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全身麻醉时,你的身体会经历什么?醒来会变笨、变傻?
一名从事临床麻醉工作30余年的麻醉科医生,在亲身经历一次全麻手术后,写下了自己的感悟…
肾结石越来越严重,只得进行手术。以往都是病人躺在床上,我进行麻醉,没想到如今我也成了躺在手术台上被麻醉的那个。
一开始我以为自己不会紧张,还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冷静、准确地向管床医生传达了病情。可是在术前的前一晚,我失眠了,直到凌晨4点也没能睡着。
第二天一早,我就换上手术服,前往昔日的“战场”手术室,从医三十年麻人无数,第一次被人麻,说不紧张是假的。
给我麻醉的都是我的同事和学生,我躺在手术台上看着他们,感到有些怪异。同事进来后,麻醉就开始了,我很快就失去了意识,下一次醒来,已经躺在病房。
睁开眼睛后,我一下子就清醒了,只是说话还有点不利索,像“大舌头”。午后,自我感觉思路清晰,口齿伶俐,没有任何全身麻醉后的头昏、嗜睡等症状,也没有任何呕吐恶心的感觉。
但在麻药彻底过去后,体内支架放置的输尿管开始传来一阵阵的剧痛,最后实在疼得受不了,使用了镇痛泵才好些。
这次的“被麻”,让我深刻体会到病人躺在手术台上等待麻醉时的心情,是那么不安、紧张,对接下来手术的恐惧。所以,麻醉医师作为一场手术的先锋,还是要尽量给病患一个好的体验。
当你麻醉时,身体经历了什么?
大大小小的手术,小到拔智齿,大到心脏移植,都少不了一个环节——麻醉。那么,我们对麻醉是不是真的了解呢?
麻醉一般分三个步骤:诱导期、维持期和恢复期。
诱导期,也就是我们能看见的麻药进入体内的阶段,目的是使病人从清醒状态转变为麻醉状态。这一阶段仅仅会维持几分钟。我们的意识会从清醒到消失,呼吸频率降低,痛觉逐渐消失,血压和心率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麻醉过程中患者的身体和各个脏器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所以需要严密监测。
维持期,诱导期的麻醉只能维持较短时间,所以诱导期后就要开始进入麻醉的维持期,在手术过程中不断地追加麻醉药物以维持手术所需的麻醉深度。麻醉医师会在手术的全过程,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相应的手术步骤不断调整用药,并用多种辅助药物来调控患者的心率和血压等,配合手术的顺利进行。
恢复期,也就是当手术即将结束时,麻醉医师会减少麻药的用量,使用辅助药物来调整患者的生命体征,使心率、血压和呼吸都逐渐恢复正常。不过在这时患者的意识还不能恢复,一般要等到回到病房中才会慢慢清醒。
麻醉手术真的会让人变笨、变傻吗?
不少人担心麻醉会损害大脑功能,造成智力下降。脑细胞的活动需要充足的氧气,如果有呼吸障碍就会造成脑细胞缺氧,如果停氧5分钟,则会大大影响大脑功能。对此,西南医院手术麻醉科主任鲁开智教授表示,在手术中,麻醉医师都会紧密监测患者的各项指标,精准调节麻醉深度,不会使患者的大脑缺氧。所以,正规的、操作得当的手术是不会影响智力的。
有些人在麻醉手术后会出现焦虑、精神错乱、人格的改变以及记忆受损,这种表现叫做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而不是变笨了,一般出现在高龄、且本身有心血管疾病基础的病人身上。
因此,网络上“全麻=死过一回”的说法完全是夸张了。
延伸:为什么麻醉医生比儿科医生还缺?
