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文教学的思考

 我来答
正香教育
2022-07-28 · TA获得超过5535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88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34万
展开全部
                曹公奇

      中国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核心素养的第四条就是“文化传承与理解”,也就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统编本语文教材,加大了古典诗文的分量,小学共选古典诗文124篇,比原人教版增加55篇,占到所有课文的30%,增幅达80%;初中古典诗文共选124篇,比原来人教版篇目有所增加,选篇占到所有课文的51.7%,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说,均有涉猎。面对如此多的古典诗文篇目,如何传承与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语文核心素养真正落实于学生的学习之中呢?

      目前,许多课堂的古诗文教学还停留在字词解释、对句串讲、逐字翻译、总结主旨等层面上,或者只是盯着中考考点教学,考什么教什么;也有个别课堂只是挖掘古典诗文的思想内涵上,并且不管文体、年代如何,都要用今天的普世标准来衡量评价一番。如此这般,学生怎能喜欢古典诗文?

      古典诗文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多思考探索。

        一、反复诵读,体悟理解

      诵读,是学习古诗文的不二法宝,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不少课堂仅仅停留在整齐划一的大声朗读上,变着花样齐声读,男生读,女生读,不同组别读等等,这样的朗读,学生并没有学会真正的朗读,也无法从朗读中达到体悟理解古诗文内容情感的目的。

      诵读古诗文,应该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在节奏、停顿、轻音、重音、语气、语调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到古诗文的内核中去理解内容,体验情感,从而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诗文情感,读出自己的阅读体验,与作者、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

      当然,这样的诵读训练,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要指望一节课、一篇诗文,简单的训练,就把诵读的这些方法全掌握了,但只要我们带领学生揣摩、领悟、练习,一个一个方法训练,一个一个技巧突破,扎实反复地训练,就会逐渐逐学会诵读的方法技巧,就会通过诵读对诗文内容情感有一个基本的领悟。

        二、问题导引,着眼全篇

      脱离语境的词语解释,逐字逐句的对译,容易将富有美感的古诗文上成枯燥乏味的古汉语课,忘记了古诗文本身丰富的情感思想,加之因为学生不是在具体语境中学习、体悟文言词句,主要是靠教师讲解记忆的,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学习效果自然不好。

      古诗文教学,还是要着眼全篇,以问题为导引,通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的研讨,来带动古诗文的教学。这样的主问题,往往具有思辨性,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从而引领学生从文本中寻找答案。讨论、解答主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学习文本语言的过程;反过来说,学习文本语言的过程,也就是解决主问题的过程。

        钱梦龙老师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提出“愚公究竟笨不笨”这个主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笨不笨”,并且说明各自的理由,这样就把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个主问题贯穿起来,学生围绕这个主问题进行讨论,兴趣高昂,学习效益高。

      三、 随文学言,言文合一

      以问题为导向的古诗文教学,文言词语知识怎么落实呢?实际上,随文学言,就是在主问题的研讨过程中,遇到什么文言知识,就随机学习这个文言知识,这样才不至于将“言”和“文”生硬地割裂开来,而是真正达到了“言文合一”的交融状态,这是古诗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虽说“言”是“文”的基础,“言”构成了“文”,但是作为古诗文教学,它不是古汉语教学,它首先是阅读教学,所以,教学就要立足于“文”。在学生熟读、根据注释、工具书大概理解表面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古诗文的阅读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随文学言,随文落实字词教学,这样比较自然、顺畅。 

      在理解重点难点字词的过程,可以前后勾连,结合学生学过的或未知的,理解文言知识,这种学习,实际也就是对文意的领悟过程。理解字词与领悟文意紧密融合起来,就是理想的“言文合一”。

      也许,“言文合一”这个理想境界,我们一时还做不到,或者做不好,但我们要向这个方向靠近,要向这个境界努力。

      四、适度解读,传承文化

      对于古诗文中的意蕴、情感、文化价值等,我们在教学中,进行适度地解读,让学生从中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首先,文本解读要关注学情。也就是一定要切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学习实际。学情就是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状态、对这种事物或理论认知的程度,脱离了这个学情基础,解读得再深刻、分析得再透彻,那对于学生学习来说,作用不大。所以,适度,就是对学情的准确把握,准确把握学情的文本解读,才能使学生有所收益。

      第二,解读要以文本为根本。任何形式的解读、拓展,都要以文本为本,也就是要根据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去解读作品的意蕴,而不是抛开文本、随心所欲,任意解读,虽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总不能把哈姆雷特解读成李尔王、奥赛罗或者麦克白吧。另外,还要关注文本的文体特质,解读寓言,如果不以寓言的文体特征为出发点,即使再创新也不能让人信服。

      第三,可以有适宜的拓展延伸。从文本体现出来的某种现象、意象、形象、情感、情结、情绪等,可以拓展延伸到传统文化的共性上去,让学生了解文本中内容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也可以将文本内容进一步提炼,把它放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去认识、去评价。拓展延伸,一定是从文本出发,对文本学习的进一步挖掘、提升。

      第四,要知人论世。文本解读还要站在作者的立场,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生活遭遇、思想情感,特别是写作文本时的各种状况,才能准确地解读文本内涵,不至于曲解文本。当然,我们也无须用现代观念去解读古诗文,用现代各种标准去要求作者,我要把它作为传统文化去认识、去解读。

      第五,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去读类文、群文,去读整本书。阅读一篇古诗文,我们教学的目的绝不是仅仅停留让学生读懂了这篇古诗文层面上,应该通过“这一篇”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同类的古诗文,一组古诗文,甚至阅读与之有关的整本书,从而进一步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初中古诗文教学,因为和学生生活距离较远,加之学生文言基础薄弱,所以,更需要我们好好研究探讨。反复诵读,体悟理解,是教学古诗文的基本;问题导引,着眼全篇,是教学古诗文的关键;随文学言,言文合一,是古诗文教学的理想境界;适度解读,传承文化,是古诗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只要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就能不断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效益,就能真正担当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增强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

        (原载《中考文言文命题研究蓝皮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9月)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