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诗的哲理和理解是什么?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琴诗的哲理和理解是、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是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动性结合的结果。
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写得清新流畅,又富有哲理。
它批评了两种片面性:一种是光看到琴的作用,只讲“琴上有琴声”。一种是只强调指头的作用,认为“声在指头上”。
人们都清楚,优美动听的琴声,是人的指头拨动琴弦产生出来的,琴和指头二者如果缺其一,就难以奏出美妙音乐。
诗歌介绍
苏轼此诗的意蕴与写法,可能受到上引佛经与韦诗的启发,诗人以佛渴形式写出前后,两句都是一假设一反问,寓答于问,说明要奏出悦耳动听的曲调,仅有琴或妙指即高明的弹奏技巧是不行的。
该诗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佛教视有为无,视生为灭,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减。
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与否,要以“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通过内心的感受而自得、反悟禅道。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