我们都知道儿科医生稀缺,但事实上,麻醉医生比儿科医生更稀缺。
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的一项大规模调查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有麻醉医生75233人,每万人仅拥有麻醉医生0.5人,麻醉队伍人员严重不足。
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是,麻醉医生的入学分数一般没有临床医学高,所以许多医学生都不愿意报考,觉得“含金量”低。再者是麻醉医生不仅要掌握麻醉知识,为了日后能应对各种各样的手术,还要有横跨其他所有科室的知识,所以麻醉医生应该是“最博学的医生”,学习难度很大。
由于现代医学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治疗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麻醉医生的需求只会有增无减。
相信许多人一生中都会接触过麻醉,但人们对麻醉的了解并不多。甚至有人误以为麻醉会使人变笨,其实并非如此。正规医院的麻醉医生都有着专业的操作,不会损害到患者正常的脏器,因此,我们要对麻醉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不能因为逃避麻醉就拒绝接受手术。
当你麻醉时
身体经历了什么?
大大小小的手术,小到拔智齿,大到心脏移植,都少不了一个环节——麻醉。那么,我们对麻醉是不是真的了解呢?
麻醉一般分三个步骤:诱导期、维持期和恢复期。
诱导期,也就是我们能看见的麻药进入体内的阶段,目的是使病人从清醒状态转变为麻醉状态。这一阶段仅仅会维持几分钟。我们的意识会从清醒到消失,呼吸频率降低,痛觉逐渐消失,血压和心率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麻醉过程中患者的身体和各个脏器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所以需要严密监测。
维持期,诱导期的麻醉只能维持较短时间,所以诱导期后就要开始进入麻醉的维持期,在手术过程中不断地追加麻醉药物以维持手术所需的麻醉深度。麻醉医师会在手术的全过程,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相应的手术步骤不断调整用药,并用多种辅助药物来调控患者的心率和血压等,配合手术的顺利进行。
恢复期,也就是当手术即将结束时,麻醉医师会减少麻药的用量,使用辅助药物来调整患者的生命体征,使心率、血压和呼吸都逐渐恢复正常。不过在这时患者的意识还不能恢复,一般要等到回到病房中才会慢慢清醒。
麻醉手术真的会
让人变笨、变傻吗?
不少人担心麻醉会损害大脑功能,造成智力下降。脑细胞的活动需要充足的氧气,如果有呼吸障碍就会造成脑细胞缺氧,如果停氧5分钟,则会大大影响大脑功能。对此,西南医院手术麻醉科主任鲁开智教授表示,在手术中,麻醉医师都会紧密监测患者的各项指标,精准调节麻醉深度,不会使患者的大脑缺氧。所以,正规的、操作得当的手术是不会影响智力的。
有些人在麻醉手术后会出现焦虑、精神错乱、人格的改变以及记忆受损,这种表现叫做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而不是变笨了,一般出现在高龄、且本身有心血管疾病基础的病人身上。
因此,网络上“全麻=死过一回”的说法完全是夸张了。
延伸:
为什么麻醉医生比儿科医生还缺?
我们都知道儿科医生稀缺,但事实上,麻醉医生比儿科医生更稀缺。
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的一项大规模调查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有麻醉医生75233人,每万人仅拥有麻醉医生0.5人,麻醉队伍人员严重不足。
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是,麻醉医生的入学分数一般没有临床医学高,所以许多医学生都不愿意报考,觉得“含金量”低。再者是麻醉医生不仅要掌握麻醉知识,为了日后能应对各种各样的手术,还要有横跨其他所有科室的知识,所以麻醉医生应该是“最博学的医生”,学习难度很大。
由于现代医学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治疗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麻醉医生的需求只会有增无减。
相信许多人一生中都会接触过麻醉,但人们对麻醉的了解并不多。甚至有人误以为麻醉会使人变笨,其实并非如此。正规医院的麻醉医生都有着专业的操作,不会损害到患者正常的脏器,因此,我们要对麻醉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不能因为逃避麻醉就拒绝接受手术。
麻醉并不简单的是让人失去感觉。,麻醉是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病人整体或局部暂时失去感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进行手术治疗。麻醉医学能够为患者提供舒适化的诊疗,但很多人对麻醉仍然不了解,甚至存在误解,究其原因,都是在于“安全”。
其实早在古代时期,就有了“麻药”的出现,比如说传说中华佗的“麻沸散”,18世纪时,乙醚等全身麻醉就成功应用于外科手术。麻醉剂的使用,可以说是人类医疗史上了不起的一项成就,但一直以来很多普通人都有个疑问:打麻药会不会让人变“傻”?
