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恋》读后感
展开全部
一、总体感受
初恋该有的悸动、甜蜜、思念、欲罢不能、敏感、惊慌、混乱、矛盾等等一系列的情感都细腻、饱满地展示出来,无法替代。
强烈冲击着有初恋体验的少男少女们或者拥有曾经过往的人们,从这一点上我认为屠格涅夫凭借独有的情感经历和他入木三分的情感触角探及到的细枝末节描写非常出彩。
带着浓厚的自传体感受,屠格涅夫将自己的感情张弛有度地在各种情节里释放出来,热烈、纯粹、浓郁、忧伤。
这些感受我想有那时那刻的真实映射,有历经二十多年后人生阅历的情感沉淀,或许还有一些理性思考与感性冲动碰撞后的火花,绚烂、迷人、摄人心魄,短暂的美好伴随着燃烧后的灰烬陷入无限思索。
每个人的人生都独一无二,但是总有类似的情结感同身受,哪怕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读过此书的人依然共鸣。
对此文的社会背景存有一些疑惑和文章结构首尾不呼应的遗憾(期待读过此作品的读者不吝解惑)。
二、人物命运
1.弗拉基米尔
敏感、卑微、害羞、细腻的爱人者弗拉基米尔,他的爱突如其来、毫无理由。
“(我只看见她的侧面)是那么迷人,带着命令的意味,含有亲切、嘲弄,但又十分可爱的成分,我又惊又喜,险些儿叫了起来,我觉得只要这些美丽的指头也来揍我的前额,我愿意立刻放弃人世间的一切。我的枪掉到草地上了。
我忘却了一切,目不转睛地望着那苗条的身材、那颈脖和美丽的双手、那白头巾下面有点儿蓬乱的淡黄色头发、那双半张半闭的聪慧的眼睛和睫毛,以及睫毛下面那娇嫩的脸颊……”
弗拉基米尔从此陷入了魂牵梦绕、牵肠挂肚的相思里。
在齐娜依达面前孤注一掷、无所不能,只为了证明他因爱她,可以做一切事情,不计后果,而这一点是齐娜依达的其他爱慕者无法达到的。
他站在屋顶,她带着冷酷的微笑说,“您不是说您爱我,如果那是真的,就跳下来。”他毫不犹豫地照做,摔伤后得到了脸色苍白的她的亲吻,他体验着吻带来的甜蜜、幸福,充盈着他所有的神经。
他不知道痛,迷失、销魂,完全沉浸在前所未有的肌肤之亲的自我陶醉中,而这吻只是蜻蜓点水般的,齐娜依达表现更多的应该是愧疚,并且匆匆不带任何爱意地离开了。
他在被齐娜依达扯下一绺头发只说了一句痛,所有的笔墨都给了齐娜依达,再没有关注自己一点。
在得知齐娜依达死亡的时候,他用尽他的思想和心力描写道:
“我想象着那可爱的面容、那双眼睛、那头鬈发如今都安放在埋葬在黑暗而潮湿的地底下的一具狭窄的棺木里了——就在这儿,离现在还活着的我不远,也许离我父亲也只有几步路……
我想着这一切,我全神贯注地想象着,……啊,青春啊!青春!你什么都不关心,仿佛你拥有宇宙间的一切宝藏,甚至忧愁也使你感到安慰,甚至悲伤对你也很适用,你自信而又果断,你说:看哪,只有我才活着!”
他懊悔、沮丧、无力,他什么都做不了。只知道自己活着,感觉自己可以做任何事,可终究做了什么呢?
