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读书一句的名言(4)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唐·李群玉《书院二小松》。细韵:轻微而和谐的声音。这两句大意是:从此可以在静静窗边听到松树细微而和谐的声音,那声音宛似琴声,长伴室内的读书人。将窗前松声喻为缕缕琴声,而且十分有情地“长伴读书人”,想象新奇,意境优美。可用来描写庭院里的小松树。须知三绝韦编者,不是寻行数墨人。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朱文公集·易诗之一》
宋·朱熹《朱文公集·易诗之一》。韦编:古人称加工过的牛皮为“韦”。连接竹简的牛皮绳称为“韦编”。寻行数墨:只会背诵文旬,不明白义理。这两句大意是:要知道熟读竹书,多次磨断牛皮绳的人,肯定不是死记硬背、浅尝辄止的读书人。这里引用了一个孔子读《易》的典故。传说孔夫子晚年酷喜《易经》,常常爱不释手,反复诵读,以致牛皮绳多次磨断。作者以孔子读《易》的典故激励学人,希望不要做了草浮躁的读者。此条采用对比手法增强效果,以“三绝韦编者”与“寻行数墨人”相较,使形象突出、观点明确,平添了许多情趣。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北宋文学家 苏轼 《送安淳落第诗》
宋·苏轼《送安淳落第诗》。故书:旧书,指古人之书。子:你,男子的尊称。这两句大意是:古人的书不满足于成百遍地读,熟读精思你自然就能懂得古书的精义。这是关于读书方法的名句。安悼淳参加科举考试落第,苏轼写此诗传授读书之道。从形式上看,此条讲的是读古书,其实,无论占今,读书的道理是一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历来如此。苏轼此句的独到之处,在于他在“读”的基础上,还强调“思”的重要作用,有了“思”的一面’读书的要求才能真正实现。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北宋文学家 苏轼 《柳氏二甥求笔迹二首》
宋·苏轼《柳氏二甥求笔迹二首》其一。退笔如山:据《太平广记》载,智永住吴兴永欣寺,学书有秃笔头十瓮,后埋之,号为退笔冢。这两句大意是:写秃的笔头即使堆积如山也不值得珍惜,其有读破万卷书才能实现通神的创作境界。苏轼的外甥柳闳、柳辟很崇拜舅舅的书法,向苏轼索求笔迹。于是,苏轼写了两首诗自谦,说自己的书法未足珍惜.只有读书万卷才是学子们应追求的境界。“读书万卷始通神”一类的警句,是古人劝学的常用语,是我们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杜甫也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句,这种号召读书广博的 口号 ,在知识爆炸,社会分工却越来越细,专业面目趋狭窄的今天,仍有其现实的借鉴意义。藜羹麦饭冷不尝,要足平生五车读。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读书》 读书的名言
宋·陆游《读书》。藜羹(līgēng犁耕):藜是一种草本植物,嫩叶可食,用藜做成的菜粥称为藜羹。这两句大意是:为读书而屡忘进食,一心要实现学富五车的平生目标。此条塑造了一个为追求知识而废寝忘食的形象。“藜羹麦饭”反映了主人公的俭朴,“冷不尝”反映了主人公的勤奋,“要足平生五车读”是他奋发追求的目标。由于目标明确,虽然生话请苦而乐在其中,诗句洋溢着一种自信而轻松的气氛。此名句平淡自然,不用奇字奇句,而以其精神境界取胜,故能风格独具,形象鲜明。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南宋哲学家 陆九渊 《读书》
宋·陆九渊《读书》。涵泳:深入体会,此指沉浸玩味于诗书之中.这两句大意是:读书一定要杜绝急急忙忙,一目十行的毛病,应该沉浸在书中,反复咀嚼、品味,这才能体会出无穷的兴趣与意味来。此名句用一正一反的句法阐明道理,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一目了然。这是属于说理的诗句,但使人不觉得它在说理,其语言自然通俗,犹如与人谈心,而诗味悠远,耐人玩味。老去读书随忘却,醉中得句若飞来。 ——南宋诗人 范成大 《分弓亭按阅》