大量的临床数据表明,麻药对人脑的影响是短暂且可逆的,而不是非独立性和创伤性的,麻药的用量都是经过严格精确的计算,从用量到药品选择上的可控性高,而且一般麻醉药物代谢快,不会蓄积在体内,所以不会对智力造成影响。
那么对身体的影响呢?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曾根据病人全身健康情况与疾病严重程度制定了“ASA体格情况分级”。
I、II级病人对麻醉的耐受力均良好,麻醉经过平稳;
III级病人接受麻醉存在一定的危险,麻醉前需尽可能做好充分准备,对麻醉中和麻醉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
IV、V级病人的麻醉危险性极大,更需要充分细致的麻醉前准备。
总体来讲,患者的身体越差,麻醉的风险就越高。
一般的无痛分娩即硬膜外镇痛,使用的药物一般包括小剂量的局麻药和少量阿片类药物,是经过高度稀释后使用的,只有少量药物被血液吸收,而进入胎儿体内的就更微乎其微。
”如果麻药要影响婴儿,需要经过妇女和胎儿之间的胎盘屏障,之后才能进入胎儿体内。“蒋海表示,硬膜外镇痛是在硬膜外腔植入细管,外接电子镇痛泵,进行药物匀速精准镇痛,麻药并不会到达胎盘,所以不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临床上还有句话叫“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说明麻醉医学的重要性。
那么,麻醉都用应用于什么地方呢?
①临床麻醉
涉及麻醉前后围手术期的一切处理。做好麻醉前准备工作,如了解病情,结合手术选择最适当的麻醉和药物。为了减少病人术前的精神紧张,保证麻醉和手术顺利进行,可适当给予镇静药、镇痛药、抗胆碱药等麻醉前用药。
注意:麻醉前要禁食,以防麻醉、手术时发生呕吐、误吸等合并症。病人接到手术室后,按照操作要求施行麻醉。麻醉、手术过程中要严密观察病人的变化,进行必要的处理。麻醉后将病人安全运返病室或麻醉恢复室,继续进行监测治疗,直到病人恢复正常生理功能。麻醉时和麻醉后作好麻醉记录。
②重症监护
危重症病人或麻醉手术过程中发生严重并发症的病人,如发生循环、呼吸、神经、肝、肾、代谢等方面的功能严重紊乱者,可以集中在集中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的重症监护单位,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进行周密和精良的监测治疗。
③急救复苏
手术麻醉过程中会突然发生心跳呼吸停止,在急诊室和病室等场合由于各种原因也可能发生的循环、呼吸功能衰竭(如疾病、创伤、溺水、触电、交通事故等),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这时都需要麻醉工作者参与抢救。
④疼痛治疗
对于各种急慢性疼痛 (如创伤后疼痛、腰腿痛、神经痛、肿瘤疼痛、中枢性疼痛、无痛分娩等)进行治疗。
比如说在我院,除了手术室之外的麻醉,还有包括无痛胃肠镜、无痛取卵、无痛人流、术后镇痛、无痛分娩等都需要麻醉医师的支持。
在手术过程中,与主刀医生相比,最重要的角色莫过于麻醉师了。
一些复杂的手术,甚至需要整个麻醉科研讨出最佳的方案,以确保麻醉安全。
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既往病史都不相同,也需要制定因人而异的麻醉方式。
从全麻到局麻,麻醉师需要根据手术的不同步骤来频繁调整药剂量,如果有失误,患者不能如期苏醒,那就是医疗事故了。
谈到麻醉会不会使人变傻,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曾于2016年公布了一项药品安全通告,主要提及麻醉对孩子、婴儿可能存在的影响。
