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如何备课写教案

 我来答
达人方舟教育
2022-08-06 · TA获得超过5165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78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48万
展开全部

  导语:老师如何备课写教案呢?当老师备课、写教案(文字教案,下同)是必不可少的。但备课又不完全等同于写教案,写教案只是备课的一项内容,教案可以千篇一律,使用同一的,但备课却有着凸显的个性,无法雷同。

  老师如何备课写教案

  备课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写教案,做卡片,书上批注都是备课,集体讨论备课和媒体网络备课更具有现代的改革气息,不仅将备课的触角延伸了,也使备课成为了一种“资源占有”和“资源共享”,成为了具有更为广泛意义上的教育传播。

  第一:主张备课要详,教案要略,这样有利于教学机智的发挥。

  这里的关键是要“吃透”教材,嚼出点味道来,而不是叮住教参不放。通读教材,熟烂于心,是没有必要写详案的。经过认真思考,虚心求教,集体研究,我们作了这样的解释,“高智商的野蛮人”是指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甚至有成就,但因缺少文学熏陶而情感匮乏、人性丑陋的一些人。虽然这未必准确,但总比没有好。

  第二:课的重心放在教材上。

  同样也发现了教材中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教沈复的《幼时记趣》,备课时发现“忽有厐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句中的“拔山”,教材注为“搬开土山。拔,移,搬开。”其实,就我个人的理解,“拔”有超出、超越的意思,如“出类拔萃”这个成语中的“拔”即是此意,这里可以作“跨越”讲。从生活的角度看,多见癞蛤蟆爬行,跨越,未见其有过“手”上的动作,同时,“拔”作跨越讲,也突出了“庞然大物”威猛、迅疾、高大的特点。我们虽然还不能将这一点明确地讲给学生,但至少是我们已经先行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第三:不能将备课和写教案混为一谈,或合而为一。

  以为检查了教案就等于了解了备课的情况,以为有了教案,教师就一定能上好课。我们虽然还不能低估教案的作用,但更应该将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备课上。教师备课应将重点放在学生和教材上,备学生备教材,而不是抄教参。这一点认识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老师如何备课写教案

  (一)了解班级基本情况。

  教学班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教师应该对班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了解班级的学生构成、特点、风气、智能结构、学习情况、学习兴趣,以及多数学生对自己教学所持的态度,班级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班级中各正式闭体和非正式团体的构成等。

  (二)了解学生个体自然情况。

  一个班级是由每一个学生个体组成的。教师要对全班学生做到了解,还应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体自然情况。个体自然情况包括:学生姓名、年龄、视力、听力、身体状况,同学和老师关系,家庭教育环境等。

  (三)了解学生学习基础。

  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包括班级的整体的学习基础,学生个人的学习基础。优中差生的比例等。而在讲授新课前,教师又要了解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1.了解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新知识的准备知识;

  2.新课可能产生的困难和障碍;

  3.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四)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意见。

  教学的.科学与艺术,既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又体现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必须要经常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方式方法的意见。要了解学生对哪些方法适应,哪些方法不适应,喜欢什么样的方法,不喜欢什么样的方法等。

  (五)了解学生个性品质差异。

  个性品质包括学生的观察山、记忆山、想像山、思维力等智力因素,还包括学生的动机、兴趣、能力、气质、性格、自信等非智力因素。“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学生是有很大个性差异的:教师要从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力式来了解学生兴趣爱好、气质类型、性格特点、智力差异,从而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六)了解学生的变化与进步。

  要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教师不仅要从静态上了解学生,还要从动态上了解学生;即及时了解学生的变化和进步。例如学习情绪、学习积极性的变化,组织纪律、兴趣爱好的变化,作业情况、课堂表现等:还了解受到老师的批评或表扬产生的变化,同学之间闹纠纷吵架后的变化,在家里受到叱责或打骂后的情绪变化,考试成绩下降后的情绪变化等,针对这些变化,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发现,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尤其在教学中,教师特别要注意发现学生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地强化引导,使之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产生巩固自己成绩的力量和继续前进的愿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