他甚至为了能感受她的葬礼,“我在一种不可克制的感情冲动下自愿去吊唁跟我们同住在一所宅子里的一个贫苦的老妇人。”
他带着对齐娜依达的爱残活着,屠格涅夫终身未娶,故事与现实看着断了,实则连着。
2.齐娜依达
齐娜依达作为被爱者放纵、性感、傲慢。21岁充满活力、美丽的她,狡黠和坦荡、做作和天真、文静和活泼特别迷人地交融在一起。
她游刃有余地周旋在所有爱慕者的所谓游戏中,看似喜悦、灵动。
最终作为爱人者,对弗拉基米尔的父亲唯命是从,不顾个人的尊严和前途,在两人关系败露后仍然苟且在被包养的小屋中。
直至父亲举起短皮鞭在她那裸露到臂肘的胳膊上鞭打,齐娜依达慢慢地把自己那条胳膊举到了唇边,吻了一下胳膊上那条发红的鞭痕。”
我不知道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从文中仅有的文字传递的信息中,我足以判断出付出爱的人心里承受度之高是惊人的。
有人说这不平等,我并不完全认同,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或许这让她成长,从后来的结果貌似推断出。
齐娜依达在弗拉基米尔父亲死前寄过一封信,不知道那封信具体写了什么,在弗拉基米尔父亲死后,弗拉基米尔母亲给莫斯科寄了很大一笔钱。
我猜想是供齐娜依达体面结婚的嫁妆吧,这是不是导致弗拉基米尔父亲死前情绪异常激动、难以控制的原因呢?
这能说明齐娜依达在爱情面前最终选择了放下,看似明智地选择了有保障的后半生吗?命运不济,她的命终结于难产。
3.玛利亚
单单从塑造的人物看(姑且不谈文中人物几分真实几分想象),我很同情弗拉基米尔的母亲玛利亚,她看上去似乎有种贵族的血统(现实中屠格涅夫的母亲是严苛的剥削阶级)。
文中开始草草几笔带过“我父亲还很年轻,而且风度翩翩、十分英俊,只是为了经济利益才跟母亲结了婚;她比他大十岁。我母亲过着痛苦的日子:她经常激动、妒忌、生气——
不过那是在父亲不在场的时候,她很怕他,他严厉、冷淡、难以接近……我没有见过比他更镇定自若、更自信和专横的人了。”
玛利亚可能也是因为丈夫的英俊潇洒被征服,因此过上了忍气吞声的日子。她不喜欢没有任何教养的邻家公爵夫人,场面上却尽力地体现自己的优雅、礼貌。
她反对弗拉基米尔与其来往,可是她没有管住任何人。儿子和丈夫都被邻家公爵小姐俘获,她力争的结果无法阻挡私下继续偷情的丈夫,甚至丈夫死后还给他的情妇寄钱。
自己儿子的心灵被其深深吸引,尽管没有影响正常的前途,感伤却是不可磨灭的。玛利亚得到了什么?她在文中存在感那么低。
一个正常追求幸福生活的人,过得何其苦闷、心塞、孤独。
三、疑惑探寻
文章开篇基本上是那个时代外国中短篇小说的普遍方式,几个人在一起话家常,主人公弗拉基米尔以讲故事的方式记录了一段关于他的刻骨铭心的青涩爱情。
文末没有跟开篇呼应,文中人看后的感受没有交代,有点遗憾。很想知道屠格涅夫作为旁观者对自己直面自己有什么想法?他应该也可以作为局外人,对此评价吧?
