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评‖鲁迅《孔乙己》

 我来答
家刀唱吹1s
2022-07-29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38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41万
展开全部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最为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如作者的另一篇作品《祝福》里看着祥林嫂“穷死”的知识分子“我”一样,作者擅长的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行文,在《孔乙己》一文中作者通过对咸亨酒店的一个伙计即“我”这个虚拟人物的构造,来引出小说的中心人物。这样的写法不仅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般地读进去,而且能够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感。

小说前两段交代说因为掌柜的嫌弃“我”傻,所以让“我”整天站在柜台里做着一些无聊至极的职务,即便很少失职,但总叫人单调乏味,只有当孔乙己来到店上时才能吸引“我”的注意,让“我”感到有几分乐趣。也正是这难得的乐趣才使得我记忆犹新,乃至于细节都历历在目。

一、服装凸显出的过去

常言道“人靠衣装马靠鞍”,作者在小说第一段就从“我”的口中给读者讲明了进入咸亨酒店的绝大多数人都是短衣帮,只有少许着长衫的人进入,阔绰的他们一般都是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要酒菜慢慢饮用。从此处便可以看出穿长衫的人一定出自特别的人家,要么身世家族十分阔绰,要么精神品格独树一帜。

作者介绍完咸亨酒店的客人衣着之后,就将孔乙己写进在“我”视线里,成为了那个唯一穿长衫站着喝酒的人。因为孔乙己是身着长衫,这是我们都看得见的,所以我们不由会想到孔乙己是一个有身份地位的人。然而,作者紧接着一个转折说出孔乙己的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过一般。从此处的脏破让我们又不自觉地形成更深层次的想象:现在的孔乙己之所以能够成为唯一一个穿长衫的人,绝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有着十分阔绰的过去,因为长衫只有阔绰之人才能够穿得上;但是孔乙己却并不同于店内其他穿长衫的人一般特别,他不仅没有走进隔壁的房子要酒要菜然后坐下慢慢饮用,而是站着去喝酒,并且他的长衫又脏又破,一看就是有过去的痕迹烙印在了衣服表面。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孔乙己有着物质生活还算可以的过去,关于这一点,其实在后面作者也有所交代。我们可以从“我”的口中得知孔乙己是读过书的,而且在过去还给人抄书,满口“之乎者也”。这一系列分散的细节部分恰好和服装这一细节联系在一处,均在表现孔乙己有着较好的过去。

二、动作表现出的现在

有关动作的表现,作者将其散开来分布在小说的各个部分,首先是孔乙己和掌柜还有旁人的对话中的神情变化,我们其实也可以将这种神情变化看做是一种细微的动作变化,其次就是在“我”的叙述里表现出来的一些动作,再次就是当邻里孩子要抢他茴香豆时,他反抗时表现出来的动作。

在和掌柜以及客人之间的对话中,孔乙己所争论最多的就是否认自己偷窃,强证自己是个读书人。在这一点中最能让读者留下印象的就是孔乙己在反驳旁人揶揄他偷书时,他“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然后争辩说窃书不算偷,那是读书人的事,算不上偷。这时的孔乙己明显是做贼心虚,但却想保留自己“读书人”的高洁,故而借“读书人”来为自己开脱。这样的表现可以看出他已经适应自己的现状,此刻的他就是一个不能独立生存的偷书人。以及后面人质疑他读过书有知识,讥讽他连个秀才都没捞着的时候,他起初是流露出“不屑置辩的神气”接着便“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种种变化都能看出他的确没有获取过什么功名利禄,至于书读得怎样,或许连他自己都很难说明。

后来在小孩子要抢茴香豆时,他一开始给了每个孩子一人一颗,这里表现出孔乙己的善良,是毋庸置疑的。而后,孔乙己面对孩子们的“得寸进尺”,他紧张慌乱地“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然后和孩子说“不多了”,之后“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对孩子们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从这里看出孔乙己对于自己的食物十分珍惜,似乎从此处就预示着此刻的孔乙己是一个“上顿不接下顿”的存在。

最后一次孔乙己的动作表现也是他最后一次来到店里喝酒,掌柜问他赊账什么时候还的时候,他“很颓丧地仰面”回答,后来“我”温了酒他过来喝酒,“我”看着“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这里既是作者最后一次写孔乙己的动作,也暗含着孔乙己即将“不能再来”的现状。

三、语言显露出的未来

谈及语言,这一定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小说中人物的语言描写不仅仅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品格精神,还有一部分在于暗藏小说人物的过去和未来。在《孔乙己》这一小说中,作者主要描绘的是孔乙己这个中心人物,而作为其他的辅助人物,如“我”和掌柜以及一些旁人也发出了许多声音。从这些语音里读者可以听出各种有关孔乙己的评论和认识,但最深的是藏在话内的怜悯之情。

如读者所看到的一般,旁人多是对孔乙己进行玩笑和打击,嘲笑他满口之乎者也却并没有得到任何的功名利禄,讥讽他每天偷窃被打,没有一天安稳的日子,在这种充满恶意的语言表象里,呈现的是悲剧,这无可置疑。但是悲剧里微微弥漫开来的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的人情以及作为浅层知识分子的孔乙己的悲剧命运,都尽显露出封建社会背景下传统文化“吃人”的本质。可是,这一切也只能被读者以怜悯而无可奈何之情来看待。

在这般世态炎凉之间,孔乙己这样的存在固然是不能活得长久。如众人最后一次聚集谈论孔乙己的时候是因为他许久没到店里,后来得知他偷到了举人家中,被痛打,人们也不是很清楚地问了几句“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

也许大概或许都是一种猜测,但在孔乙己的命运中却并不是猜测,那样的封建势力无疑会让“孔乙己”最后走向灭亡。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