机遇,推进改革,实现“三步走”的宏伟战略目标,是极有助益的。
中国近代史包涵着很丰富的内容,但有三条用苦难换来的教训,可以说最为刻骨铭心。
无实力无以言尊严。近代中国是与外国列强签署不平等条约最多的时期。所谓谈判,实则是不谈只判,除了割地赔款外,别的免开尊口。为什么是这样?因为谈判桌后面是一字摆开的兵舰和大炮。朝廷的腐败,国力的空虚,助长了列强的专横。应该记得,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人高呼“公理战胜强权”、要求从德国人手里收复青岛时的情景。然而,列强们完全无视中国人的要求,竟拿着中国领土做起了交易。事实教育了中国人:公理是存在的,但是面对列强,没有实力做后盾的公理是多么的不堪一击。今天我们仍能看到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的余风,但和一百年前相比,当年列强的耀武扬威不复存在。因为今日的中国已不是昨天的中国,从各方面实力来看,我们不再无足轻重。正如有的运动员所说,尊严不是乞求来的,是用拚搏换来的。结论是:贫穷落后不是社会主义,甚至连国之尊严都不会有。
不自强无以论实力。人们很难理解,以中国幅员之大,人口之众,文化之灿烂,怎么会沦到虎落平原被犬欺的悲惨境地。是因为朝廷腐败,军阀混战,国家分裂,民不聊生,躯体虽大却弱不禁风。古人云:“政亡,则国家从之。”一个无法团结起来、凝聚起来的民族,一个处于分裂和动荡之中的国家,虽地广人众、高城深池,却不足以为强为固。中国近代史告诉我们,要使中国强大起来,首先要靠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倘十二亿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我们这个民族的中兴谁也挡不住。
不变革无以图自强。中国向何处去?这是一百多年来无数志士仁人苦苦思索的问题,因而变法图强构成了近代史最为动人的一章。至今我们在阅读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等诸先贤的变革篇章时,仍感到虎虎有生气。然而把这种变革由理论变成现实,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的,是毛泽东等成千上万中国共产党人。而邓小平同志所开创的改革开放事业,则把这种伟大变革推向最为辉煌的时期。至少我们已经看到,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五十多年间,中国人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拥有足以自豪的实力和充分的自信。一百多年来所进行的持续不断的社会变革,已经使中国和中国人具有了崭新的面貌,并将在开拓和创新中成为真正的巨人。
展开全部
中国近代史的时限范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止,共110年。按社会性质,近代中国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长期以来,史学界和高校习惯于把中国近代史的时限界定为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至1919年的五四运动前,而把1919年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定为现代史。这种划分是以中国革命的性质为标准的,前一段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一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这种划分,史学界历来存有争议。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异议,随着学术思想的活跃,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学术界又重新讨论这一问题。历史的断代,多是以社会性质为依据的。不少论者强调应以生产方式的改变为依据划分历史时期。1919年的五四运动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建国前,中国的社会性质一直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革命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因此,中国近代史的下限应为1949年。在这一阶段,社会形态也相对完整,将其当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阶段加以研究也较为合适。目前这一观点已为史学界所公认。一些权威的史学著作,都把近代史的下限延伸至1949年,现行的高中中国近现代史教材也是这样规定的。但是,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受专业设置的限制,把近代史的下限仍定在1919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吸取了史学界的数人承认的新观点,把近代史的下限定在1949年,我们所编写的本册教材,也是严格按照这一观点界定的,并按照新课标的观点,力图准确地体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演变过程和历史轨迹。
新课程标准不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但是,在确定近代史总体内容和学习主题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在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基本线索进行总体把握基础上,突出历史发展的时断性主题。”新课标和按照新课标编写的教科书,以学习主题的形式重新构建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内容,这并不意味着学科体系的弱化。相反,学习主题的呈现仍体现着明显的时段性。而且更有赖于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总体把握。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代表和体现着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反映和揭示着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历史主题。因此,作为一名施教新教材的教师,应正确、清晰地把握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能高屋建瓴的把握。