想知道他身边的人对此如何评价的?因为我读完这部作品有一些对当时社会现象的疑问,想解惑,一直无解。
文中提到的社会贵族我个人觉得应该有着良好的修养和品行,但是看过好多作品里描写的贵族无论伯爵还是夫人在情感里似乎流行着心照不宣的偷情行为,似乎给我造成一种谁的情人多谁更光鲜体面的错觉。
或许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这样就不难理解女主人公齐娜依达与她爱慕者的调情逗趣场面了,她本人是落魄公爵小姐,身边有伯爵、骑士、退伍上尉、诗人等,他们都是有社会地位的上等人。过得生活多么滑稽、扭曲、荒唐。
在这些大背景面前,弗拉基米尔恰似一股清流,专情、善良、有爱、弱小。掀不起惊涛骇浪,却独自清冽地流淌在喧嚣区,偶尔翻出三两朵浪花又归于平静。
初恋该有的悸动、甜蜜、思念、欲罢不能、敏感、惊慌、混乱、矛盾等等一系列的情感都细腻、饱满地展示出来,无法替代。
强烈冲击着有初恋体验的少男少女们或者拥有曾经过往的人们,从这一点上我认为屠格涅夫凭借独有的情感经历和他入木三分的情感触角探及到的细枝末节描写非常出彩。
带着浓厚的自传体感受,屠格涅夫将自己的感情张弛有度地在各种情节里释放出来,热烈、纯粹、浓郁、忧伤。
这些感受我想有那时那刻的真实映射,有历经二十多年后人生阅历的情感沉淀,或许还有一些理性思考与感性冲动碰撞后的火花,绚烂、迷人、摄人心魄,短暂的美好伴随着燃烧后的灰烬陷入无限思索。
每个人的人生都独一无二,但是总有类似的情结感同身受,哪怕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读过此书的人依然共鸣。
对此文的社会背景存有一些疑惑和文章结构首尾不呼应的遗憾(期待读过此作品的读者不吝解惑)。
二、人物命运
1.弗拉基米尔
敏感、卑微、害羞、细腻的爱人者弗拉基米尔,他的爱突如其来、毫无理由。
“(我只看见她的侧面)是那么迷人,带着命令的意味,含有亲切、嘲弄,但又十分可爱的成分,我又惊又喜,险些儿叫了起来,我觉得只要这些美丽的指头也来揍我的前额,我愿意立刻放弃人世间的一切。我的枪掉到草地上了。
我忘却了一切,目不转睛地望着那苗条的身材、那颈脖和美丽的双手、那白头巾下面有点儿蓬乱的淡黄色头发、那双半张半闭的聪慧的眼睛和睫毛,以及睫毛下面那娇嫩的脸颊……”
弗拉基米尔从此陷入了魂牵梦绕、牵肠挂肚的相思里。
在齐娜依达面前孤注一掷、无所不能,只为了证明他因爱她,可以做一切事情,不计后果,而这一点是齐娜依达的其他爱慕者无法达到的。
他站在屋顶,她带着冷酷的微笑说,“您不是说您爱我,如果那是真的,就跳下来。”他毫不犹豫地照做,摔伤后得到了脸色苍白的她的亲吻,他体验着吻带来的甜蜜、幸福,充盈着他所有的神经。
他不知道痛,迷失、销魂,完全沉浸在前所未有的肌肤之亲的自我陶醉中,而这吻只是蜻蜓点水般的,齐娜依达表现更多的应该是愧疚,并且匆匆不带任何爱意地离开了。
他在被齐娜依达扯下一绺头发只说了一句痛,所有的笔墨都给了齐娜依达,再没有关注自己一点。
在得知齐娜依达死亡的时候,他用尽他的思想和心力描写道:
“我想象着那可爱的面容、那双眼睛、那头鬈发如今都安放在埋葬在黑暗而潮湿的地底下的一具狭窄的棺木里了——就在这儿,离现在还活着的我不远,也许离我父亲也只有几步路……
我想着这一切,我全神贯注地想象着,……啊,青春啊!青春!你什么都不关心,仿佛你拥有宇宙间的一切宝藏,甚至忧愁也使你感到安慰,甚至悲伤对你也很适用,你自信而又果断,你说:看哪,只有我才活着!”
他懊悔、沮丧、无力,他什么都做不了。只知道自己活着,感觉自己可以做任何事,可终究做了什么呢?
