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工作》读后感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这本书适合工作1-3年还处于迷茫期的职场人阅读”,它几乎解答了工作以来的所有疑惑。
其中印象比较深的是:工作应该是 目标导向型 ,而不是以快乐为标准,因为几乎所有的工作都避免不了重复枯燥的部分。而以目标为导向,做选择时就不用过多纠结。
公司是工作的地方,没必要跟同事上司做朋友,这样,该理智的时候就能理智,不影响工作。
文中还提到了很多老板固有的想法,让我更了解老板的思维模式。
以下是让自己耳目一新的观点:
1)妨碍人成功的首先是能力不足(硬性条件),其次是价值观导向不正确(软性条件),如缺少自我驱动的动力,缺少自律,缺少与人合作的能力等;
2)我们之所以会困惑和迷茫,往往是因为想要的太多。很多人想要的既是工作中实现价值,又在生活中过得优雅,类似时尚杂志上描述的成功人士。
3)花费带来的快感确实比奋斗带来的快感起效更快,但不幸的是维持时间很短,且容易让人上瘾
4)成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途径,但起始资源不丰富的人大抵离不开“坚持”二字。无非是有心和坚持。
5)工作也好,生活也罢,存粹的理性或者感性都难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该感性的时候理性,该理性的时候感性。工作对理性的要求:思路清晰(能通过现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足够的纪律性,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加以控制,学习能力等;感性要求:在工作中对人际有足够的敏感度,以及培养出对于工作的乐趣。
6)在一个层级向另一个层级的攀升过程中,每一次转换都需要新的视角与行为的转换,起点低,则需要积累的时间更长,突破的障碍更多。
7)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不要说自己想做一个平平淡淡的普通人,要知道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即使是丰衣足食/有安居之所,不愁父母养老和子女上学这些最基本的目标,也需要很努力才能实现,更不要说被人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但无论如何,每个人手中仍然握着自己的另一半命运——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在与外界的互动中换来不同的结果。
8)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谁存心想害谁,大家利益相争,没占到便宜也不能算吃亏;又有很多时候,不过是“形势比人强”。若要讨个公道,那也不过是日日上演“罗生门”。
9)我们成长过程中有个维度很难衡量,它几乎不会体现在简历上,但却会从一个人的举手投足/观念/待人接物等每处细节和所做的每一个决定中体现出来——这就是阅历。阅历不仅仅来自工作,也来自对于生活的经历和体验。
在我们阅历不够的时候,没有一种方法能代替从自己的角度和目标出发来做出最终的决定。
10)更深入的交流,更合适的价值匹配以及合理的盈利才是持续维持一项合作的路径。“听话是因为本事还不够,翅膀硬了就不会听话。”父母多数是拗不过子女的,而且多数父母也没有盲塞到执着地反对子女靠谱的意见和行为的程度。
11)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只能是动态的和阶段性的。比如,一段时间更多地奋斗事业,一段时间以家庭为重而改做更轻松的工作。但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你不做的事总会有人去做,平衡稳定多半会导致平庸。
12)组织的理想状态是完成目标,而不是关注员工是否是个性或者有思想。从实际经验看,当我们对团队中每个人特点的关怀多于业务的成长时,往往就会走向管理的歧路,会发现“人太难管了”。
要明确自己是来通过工作而获得工资甚至成长的,而不是来社交的。
特别要记得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跟同事/领导或HR透露你对公司或者工作的负面情绪和看法。不要把自己的把柄亲自放到他人手上,有时候他人的无心之言会出现你无法预料或者控制的传播效果。
13)真正的职业规划第一步要确定的是“我的价值是什么”。职业规划所能解决的问题,更多的是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知道自己希望展现给这个世界最好的那些事什么,以及为了这个目的我所能放弃的是什么。
14)吐槽时并不希望自己改变,而寻求解决办法则是以自己改变为方向的,不管改变的是思路还是做法。
成长并没有捷径,意识到并改变问题是一件需要咬牙努力并坚持的事情。