宋·范成大《分弓亭按阅》。随:随即。这两句大意是:老了读书随读随忘,醉意中得到的诗句像飞来之笔。这两句写老年人的生活感受。老年人记忆力衰退,读书时随读随忘;可老年人阅历丰富,醉中能触发灵感,思路仍很敏捷,“飞来”之喻,甚为确切。诗句来自切身体会,生活气息很浓。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 ——清代诗人 袁枚 《随园诗话》
情·袁枚《随园诗话》卷三。立雪:指尊师重道。《宋史·扬时传):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人名)侍立不去。顾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这两句大意是:如果读懂书的要义,精神就会首先领悟;如果像宋人扬时那样做到程门立雪,尊敬师长,治世之道即可以广传天下。该名句强调认真读书与尊敬师长的重要性。读书要用“心”去悟,才能真正懂得书的“好处”;而要真正读好书,懂得治世的道理,首先必须尊重师长,敬重师道。如果在社会上普遍出现了宋人杨时程门立雪的境界。人人敬重老师,那么,教化就可以大行于天下。本名句长于用典,言简意骇,使诗文典雅含蓄,立意深远。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清代画家、书法家 郑板桥 《淮县署中寄舍弟》
清·郑板桥《淮县署中寄舍弟》。本句大意是:假如读书把过目成诵作为追求的目标,这种追求最无济于事。此条通过对过目成诵现象的否定,希望人们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学习。全句行文随便,给人真挚感,既寓意深刻,又完全口语化,使人感到亲切而乐于接受。读书不可无师承,立论不可无依据。 ——明末清初学者 王晫 《今世说》 读书名言
清·王晫《今世说》卷二这两句大意是:读书要严格依照老师所在门派的观点进行解说,立论也要从老师的学说中寻找依托,做到立论也要言出有据。中国古代有一个治学传统——做学问讲究师承,即学生必须恪守老师的学术观点。这种师承的学术观点是学生阐发问题的严格依据。王晫在这里是想借读书讲师承、立论须依据来阐明治学必须严谨的道理。其方法叫做连类取譬,是一种古人常用的表现手法。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明代明臣 于谦 《观书》
宋·朱熹《朱文公集·易诗之一》。韦编:古人称加工过的牛皮为“韦”。连接竹简的牛皮绳称为“韦编”。寻行数墨:只会背诵文旬,不明白义理。这两句大意是:要知道熟读竹书,多次磨断牛皮绳的人,肯定不是死记硬背、浅尝辄止的读书人。这里引用了一个孔子读《易》的典故。传说孔夫子晚年酷喜《易经》,常常爱不释手,反复诵读,以致牛皮绳多次磨断。作者以孔子读《易》的典故激励学人,希望不要做了草浮躁的读者。此条采用对比手法增强效果,以“三绝韦编者”与“寻行数墨人”相较,使形象突出、观点明确,平添了许多情趣。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北宋文学家 苏轼 《送安淳落第诗》
宋·苏轼《送安淳落第诗》。故书:旧书,指古人之书。子:你,男子的尊称。这两句大意是:古人的书不满足于成百遍地读,熟读精思你自然就能懂得古书的精义。这是关于读书方法的名句。安悼淳参加科举考试落第,苏轼写此诗传授读书之道。从形式上看,此条讲的是读古书,其实,无论占今,读书的道理是一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历来如此。苏轼此句的独到之处,在于他在“读”的基础上,还强调“思”的重要作用,有了“思”的一面’读书的要求才能真正实现。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北宋文学家 苏轼 《柳氏二甥求笔迹二首》
