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方法
阅读教学的方法
阅读教学的方法,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喜欢读书,阅读教学作为我们特别重要的一部分你,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那么,阅读教学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的读书方法,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阅读教学的方法1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是举足轻重的。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教学中教师的爱憎分明,抑扬顿挫的声调,真挚的语言阅读,面部表情和肢体表情以及身体动作,都能叩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把深刻的道理渗透到学生的心田。另外,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画面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鸟鱼虫,林海雪原,古今建筑,风土人情,人文故事,童话故事等等,它们无一不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珍品。这样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赏心悦目的艺术世界,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和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都能引导学生畅游其中,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
二、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只有使学生置身在一定的语境中,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才能更好地感受文中的内容,进入文中的情境。语文教学有关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中的语境是由教师、学生、教科书及其他相关语文资源组成的。当我们的教学内容超出了学生理解的范围,当我们在教学中只依靠静态的文本材料已无法被学生所接受时,就应该借助于丰富的课程资源的支持来创设丰富而生动的语言环境,从而实现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沟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教材的价值追求与学生的情感也达到了共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
三、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阅读教学更是如此,要想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必须要通过多种方式的练习来实现,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的阅读水平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讲授、讲授再讲授,就像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
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悟出道理。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的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四、小组合作激励阅读。
阅读并非全是个人的事,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合作学习是重要的认知策略。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在自读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重难点,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划找归纳,在学生独立感悟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杰出才能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选择詹天佑某一个方面的内容,自主学习,加深理解。这样,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自己及小组成员的理解,对课文加深了印象。
五、在阅读中评价。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但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而是要根据学生朗读的实际水平来评价,如:“读得有感情,把诗人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语言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
阅读教学的方法2
一、学生的自主性是阅读教学的关键
阅读教学,重要的是学生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亲自朗读,教师一味地把所有的知识讲给学生,则违背了阅读教学的初衷。教师按照参考资料把课文的背景、作者的介绍以及文章本身的思想内容、层次划分与层次大意都一一讲解给学生,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自主性,水过地皮干,很难深入到学生的心里,阅读教学的效果也不理想。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自主性,让学生亲自去朗读课文。多读课文不但可以让学生认识更多的生字、明白词语意思,也可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训练思维能力,体会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大胆地阅读,通过学生的阅读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他们在互相帮助与学习当中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身的水平以及潜能,以饱满的热情快乐地投入到阅读学习当中去。遇到读得不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大家一起帮助他,并鼓励他勇敢尝试,取得进步教师也应该及时给予表扬。
二、注重范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小学生处在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时期,对事物的认知与理解大多来自身边的教师与家长,对身边成人也有着强烈的模仿欲望,并且自身也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这就决定了教师范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他们对老师的行为具有极强的模仿欲,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老师能够对课文进行范读,他们常常会认真聆听并注意着老师的语气、声调还有表情,在自己的阅读中也会加以模仿。
教师的范读需要教师能够掌握正确的发音与断句方式,这样学生在进行模仿的时候才能给他们正确的引导。朗读不同于书面语,发音的过程中会有很多音变的现象,如《桂林山水》描写桂林山的特点是就一连有好几个音变,“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这些“啊”的读音要分别变为yɑ(呀)、wɑ(哇)、nɑ(哪),读起来才流畅自然。音变的理论原理对小学生来说过于复杂只需简单交待,主要是让他们注重音变的读法。另外断句也是需要教师在范读中体现出来并加以讲解的,合理的停顿不但可以使优美的文字听起来更加悦耳,也能起到区分语义和感情的作用。
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很多是文质兼美的散文,教师在阅读的过程中充分加入自己的.情感体验,情感充沛的朗读能起到感染学生的效果,让学生陶醉在浓烈的感情之中,跟着老师的朗读去思想去感悟,不但语感得到培养,也能得到感情的熏陶。如《她是我的老师》,那种对老师的敬爱之情,在阅读与感受中自然能让学生深深体会。还有《十里长街送总理》,强烈的情感可以让学生为总理的辞世流下眼泪,爱国之情也在学生纯洁的心中得到升华。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进行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完成课本要求的阅读教学任务,而是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意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的好坏是阅读效果的关键,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专心致志、勤于思考,并且笔不离手,随时画出或者摘抄优美的句子或者在自己有疑问、有感触的地方作批注等,这些都是一些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引导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与训练。这样的习惯对他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动手写作能力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当中对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自身素质的不断完善。具备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可以在课外阅读更多的书籍,对开阔自身眼界、增长见识、完善自身知识体系都是有益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内,但利在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教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的体现。
四、倡导探究式阅读,培养学生阅读感受能力
新课标特别强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究式阅读”。以往的“填鸭式”教学不再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教师全方位地培养学生必须注重学生自身的能力锻炼。探究式阅读就是把阅读教学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地阅读课文,发现问题,与同学一起探讨问题,通过自己查阅资料主动对问题进行分析处理,从而达到知识的学习与深化。新的《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探究式阅读的提倡与实施也正是这一要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