15)能够热爱工作的70%的内容就很不容易了。大多数人所谓的兴趣是“消费的兴趣”,并没有太多的练习上的投入。在这种情况下,还是找个自己相对擅长的工作更靠谱/更省心。
无论干什么岗位,最糟糕的方式都是只看到当前自己手里的那些职能。
不管信奉和知道什么道理或者方法论,做不到的时候就不能说自己懂;生命中的好事和坏事,最后都会成为有益的人生经验,而不会被浪费;挺住不是一起,持续改进才是,但如果挺不住,那什么事情也谈不了了。
“我觉得成功首先靠命好,然后靠天赋过人。如果这两样都没有,还想过得好一点,那就只能一点点积累,而且只有方法论,没有路线图。”
从常识来看,就算大家的做事能力谁也不比谁好多少,从人的本能来看,还是会比较信任自己熟悉或喜欢的人。
”我们不是从失败中学习到如何成功的,而是从成功里学习如何更成功的。“
工作的基本功:沉下来积累的静气以及快速反应的爆发力。
只有按规律做事,做对的事,把事做对,才是长期持久之道。
裸妆比纯天然好看,也比浓妆好看。
成熟的人起码应该学会在大部分情境下正确地解读出他人已经自己的需要,并且在两者之间达成平衡。委屈自己和委屈别人都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和谐的效果,但长久以往是要出问题的。
居移气,养移体,人还得尽可能地提升自己,然后寻找到与更好的自己匹配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一点点将自己提升到最好的样子。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在人生路上也会发现,曾经喜欢过的东西后来不喜欢了,曾经能够融洽相处的人后来不能了,曾经觉得快乐的事情后来也不能使我们快乐了。成长,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呢。
16)一个人在企业里发挥的作用,说到底仍然是”出活儿“,也就是拿出对他人有价值的结果来,而不仅仅是把事做了。
越是工作压力大的时候越要保持生活的规律,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从而保证体力和精力的延续。
工作中比较致命的习惯是成为一个”评论者“,
评论他人需要审慎地做,无论是好评还是差评,都有一点俯视的感觉在里面。
聊天可以没有目的,而沟通是具有明确目的性的交流。
就人的普遍心态而言,喜欢聪明,漂亮,能干,有钱的人乃是一种天然本能。
这个世界的资源如此有限,每个人都不得不为自己去战斗。
遇到点困难和挫折就怨天尤人的态度是不可取的,也不要一味地将自己的不顺心归咎于外部环境,只要踏实做事,努力提升自己,就能够在职场中拼出一方天地。
其中印象比较深的是:工作应该是 目标导向型 ,而不是以快乐为标准,因为几乎所有的工作都避免不了重复枯燥的部分。而以目标为导向,做选择时就不用过多纠结。
公司是工作的地方,没必要跟同事上司做朋友,这样,该理智的时候就能理智,不影响工作。
文中还提到了很多老板固有的想法,让我更了解老板的思维模式。
以下是让自己耳目一新的观点:
1)妨碍人成功的首先是能力不足(硬性条件),其次是价值观导向不正确(软性条件),如缺少自我驱动的动力,缺少自律,缺少与人合作的能力等;
2)我们之所以会困惑和迷茫,往往是因为想要的太多。很多人想要的既是工作中实现价值,又在生活中过得优雅,类似时尚杂志上描述的成功人士。
3)花费带来的快感确实比奋斗带来的快感起效更快,但不幸的是维持时间很短,且容易让人上瘾
4)成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途径,但起始资源不丰富的人大抵离不开“坚持”二字。无非是有心和坚持。
5)工作也好,生活也罢,存粹的理性或者感性都难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该感性的时候理性,该理性的时候感性。工作对理性的要求:思路清晰(能通过现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足够的纪律性,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加以控制,学习能力等;感性要求:在工作中对人际有足够的敏感度,以及培养出对于工作的乐趣。
6)在一个层级向另一个层级的攀升过程中,每一次转换都需要新的视角与行为的转换,起点低,则需要积累的时间更长,突破的障碍更多。
7)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不要说自己想做一个平平淡淡的普通人,要知道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即使是丰衣足食/有安居之所,不愁父母养老和子女上学这些最基本的目标,也需要很努力才能实现,更不要说被人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但无论如何,每个人手中仍然握着自己的另一半命运——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在与外界的互动中换来不同的结果。
