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整理编订了“六经”,请问“六经”具体是什么?
关于经学的起源,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明确地说:“经学开辟时代,断自孔子删定六经为始。孔子以前,不得有经。”这句话明确地说,自从孔子修订了“六经”,于是才就有了经学。然而吴雁南、秦学颀、李禹阶主编的《中国经学史》则称“中国的经学形成于西汉。其孕育阶段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但六经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所独尊的经典,却是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之事。”由以上两段叙述可知,对于经学的起源,两者在叙述方法上有着一定的区别。
通过文献典籍来传道施教
孔子为了解决私学的教材问题,必须自己编订教本,而编订这样一套教本,是需要有一个贯彻始终的指导思想的。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孔子整理六经有三个准绳:一个是'述而不作',保持原来的文辞;一个是'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删去芜杂妄诞的篇章;一个是'攻(治)乎异端(杂学),斯害也已'(《为政策》),排斥一切反中庸之道的议论。"周予同的观点与范老一致,也提了和范老相同的三条。孔子整理文献,是反映他的仁的人生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的目的即通过文献典籍来传道施教,把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精神体现在文献中。
字字句句都是精金美玉
孔子把他之前所有的历史,以及在历史中传承的文化、智慧整理成《易》、《书》、《诗》、《礼》、《春秋》五本书,所以这五本书代表中华民族原始智慧的结晶,而这些书已经都经过孔子整理了,所以几乎字字句句都是精金美玉,是孔子心灵所承认的,孔子拿来它教导,不仅是教导他的门徒,孔子当时也一定期待将传诸万世。如果我们没有遇到一种学问传诸万世的,我们的生命是可遗憾的;如果我们没有一种心愿,我们要把某些学问再传给我们子孙,那是我们没有尽到我们的责任啊!果然这些书确实是可以传诸万世,在事实上它也传诸万世了,至少传到我们这里了。
助于世道人心的提升
孔子在《论语》中所讲的话,“吾犹及史之阙文”,孔子本人面对历史的典籍,其中还有很多残缺不全的记录,同时也引用了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看法。这种引用,代表着孔孟的精神,进行弘道的事业,都是在删去繁冗之文。像《尚书》当中的关于尧舜以及夏代的四五百年的时间,其中发生的事情也很多,那为什么孔子删定《尚书》以后,也就仅仅几篇而已呢?这就是证明,孔孟的精神,对于上古文化的继承,其根本所在,便是存留天理人心的正道之文,能够有助于世道人心的提升,至于其他繁琐的文章,便不再保留了。阳明先生通过孔孟精神与当时的文人士大夫的倾向比较,指出后世的儒者,都想要通过对于人文经典加以不断的解读,这也就违背了孔孟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