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中“月”的作用分析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摘要:《春江花月夜》是初唐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它优美的诗句、深邃的意境,千百年来使无数读者流连其中。诗中“月”字共出现了15次,作为主线贯穿全诗,有着丰富多样的作用及内涵。本文对“月”在诗中的主要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月 景 情
张若虚是初唐杰出诗人,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全唐诗》中他的诗只有两首,而《春江花月夜》便是其中一首,它号称“孤篇横绝”,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诗人按照月的位置变化顺序展开全诗。诗歌开头“海上明月共潮生”描绘了月亮伴着潮水从海上升起的情景,“月照花林皆似霰”则是月亮升起过程中,月光洒在开满鲜花的树林上,而“皎皎空中孤月轮”写出了皎洁的月亮高悬在漆黑的夜空中的景象,这是月亮升到了最高点。后文的“江潭落月复西斜”描绘了月亮向西落下的景象,“斜月沉沉藏海雾”是写月亮下沉藏到海雾中,末句“落月摇情满江树”则是落月的月光洒在江边的树上,此时月色已逐渐消失。由此可见,诗人按照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顺序来写月亮的位置变化,同时巧妙地插入春江、花林、白沙、天空、白云、青枫、扁舟、小楼、妆镜台、捣衣砧、鸿雁、鱼龙、落花、海雾、碣石等景象,这样写使全诗脉络更清晰,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
“月”是诗人的抒发人生感悟的对象。“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几句诗是作者面对月亮抒发的人生感悟,他望着天空中的明月,不禁发出了对人生的思考。人生有限而月是无穷无尽的,那么谁最先看到天空中的这一轮明月呢?明月又是何年何月照在这个人身上呢?作者思考着人类的起源,想象着人类先祖抬头望月的样子。人生一代代循环往复,无穷无尽,而明月一年年地照耀着大地,没有一点变化。人生是如此短暂,但一代又一代的人使人类这个整体绵延不绝,从而与“年年望相似”的明月亘古长存,这里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此处是通过月来表现,虽然伤感但总的基调是昂扬向上的,饱含着诗人对人生的期望与热爱。而这明月又在等待着什么人呢?只能看到长江输送着流水。江月有情而流水无情,月亮仿佛是在等待着什么人,却又始终无法如愿,唯有那长江流水,一刻不停地向前奔流。这几句诗使诗歌的意境变得更深邃,引人深思,而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月”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几句诗借月色表达了思妇的情感。游子像飘忽不定的白云一样离开,留下不胜忧愁的思妇,在明月照着的小楼上相思。徘徊不去的月光引发了思妇的情思,月色照在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上,卷不去而拂还来,此处与“剪不断理还乱”类似,同时侧面烘托,将思妇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此时月光照在分隔两地的两人身上,两人间不能互通音信,只能借月色传情达意。鸿雁不停地飞翔却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鸿雁飞不出这月光,鱼儿跃不出这月色,飞、跃皆是徒劳,这里也是侧面烘托,反映了思妇无法摆脱这恼人的引人思念的月光,更增添了思妇的愁绪。以上几句诗综合运用了点染手法,“青枫浦上不胜愁”直接点出思妇的愁绪,后文则借助月光及各种事物渲染,更显思念之苦,离愁之深。而最后数句,“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借月抒发了游子的思想感情。出门在外的游子不能归家,在梦中也念念不忘要归家,“江水流春”“江潭落月”,流去的不止是春,落下的也不仅仅是月,还有游子那一去不返的青春以及他的幸福。落月已藏到海雾之中,但归家仍遥遥无期,“无限路”体现出路途遥远,更增添了游子的思家之意。而乘着月光又有多少人能归家呢?唯有那落下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这“摇情”将游子那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生动地刻画出来,读起来韵味无穷。这几句诗以景衬情,通过春、江、花、月等景物的逝去衬托了游子的思念之意,给人以美的感受。
《春江花月夜》中月的作用丰富多样,月作为景物贯穿全文,情景交融产生了幽美的意境。闻一多先生认为这首诗“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原因之一大概也是这作用多样的月吧。