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热烈的话题。早在1954年,就开始了这一问题的讨论,特别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成了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学者们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讨论中,学者们提出了十几种探讨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说法。经过广大史学工作者的探索与争论,有关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讨论有了深入发展,出现了宏论迭出,观点各异的情况,形成了学术研讨的氛围。目前来说,学术界还未形成统一观点。但著名学者刘大年所提出的民族独立和近代化说,得到了学术界较一致的认同。新课标吸取了这一观点,认为近代中国有两条鲜明主线,其一是外国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反抗的主线,即民族独立;其二是中国近代化的主线。反帝反封建与中国近代化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言之,在110年的近代史上,反抗外国列强的侵略以争取民族独立,打击中国封建主义的专制腐败统治以获得社会进步,顺应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谋求近代化,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线索。
鸦片战争,打断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控制和干预。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严重破坏,从而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苦难。尤其是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更使中国的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但是,富有反抗精神的中华民族,奋起反抗和斗争,抗击了列强的侵略,延缓了中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沦亡的过程,取得了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取得了民族斗争的伟大胜利。
列强在侵华过程中,与中国的封建势力相结合。在近代中国,先后统治中国的清王朝、北洋军阀政府、国民政府是中国封建势力的代表。他们不仅无力有效抵抗外侵,甚至还与列强勾结,对内实行独裁统治,阻碍中国的进步。因此,进行改革和革命,反抗清王朝、北洋军阀和国民政府的斗争,也成为近代中国的另一主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对此反映是不充分的。这不符合近代中国历史的实际,依此则无法更全面、更正确地认识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斗争和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
中国近代化,亦称“中国早期现代化”或“现代化”,通常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化过程。简言之,是指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近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并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包括政治、文化、教育、观念、军事、外交等社会领域的近代化。列强的入侵,同时也造成了中国社会形态的变化,在封建经济的夹缝中
长期以来,史学界和高校习惯于把中国近代史的时限界定为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至1919年的五四运动前,而把1919年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定为现代史。这种划分是以中国革命的性质为标准的,前一段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一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这种划分,史学界历来存有争议。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异议,随着学术思想的活跃,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学术界又重新讨论这一问题。历史的断代,多是以社会性质为依据的。不少论者强调应以生产方式的改变为依据划分历史时期。1919年的五四运动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建国前,中国的社会性质一直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革命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因此,中国近代史的下限应为1949年。在这一阶段,社会形态也相对完整,将其当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阶段加以研究也较为合适。目前这一观点已为史学界所公认。一些权威的史学著作,都把近代史的下限延伸至1949年,现行的高中中国近现代史教材也是这样规定的。但是,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受专业设置的限制,把近代史的下限仍定在1919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吸取了史学界的数人承认的新观点,把近代史的下限定在1949年,我们所编写的本册教材,也是严格按照这一观点界定的,并按照新课标的观点,力图准确地体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演变过程和历史轨迹。
新课程标准不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但是,在确定近代史总体内容和学习主题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在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基本线索进行总体把握基础上,突出历史发展的时断性主题。”新课标和按照新课标编写的教科书,以学习主题的形式重新构建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内容,这并不意味着学科体系的弱化。相反,学习主题的呈现仍体现着明显的时段性。而且更有赖于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总体把握。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代表和体现着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反映和揭示着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历史主题。因此,作为一名施教新教材的教师,应正确、清晰地把握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能高屋建瓴的把握。