他甚至为了能感受她的葬礼,“我在一种不可克制的感情冲动下自愿去吊唁跟我们同住在一所宅子里的一个贫苦的老妇人。”
他带着对齐娜依达的爱残活着,屠格涅夫终身未娶,故事与现实看着断了,实则连着。
2.齐娜依达
齐娜依达作为被爱者放纵、性感、傲慢。21岁充满活力、美丽的她,狡黠和坦荡、做作和天真、文静和活泼特别迷人地交融在一起。
她游刃有余地周旋在所有爱慕者的所谓游戏中,看似喜悦、灵动。
最终作为爱人者,对弗拉基米尔的父亲唯命是从,不顾个人的尊严和前途,在两人关系败露后仍然苟且在被包养的小屋中。
直至父亲举起短皮鞭在她那裸露到臂肘的胳膊上鞭打,齐娜依达慢慢地把自己那条胳膊举到了唇边,吻了一下胳膊上那条发红的鞭痕。”
我不知道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从文中仅有的文字传递的信息中,我足以判断出付出爱的人心里承受度之高是惊人的。
有人说这不平等,我并不完全认同,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或许这让她成长,从后来的结果貌似推断出。
齐娜依达在弗拉基米尔父亲死前寄过一封信,不知道那封信具体写了什么,在弗拉基米尔父亲死后,弗拉基米尔母亲给莫斯科寄了很大一笔钱。
我猜想是供齐娜依达体面结婚的嫁妆吧,这是不是导致弗拉基米尔父亲死前情绪异常激动、难以控制的原因呢?
这能说明齐娜依达在爱情面前最终选择了放下,看似明智地选择了有保障的后半生吗?命运不济,她的命终结于难产。
3.玛利亚
单单从塑造的人物看(姑且不谈文中人物几分真实几分想象),我很同情弗拉基米尔的母亲玛利亚,她看上去似乎有种贵族的血统(现实中屠格涅夫的母亲是严苛的剥削阶级)。
文中开始草草几笔带过“我父亲还很年轻,而且风度翩翩、十分英俊,只是为了经济利益才跟母亲结了婚;她比他大十岁。我母亲过着痛苦的日子:她经常激动、妒忌、生气——
不过那是在父亲不在场的时候,她很怕他,他严厉、冷淡、难以接近……我没有见过比他更镇定自若、更自信和专横的人了。”
玛利亚可能也是因为丈夫的英俊潇洒被征服,因此过上了忍气吞声的日子。她不喜欢没有任何教养的邻家公爵夫人,场面上却尽力地体现自己的优雅、礼貌。
她反对弗拉基米尔与其来往,可是她没有管住任何人。儿子和丈夫都被邻家公爵小姐俘获,她力争的结果无法阻挡私下继续偷情的丈夫,甚至丈夫死后还给他的情妇寄钱。
自己儿子的心灵被其深深吸引,尽管没有影响正常的前途,感伤却是不可磨灭的。玛利亚得到了什么?她在文中存在感那么低。
一个正常追求幸福生活的人,过得何其苦闷、心塞、孤独。
三、疑惑探寻
文章开篇基本上是那个时代外国中短篇小说的普遍方式,几个人在一起话家常,主人公弗拉基米尔以讲故事的方式记录了一段关于他的刻骨铭心的青涩爱情。
文末没有跟开篇呼应,文中人看后的感受没有交代,有点遗憾。很想知道屠格涅夫作为旁观者对自己直面自己有什么想法?他应该也可以作为局外人,对此评价吧?
想知道他身边的人对此如何评价的?因为我读完这部作品有一些对当时社会现象的疑问,想解惑,一直无解。
文中提到的社会贵族我个人觉得应该有着良好的修养和品行,但是看过好多作品里描写的贵族无论伯爵还是夫人在情感里似乎流行着心照不宣的偷情行为,似乎给我造成一种谁的情人多谁更光鲜体面的错觉。
或许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这样就不难理解女主人公齐娜依达与她爱慕者的调情逗趣场面了,她本人是落魄公爵小姐,身边有伯爵、骑士、退伍上尉、诗人等,他们都是有社会地位的上等人。过得生活多么滑稽、扭曲、荒唐。
在这些大背景面前,弗拉基米尔恰似一股清流,专情、善良、有爱、弱小。掀不起惊涛骇浪,却独自清冽地流淌在喧嚣区,偶尔翻出三两朵浪花又归于平静。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