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有哲理的诗句是什么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1. 关于哲理的苏轼的诗句是什么
关于哲理的苏轼的诗句是什么 1.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苏轼的这句诗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为: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符合“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释义:比喻一件事情的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认识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观者看得清楚。)”的哲理。
原诗:
《题西林壁》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释义: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扩展资料: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诗人首先很真实的写游山所见,展示庐山的丘壑纵横、峰峦起伏之多变的瑰丽险峻的姿态,接着顺势进行借景说理:如果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就会各不相同。
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即大家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释义:比喻一件事情的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认识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观者看得清楚。)”。
因此这首诗的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堪称是奇思妙发,使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无穷、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的理性认识,也可以延伸到观察世上的万事万物,也是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人因为所处的地位、眼界、格局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也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所以,《题西林壁》不仅能让人欣赏到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用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诗使人百读不厌。这也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作哲理、警句的原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题西林壁
2.苏轼诗中的哲理
轼写了一首《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首诗很久不被人重视,有人注意了,却是一片斥责声。清代才子、文学批评家纪晓岚说:"此随手写四句,本不是诗,搜辑者强收入集。"他甚至以质问的口气说:"千古诗集,有此体否?"在纪晓岚看来,没有这种体,当然也不是诗。其实正是这"无此体",看出苏轼的创新精神。
有一部佛门经书叫《椤严经》,书中说:"譬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这段话很精彩地说明一个哲学道理:只有主观和客观相统一,才能成功。苏轼把它妙化入诗,更进一步,琴声也不是源于妙指,而是来自内心,琴者即心声。物我融合,才是佳境。
我们再看大家非常熟悉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有新思想,这种思想前人有过,却没有说过,苏轼说出来了。要知道世上多少事,想到容易做到难。有些人三岁想到的事六十岁也未必做到。由此看来,苏轼这首诗是"以议论入诗"的典范,是宋诗的一种革新。这正是苏轼哲理的价值所在,或者说是苏轼的功劳。"唐诗主情,宋诗主理",既然要说理,就得"以文入诗",因为诗写情,文说理;既然要说理,就得"以议论入诗",因为不议理不明。自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发难,到清代这七百年间,不少学者批评宋诗"以文入诗,以议论入诗",觉得没有"诗味儿"了,苏轼反其道而行之,用自己的哲理诗维护了宋诗。
我们不妨再看一首《独觉》:
倏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里的"独觉",暗指禅语,一语双关。即一个人只要悟透世界,了然于心,那么对于人生的凄风苦雨也就能安然处之,恬然对待了。到此,让我们抄录苏轼的一首词:《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不知你能否理解?
3.求苏轼哲理诗
苏轼著名的七绝《题西林壁》写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看什么事物都是一样,你站在这个角度横着看和站在另一个角度纵着看肯定是不一样的,人生亦是如此。当人生的理想和追求不能实现时,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自己的人生。
换个角度看人生,是人生处世的一种艺术。换个角度,便会产生另一种哲学,另一种处世观,另一种看待问题的心态。看到别的人当了官,你不妨从当官的人必竟是少数,大部分人只能当部属这一现实方面去想一想;看到别人发了财,你不妨从还有不少人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还要靠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这方面想一想;看到别人住上了高级别墅,你不妨从还有无法计数的家庭仍家徒四壁这方面想一想;看到别人有了属于自己的骄车,你不妨从我们的国家还是个自行车王国这个角度去想一想;看到别人锦衣玉食,你不妨从还有那么多的人仍在为一日三餐而发愁,还有那么多饥寒交迫的人连病都看不起,学都没的上的角度想一想。这时你的心里自然的就会趋于平衡,就不会产生非分之想了吗。换个角度面对人生多好,人生与角度是多么的重要!
关于哲理的苏轼的诗句是什么 1.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苏轼的这句诗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为: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符合“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释义:比喻一件事情的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认识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观者看得清楚。)”的哲理。
原诗:
《题西林壁》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释义: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扩展资料: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诗人首先很真实的写游山所见,展示庐山的丘壑纵横、峰峦起伏之多变的瑰丽险峻的姿态,接着顺势进行借景说理:如果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就会各不相同。
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即大家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释义:比喻一件事情的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认识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观者看得清楚。)”。
因此这首诗的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堪称是奇思妙发,使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无穷、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的理性认识,也可以延伸到观察世上的万事万物,也是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人因为所处的地位、眼界、格局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也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所以,《题西林壁》不仅能让人欣赏到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用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诗使人百读不厌。这也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作哲理、警句的原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题西林壁
2.苏轼诗中的哲理
轼写了一首《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首诗很久不被人重视,有人注意了,却是一片斥责声。清代才子、文学批评家纪晓岚说:"此随手写四句,本不是诗,搜辑者强收入集。"他甚至以质问的口气说:"千古诗集,有此体否?"在纪晓岚看来,没有这种体,当然也不是诗。其实正是这"无此体",看出苏轼的创新精神。
有一部佛门经书叫《椤严经》,书中说:"譬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这段话很精彩地说明一个哲学道理:只有主观和客观相统一,才能成功。苏轼把它妙化入诗,更进一步,琴声也不是源于妙指,而是来自内心,琴者即心声。物我融合,才是佳境。
我们再看大家非常熟悉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有新思想,这种思想前人有过,却没有说过,苏轼说出来了。要知道世上多少事,想到容易做到难。有些人三岁想到的事六十岁也未必做到。由此看来,苏轼这首诗是"以议论入诗"的典范,是宋诗的一种革新。这正是苏轼哲理的价值所在,或者说是苏轼的功劳。"唐诗主情,宋诗主理",既然要说理,就得"以文入诗",因为诗写情,文说理;既然要说理,就得"以议论入诗",因为不议理不明。自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发难,到清代这七百年间,不少学者批评宋诗"以文入诗,以议论入诗",觉得没有"诗味儿"了,苏轼反其道而行之,用自己的哲理诗维护了宋诗。
我们不妨再看一首《独觉》:
倏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里的"独觉",暗指禅语,一语双关。即一个人只要悟透世界,了然于心,那么对于人生的凄风苦雨也就能安然处之,恬然对待了。到此,让我们抄录苏轼的一首词:《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不知你能否理解?
3.求苏轼哲理诗
苏轼著名的七绝《题西林壁》写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看什么事物都是一样,你站在这个角度横着看和站在另一个角度纵着看肯定是不一样的,人生亦是如此。当人生的理想和追求不能实现时,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自己的人生。
换个角度看人生,是人生处世的一种艺术。换个角度,便会产生另一种哲学,另一种处世观,另一种看待问题的心态。看到别的人当了官,你不妨从当官的人必竟是少数,大部分人只能当部属这一现实方面去想一想;看到别人发了财,你不妨从还有不少人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还要靠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这方面想一想;看到别人住上了高级别墅,你不妨从还有无法计数的家庭仍家徒四壁这方面想一想;看到别人有了属于自己的骄车,你不妨从我们的国家还是个自行车王国这个角度去想一想;看到别人锦衣玉食,你不妨从还有那么多的人仍在为一日三餐而发愁,还有那么多饥寒交迫的人连病都看不起,学都没的上的角度想一想。这时你的心里自然的就会趋于平衡,就不会产生非分之想了吗。换个角度面对人生多好,人生与角度是多么的重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