宋·苏轼《柳氏二甥求笔迹二首》其一。退笔如山:据《太平广记》载,智永住吴兴永欣寺,学书有秃笔头十瓮,后埋之,号为退笔冢。这两句大意是:写秃的笔头即使堆积如山也不值得珍惜,其有读破万卷书才能实现通神的创作境界。苏轼的外甥柳闳、柳辟很崇拜舅舅的书法,向苏轼索求笔迹。于是,苏轼写了两首诗自谦,说自己的书法未足珍惜.只有读书万卷才是学子们应追求的境界。“读书万卷始通神”一类的警句,是古人劝学的常用语,是我们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杜甫也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句,这种号召读书广博的 口号 ,在知识爆炸,社会分工却越来越细,专业面目趋狭窄的今天,仍有其现实的借鉴意义。藜羹麦饭冷不尝,要足平生五车读。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读书》 读书的名言
宋·陆游《读书》。藜羹(līgēng犁耕):藜是一种草本植物,嫩叶可食,用藜做成的菜粥称为藜羹。这两句大意是:为读书而屡忘进食,一心要实现学富五车的平生目标。此条塑造了一个为追求知识而废寝忘食的形象。“藜羹麦饭”反映了主人公的俭朴,“冷不尝”反映了主人公的勤奋,“要足平生五车读”是他奋发追求的目标。由于目标明确,虽然生话请苦而乐在其中,诗句洋溢着一种自信而轻松的气氛。此名句平淡自然,不用奇字奇句,而以其精神境界取胜,故能风格独具,形象鲜明。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南宋哲学家 陆九渊 《读书》
宋·陆九渊《读书》。涵泳:深入体会,此指沉浸玩味于诗书之中.这两句大意是:读书一定要杜绝急急忙忙,一目十行的毛病,应该沉浸在书中,反复咀嚼、品味,这才能体会出无穷的兴趣与意味来。此名句用一正一反的句法阐明道理,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一目了然。这是属于说理的诗句,但使人不觉得它在说理,其语言自然通俗,犹如与人谈心,而诗味悠远,耐人玩味。老去读书随忘却,醉中得句若飞来。 ——南宋诗人 范成大 《分弓亭按阅》
宋·范成大《分弓亭按阅》。随:随即。这两句大意是:老了读书随读随忘,醉意中得到的诗句像飞来之笔。这两句写老年人的生活感受。老年人记忆力衰退,读书时随读随忘;可老年人阅历丰富,醉中能触发灵感,思路仍很敏捷,“飞来”之喻,甚为确切。诗句来自切身体会,生活气息很浓。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 ——清代诗人 袁枚 《随园诗话》
情·袁枚《随园诗话》卷三。立雪:指尊师重道。《宋史·扬时传):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人名)侍立不去。顾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这两句大意是:如果读懂书的要义,精神就会首先领悟;如果像宋人扬时那样做到程门立雪,尊敬师长,治世之道即可以广传天下。该名句强调认真读书与尊敬师长的重要性。读书要用“心”去悟,才能真正懂得书的“好处”;而要真正读好书,懂得治世的道理,首先必须尊重师长,敬重师道。如果在社会上普遍出现了宋人杨时程门立雪的境界。人人敬重老师,那么,教化就可以大行于天下。本名句长于用典,言简意骇,使诗文典雅含蓄,立意深远。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清代画家、书法家 郑板桥 《淮县署中寄舍弟》
清·郑板桥《淮县署中寄舍弟》。本句大意是:假如读书把过目成诵作为追求的目标,这种追求最无济于事。此条通过对过目成诵现象的否定,希望人们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学习。全句行文随便,给人真挚感,既寓意深刻,又完全口语化,使人感到亲切而乐于接受。读书不可无师承,立论不可无依据。 ——明末清初学者 王晫 《今世说》 读书名言
清·王晫《今世说》卷二这两句大意是:读书要严格依照老师所在门派的观点进行解说,立论也要从老师的学说中寻找依托,做到立论也要言出有据。中国古代有一个治学传统——做学问讲究师承,即学生必须恪守老师的学术观点。这种师承的学术观点是学生阐发问题的严格依据。王晫在这里是想借读书讲师承、立论须依据来阐明治学必须严谨的道理。其方法叫做连类取譬,是一种古人常用的表现手法。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明代明臣 于谦 《观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