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起源和端午的习俗
展开全部
端午节由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十分哀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着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怕饭团被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这之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习俗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的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俗,由于地域宽广,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日名称,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戴香囊、赛龙舟、放风筝、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洗苦草麦药澡、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等。从春秋战国至今,端午节已在民间传承两千多年。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各地过法虽不尽相同,但包粽子、划龙船是普遍习俗。
划龙舟:“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
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又如广东省南雄市的龙船歌,是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时止。
悬挂菖蒲、艾草。
挂艾草: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们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祛病、防蚊、辟邪。
吃粽子: 端午吃粽子也是一个重要习俗,粽子又被称为“筒粽”“角黍”,粽子的起源远早于屈原时期,为了纪念屈原,后人才坚持端午吃粽子,慢慢就形成了这样的习俗,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各地都盛行,也是对伟大诗人屈原的怀念。每年五月初五,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并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戴香囊。
■画额、佩戴香囊
端午节这天小孩子佩戴香囊的习俗据说有避邪驱瘟的含义,而在南方,年轻男女还会通过香囊来表达各自的爱意。香囊形状万千,小巧可爱,但它不仅仅是装饰品而已。香囊内通常会装有中草药、香药、朱砂、雄黄等,具有驱虫防病的功效。外面由丝布包着,再用彩色丝线缠绕固定,最后再用彩绸刺绣,五颜六色的香囊十分炫彩夺目。
端午节当日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相传这样也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
五彩绳。
■系五彩绳
五彩绳又称为五色丝、五彩丝,中国古代时期崇敬五色,五彩绳的五色代表五行——金、木、水、火、土,彼此相生相克,蕴含着吉祥如意,所以端午节那天长辈们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将五彩绳系在孩子的手腕、脚腕、脖子上,以保孩子平安。五彩绳不可以弄断或者丢弃,据说佩戴五彩绳的孩子可以消灾避难,以防蛇虫伤害。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十分哀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着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怕饭团被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这之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习俗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的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俗,由于地域宽广,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日名称,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戴香囊、赛龙舟、放风筝、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洗苦草麦药澡、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等。从春秋战国至今,端午节已在民间传承两千多年。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各地过法虽不尽相同,但包粽子、划龙船是普遍习俗。
划龙舟:“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
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又如广东省南雄市的龙船歌,是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时止。
悬挂菖蒲、艾草。
挂艾草: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们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祛病、防蚊、辟邪。
吃粽子: 端午吃粽子也是一个重要习俗,粽子又被称为“筒粽”“角黍”,粽子的起源远早于屈原时期,为了纪念屈原,后人才坚持端午吃粽子,慢慢就形成了这样的习俗,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各地都盛行,也是对伟大诗人屈原的怀念。每年五月初五,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并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戴香囊。
■画额、佩戴香囊
端午节这天小孩子佩戴香囊的习俗据说有避邪驱瘟的含义,而在南方,年轻男女还会通过香囊来表达各自的爱意。香囊形状万千,小巧可爱,但它不仅仅是装饰品而已。香囊内通常会装有中草药、香药、朱砂、雄黄等,具有驱虫防病的功效。外面由丝布包着,再用彩色丝线缠绕固定,最后再用彩绸刺绣,五颜六色的香囊十分炫彩夺目。
端午节当日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相传这样也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
五彩绳。
■系五彩绳
五彩绳又称为五色丝、五彩丝,中国古代时期崇敬五色,五彩绳的五色代表五行——金、木、水、火、土,彼此相生相克,蕴含着吉祥如意,所以端午节那天长辈们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将五彩绳系在孩子的手腕、脚腕、脖子上,以保孩子平安。五彩绳不可以弄断或者丢弃,据说佩戴五彩绳的孩子可以消灾避难,以防蛇虫伤害。
展开全部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的5月5日是端午节,传说诗人屈原在这天投江自尽,人们非常哀痛,很多人去汨罗江哀悼屈原,甚至有些渔夫会将食物投进汨罗江,有些人还会用叶子把饭包起来投进河里,这一习俗一直流传下来,因此人们会在这一天吃粽子,来纪念屈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会往粽子里面加入猪肉、咸鸡蛋等食物,粽子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
赛龙舟也是端午节一个传统习俗,在一些靠近河流的地区,经常会举行赛龙舟活动。除此之外,还有佩香囊的习俗,人们认为给小孩子佩戴香囊,具有避邪驱瘟的效果,有些地区的男女,会互相送香囊表示爱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会往粽子里面加入猪肉、咸鸡蛋等食物,粽子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
赛龙舟也是端午节一个传统习俗,在一些靠近河流的地区,经常会举行赛龙舟活动。除此之外,还有佩香囊的习俗,人们认为给小孩子佩戴香囊,具有避邪驱瘟的效果,有些地区的男女,会互相送香囊表示爱意。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