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热烈的话题。早在1954年,就开始了这一问题的讨论,特别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成了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学者们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讨论中,学者们提出了十几种探讨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说法。经过广大史学工作者的探索与争论,有关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讨论有了深入发展,出现了宏论迭出,观点各异的情况,形成了学术研讨的氛围。目前来说,学术界还未形成统一观点。但著名学者刘大年所提出的民族独立和近代化说,得到了学术界较一致的认同。新课标吸取了这一观点,认为近代中国有两条鲜明主线,其一是外国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反抗的主线,即民族独立;其二是中国近代化的主线。反帝反封建与中国近代化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言之,在110年的近代史上,反抗外国列强的侵略以争取民族独立,打击中国封建主义的专制腐败统治以获得社会进步,顺应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谋求近代化,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线索。
鸦片战争,打断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控制和干预。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严重破坏,从而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苦难。尤其是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更使中国的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但是,富有反抗精神的中华民族,奋起反抗和斗争,抗击了列强的侵略,延缓了中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沦亡的过程,取得了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取得了民族斗争的伟大胜利。
列强在侵华过程中,与中国的封建势力相结合。在近代中国,先后统治中国的清王朝、北洋军阀政府、国民政府是中国封建势力的代表。他们不仅无力有效抵抗外侵,甚至还与列强勾结,对内实行独裁统治,阻碍中国的进步。因此,进行改革和革命,反抗清王朝、北洋军阀和国民政府的斗争,也成为近代中国的另一主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对此反映是不充分的。这不符合近代中国历史的实际,依此则无法更全面、更正确地认识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斗争和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
中国近代化,亦称“中国早期现代化”或“现代化”,通常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化过程。简言之,是指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近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并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包括政治、文化、教育、观念、军事、外交等社会领域的近代化。列强的入侵,同时也造成了中国社会形态的变化,在封建经济的夹缝中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0-10-07
展开全部
1914年8月23日,日本借口对德国宣战,派兵侵入山东。9月2日,日军主力在山东龙口登陆,向青岛发动进攻。青岛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亚洲唯一战场。
1914年9月,日军主力在山东龙口港登陆时,由神尾光臣发布的布告。
1914年9月18日,日军主力一部侵入崂山湾。
1914年9月,日军在崂山湾所设“碇泊场司令部”。
日德战争中,日本出动60余艘军舰进攻青岛,
1914年11月7日,日军攻破德军防线,德军战败。
德军投降前在大港自沉的军舰。
日军进入青岛市区。
日本侵占青岛8年中,设立了数百家工商企业,对青岛和山东实行疯狂的经济掠夺。
1914年11月7日,日军攻占青岛。
1914年日军占领青岛后,又勒刻其占领青岛“记功”碑(右)。
日本侵占青岛后,进而向中国提出了意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并以武力逼迫中国政府签订“二十一条”。中国人民奋起反对,开始了收回青岛主权的不屈不挠的抗争。
日德战争结束后,中国要求日本从山东撤退,日本公然拒绝,并于1915年1月18日向中国提出了意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北洋政府迫于日本武力威胁,于5月9日答允了“二十一条”。
1914年9月,日军主力在山东龙口港登陆时,由神尾光臣发布的布告。
1914年9月18日,日军主力一部侵入崂山湾。
1914年9月,日军在崂山湾所设“碇泊场司令部”。
日德战争中,日本出动60余艘军舰进攻青岛,
1914年11月7日,日军攻破德军防线,德军战败。
德军投降前在大港自沉的军舰。
日军进入青岛市区。
日本侵占青岛8年中,设立了数百家工商企业,对青岛和山东实行疯狂的经济掠夺。
1914年11月7日,日军攻占青岛。
1914年日军占领青岛后,又勒刻其占领青岛“记功”碑(右)。
日本侵占青岛后,进而向中国提出了意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并以武力逼迫中国政府签订“二十一条”。中国人民奋起反对,开始了收回青岛主权的不屈不挠的抗争。
日德战争结束后,中国要求日本从山东撤退,日本公然拒绝,并于1915年1月18日向中国提出了意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北洋政府迫于日本武力威胁,于5月9日答允了“二十一条”。
参考资料: 书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最深远的意义就是,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才能就中国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南京静海寺,对中国近代史有重要意义,给现代人留下无尽的沉思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