8)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谁存心想害谁,大家利益相争,没占到便宜也不能算吃亏;又有很多时候,不过是“形势比人强”。若要讨个公道,那也不过是日日上演“罗生门”。
9)我们成长过程中有个维度很难衡量,它几乎不会体现在简历上,但却会从一个人的举手投足/观念/待人接物等每处细节和所做的每一个决定中体现出来——这就是阅历。阅历不仅仅来自工作,也来自对于生活的经历和体验。
在我们阅历不够的时候,没有一种方法能代替从自己的角度和目标出发来做出最终的决定。
10)更深入的交流,更合适的价值匹配以及合理的盈利才是持续维持一项合作的路径。“听话是因为本事还不够,翅膀硬了就不会听话。”父母多数是拗不过子女的,而且多数父母也没有盲塞到执着地反对子女靠谱的意见和行为的程度。
11)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只能是动态的和阶段性的。比如,一段时间更多地奋斗事业,一段时间以家庭为重而改做更轻松的工作。但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你不做的事总会有人去做,平衡稳定多半会导致平庸。
12)组织的理想状态是完成目标,而不是关注员工是否是个性或者有思想。从实际经验看,当我们对团队中每个人特点的关怀多于业务的成长时,往往就会走向管理的歧路,会发现“人太难管了”。
要明确自己是来通过工作而获得工资甚至成长的,而不是来社交的。
特别要记得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跟同事/领导或HR透露你对公司或者工作的负面情绪和看法。不要把自己的把柄亲自放到他人手上,有时候他人的无心之言会出现你无法预料或者控制的传播效果。
13)真正的职业规划第一步要确定的是“我的价值是什么”。职业规划所能解决的问题,更多的是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知道自己希望展现给这个世界最好的那些事什么,以及为了这个目的我所能放弃的是什么。
14)吐槽时并不希望自己改变,而寻求解决办法则是以自己改变为方向的,不管改变的是思路还是做法。
成长并没有捷径,意识到并改变问题是一件需要咬牙努力并坚持的事情。
15)能够热爱工作的70%的内容就很不容易了。大多数人所谓的兴趣是“消费的兴趣”,并没有太多的练习上的投入。在这种情况下,还是找个自己相对擅长的工作更靠谱/更省心。
无论干什么岗位,最糟糕的方式都是只看到当前自己手里的那些职能。
不管信奉和知道什么道理或者方法论,做不到的时候就不能说自己懂;生命中的好事和坏事,最后都会成为有益的人生经验,而不会被浪费;挺住不是一起,持续改进才是,但如果挺不住,那什么事情也谈不了了。
“我觉得成功首先靠命好,然后靠天赋过人。如果这两样都没有,还想过得好一点,那就只能一点点积累,而且只有方法论,没有路线图。”
从常识来看,就算大家的做事能力谁也不比谁好多少,从人的本能来看,还是会比较信任自己熟悉或喜欢的人。
”我们不是从失败中学习到如何成功的,而是从成功里学习如何更成功的。“
工作的基本功:沉下来积累的静气以及快速反应的爆发力。
只有按规律做事,做对的事,把事做对,才是长期持久之道。
裸妆比纯天然好看,也比浓妆好看。
成熟的人起码应该学会在大部分情境下正确地解读出他人已经自己的需要,并且在两者之间达成平衡。委屈自己和委屈别人都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和谐的效果,但长久以往是要出问题的。
居移气,养移体,人还得尽可能地提升自己,然后寻找到与更好的自己匹配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一点点将自己提升到最好的样子。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在人生路上也会发现,曾经喜欢过的东西后来不喜欢了,曾经能够融洽相处的人后来不能了,曾经觉得快乐的事情后来也不能使我们快乐了。成长,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呢。
16)一个人在企业里发挥的作用,说到底仍然是”出活儿“,也就是拿出对他人有价值的结果来,而不仅仅是把事做了。
越是工作压力大的时候越要保持生活的规律,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从而保证体力和精力的延续。
工作中比较致命的习惯是成为一个”评论者“,
评论他人需要审慎地做,无论是好评还是差评,都有一点俯视的感觉在里面。
聊天可以没有目的,而沟通是具有明确目的性的交流。
就人的普遍心态而言,喜欢聪明,漂亮,能干,有钱的人乃是一种天然本能。
这个世界的资源如此有限,每个人都不得不为自己去战斗。
遇到点困难和挫折就怨天尤人的态度是不可取的,也不要一味地将自己的不顺心归咎于外部环境,只要踏实做事,努力提升自己,就能够在职场中拼出一方天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