这份通告中说,“对于小于3周岁的患儿或者妊娠期第3个月的孕妇接受全身麻醉大于3小时或者重复使用全麻药物,可能对小儿头脑发育产生影响。”
请注意通告中的措辞,“小于”“大于”“重复使用”,都是在描述一种特殊情况,在这种特殊限定条件的情况下,麻醉也只是“可能”造成影响。
在我们国内,目前还没有相关指南。
每天,都有一些婴幼儿在接受手术,麻醉师在越发精细的设计麻醉药物的剂量。
即便目前尚无大量数据为参考的抽样报告或者调查结论出炉,单单从这些孩子术后醒来,再度回归正常生活的现实来看,科学而规范的麻醉、既往的麻醉事业,并不会让患者变傻。
现在医院手术全身麻醉多属经静脉给药全麻,术后病人一般都处恍惚状态,反应迟钝,有者因气管插管不适应而口齿不清等,等麻药在体内代谢完后,病人上述症状自然消失,并不会有反应迟钝并发症,一般术后八小时药效代谢完全,可自主体位。
全身麻醉一般应用静脉点滴药物和吸入药物,让人进入没有意识状态,同时应用止痛药物,有时还要应用肌松药物等,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保证患者麻醉过程的安全。
可以说目前外科能发展的这么好,很多疾病能得到彻底的根除,很重要的是依赖于麻醉分保障的。
人活着难免会得病,大多数人一生之中总会经历一两次或大或小的手术,做手术当然就会需要麻醉。
常常会有患者及家属问:
麻醉会影响智力吗?会影响记忆力吗?麻醉睡着后会醒不来吗?手术之前为什么不能吃东西,不会饿吗?……
全麻损伤智力和记忆力吗?现代医学已有了蓬勃的发展,麻醉药品和设备以及麻醉技术也在在不断改进与发展。
目前临床采用的全麻药物都具有作用时间短、安全性高、可控性好的特点
而且各种设备经过不断的改良和进步,并没有确切证据表明麻药或麻醉一定会影响智力。
据美国FDA的权威发布,仅在某些情况下,全麻可能会对小孩有些许影响;
一是,术后头晕说胡话:麻醉药物的作用没有完全消散,在严密的监护下不会有危险;
二是,麻醉后像喝醉酒:是麻醉药物的后遗作用,一般过一两天会恢复正常;
三是,全身麻醉后短时间内记忆力差:过一段时间,等麻醉药物作用完全消退,是可以完全恢复的。
为什么儿童建议全身麻醉?因为儿童的自控能力比较差,不能完全配合医生的手术和检查,对手术操作造成困难,影响手术效果。
另外,亲眼目睹手术过程,待在手术室那个陌生的环境,那种恐惧会对小孩的心理造成不利影响,这不利于小孩子以后的生长发育。
全麻会威胁到生命安全吗?首先为了治病才会要手术,要手术就需要麻醉,麻醉是必不可少的。
麻醉药物和一些操作会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某些组织造成影响和损害,但是负责麻醉的都是有经验的专职麻醉医生。
他们会一直陪在患者身边保驾护航。
而且手术室中配备了各种先进的监护和抢救设备,这些都能将风险降到最低。
为什么全麻手术前、后要禁食禁饮?患者在麻醉之后,失去呛咳反射。
当胃内压增高的时候,胃内容物有可能反流出来,吸进呼吸道里造成堵塞,酸性的物质也会对肺组织造成损害,影响氧合。
手术结束后,这时麻药的效果还没有完全散去,吞咽反射没有完全恢复,这时候进食也可能造成误吸,堵塞气道。所以术前术后一定要按规定时间禁食禁饮。
术后为什么要去枕?全麻术后一段时间,患者麻醉效果还没消褪,人没有完全清醒,这时候肌肉还很松弛。
很容易发生舌根后缀引起窒息,去掉枕头有利于拉直气道,减少组织对气道的影响。
麻醉前访视有何作用?手术前麻醉医师会对患者进行访视,了解患者的病史,了解相关的检查结果,对治疗提出专业的意见,共同确定麻醉方案和制定麻醉计划。
对手术过程当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发症交代清楚并作出预案。
另外还要开术前用药,消除患者紧张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