参考资料: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高二(5)班
冯耀韬
关键词:月 景 情
张若虚是初唐杰出诗人,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全唐诗》中他的诗只有两首,而《春江花月夜》便是其中一首,它号称“孤篇横绝”,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诗人按照月的位置变化顺序展开全诗。诗歌开头“海上明月共潮生”描绘了月亮伴着潮水从海上升起的情景,“月照花林皆似霰”则是月亮升起过程中,月光洒在开满鲜花的树林上,而“皎皎空中孤月轮”写出了皎洁的月亮高悬在漆黑的夜空中的景象,这是月亮升到了最高点。后文的“江潭落月复西斜”描绘了月亮向西落下的景象,“斜月沉沉藏海雾”是写月亮下沉藏到海雾中,末句“落月摇情满江树”则是落月的月光洒在江边的树上,此时月色已逐渐消失。由此可见,诗人按照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顺序来写月亮的位置变化,同时巧妙地插入春江、花林、白沙、天空、白云、青枫、扁舟、小楼、妆镜台、捣衣砧、鸿雁、鱼龙、落花、海雾、碣石等景象,这样写使全诗脉络更清晰,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
“月”是诗人的抒发人生感悟的对象。“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几句诗是作者面对月亮抒发的人生感悟,他望着天空中的明月,不禁发出了对人生的思考。人生有限而月是无穷无尽的,那么谁最先看到天空中的这一轮明月呢?明月又是何年何月照在这个人身上呢?作者思考着人类的起源,想象着人类先祖抬头望月的样子。人生一代代循环往复,无穷无尽,而明月一年年地照耀着大地,没有一点变化。人生是如此短暂,但一代又一代的人使人类这个整体绵延不绝,从而与“年年望相似”的明月亘古长存,这里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此处是通过月来表现,虽然伤感但总的基调是昂扬向上的,饱含着诗人对人生的期望与热爱。而这明月又在等待着什么人呢?只能看到长江输送着流水。江月有情而流水无情,月亮仿佛是在等待着什么人,却又始终无法如愿,唯有那长江流水,一刻不停地向前奔流。这几句诗使诗歌的意境变得更深邃,引人深思,而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月”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几句诗借月色表达了思妇的情感。游子像飘忽不定的白云一样离开,留下不胜忧愁的思妇,在明月照着的小楼上相思。徘徊不去的月光引发了思妇的情思,月色照在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上,卷不去而拂还来,此处与“剪不断理还乱”类似,同时侧面烘托,将思妇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此时月光照在分隔两地的两人身上,两人间不能互通音信,只能借月色传情达意。鸿雁不停地飞翔却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鸿雁飞不出这月光,鱼儿跃不出这月色,飞、跃皆是徒劳,这里也是侧面烘托,反映了思妇无法摆脱这恼人的引人思念的月光,更增添了思妇的愁绪。以上几句诗综合运用了点染手法,“青枫浦上不胜愁”直接点出思妇的愁绪,后文则借助月光及各种事物渲染,更显思念之苦,离愁之深。而最后数句,“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借月抒发了游子的思想感情。出门在外的游子不能归家,在梦中也念念不忘要归家,“江水流春”“江潭落月”,流去的不止是春,落下的也不仅仅是月,还有游子那一去不返的青春以及他的幸福。落月已藏到海雾之中,但归家仍遥遥无期,“无限路”体现出路途遥远,更增添了游子的思家之意。而乘着月光又有多少人能归家呢?唯有那落下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这“摇情”将游子那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生动地刻画出来,读起来韵味无穷。这几句诗以景衬情,通过春、江、花、月等景物的逝去衬托了游子的思念之意,给人以美的感受。
《春江花月夜》中月的作用丰富多样,月作为景物贯穿全文,情景交融产生了幽美的意境。闻一多先生认为这首诗“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原因之一大概也是这作用多样的月吧。
参考资料: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高二(5)班
冯耀韬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