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教育公平的原因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问题一:影响教育公平的原因是什么 有损我国教育公平的因素
地域性不公平现象。以高考招生政策为例,现行高考招生政策是按照省份分配招生指标,高校所在地的省份往往能获得较多的招生指标,高校较少的省份在高考招生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这就直接影响了不同地区的高考招生情况。高校数量多的地区,本地学生考入全国重点高校的机会远大于人口多而高校少的省份,导致了考生为考取重点高校而进行的户口迁移问题。高考的地域性不公平,直接影响了不同地区受教育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使教育公平难以实现。
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够均衡。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资源投入存在重城镇轻农村的问题,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布严重失衡,农村的教育资金、教育硬件和优秀教师等教育资源相对稀缺,优质教育资源主要分布在城镇的现状很难从根本上改变。由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中西部农村地区学校还有不少是危房,教育硬件建设比较落后,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不如城镇教师、少数地区拖欠农村教师工资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困难群体教育保障存在不足。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拉大,这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教育的重要问题。尽管我国义务教育实现了全部免费,但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实行收费制度,而且其费用不断提高。由于教育收费高涨,在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辍学的学生仍然不少,因此,低保人群等困难群体的教育权利保障问题亟待解决。此外,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尽管有所缓解,但受无法落户等因素的影响,在一些大中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上学依然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有的人甚至连义务教育权利都难以得到保障。
问题二:中国教育不公平的原因有哪些 我国教育的不公平现象
一、什么是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好的教育、公平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为多数人提供同等机会同等优质服务的教育。
教育的不公平一直是我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而教育的不公平又会加剧社会的不公,进而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教育不公平的发展历史
中国的教育自古就有。在几千年漫长的古代社会中,自从有教育以来,教育不公平现象就一直存在。剥削阶级和统治阶级对作为被压迫对象的下层人民的残酷掠夺和剥削,使得教育一直被统治阶级和贵族阶级垄断。一般的百姓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也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在平民阶层中普及文化教育,并创办私学,在我国古代率先打破了“学在官府”,教育由贵族阶级垄断的局面。《论语・述而》记载他说:“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悔焉。”“束”指十条肉脯,是先秦时期人们见面时最薄的一种礼物。也就是说,无论谁,只要能向孔子交纳一份“束”他就会对他进行教育。我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孔子应该是第一个认识到教育的不公平的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努力把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之一,并取得了很大成效。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修订通过新的《义务教育法》,从法律上保障了每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既然公平受教育权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最基本的权利,那么我们现在所说的教育不公平就主要是指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了。
三、教育不公平现象的表现及原因
时至今日,我国在教育公平上仍然存在许许多多让人倍感沉重的问题:在我们的国家在我们共有的一片天空下,当有的地区已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有的地区还远没有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当有的校园至于欧美国家也让人叹为观止时,有的学校即使摆在非洲也让人倍感寒碜;当有的中学出现了教职工私车群时,有的地方教职工却还在温饱线上挣扎;当城里孩子可以自由享用投影仪、彩电、电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时,乡村的孩子或许就立在寒风中、破旧的危房里接受着残缺的启蒙教育??通过分析,这些不公平主要体现为现实性的不公平和制度性的不公平。
引起这些种种教育不公平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地区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革开放之初,党和国家作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决策,因此,改革开放率先在东部沿海地区实行,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地处内陆,交通相对闭塞,经济长期得不到发展,造成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状态。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长期快于中西部地区,因此,东部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允许,就有更多的精力放在教育上。而西部地区的相对落后就只能优先发展经济了。这也就造成了中西部地区教育水平低于东部地区的局面。
城乡二元结构引起的城乡教育差距同样让人担忧。在入学机会方面,2002年城乡小学入学率之比时1:0.75。城市小学人均拥有计算机的数量是农村的5倍。2002年,农村小学生均总经费、事业费、个人经费、公用经费和基建费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2.6%、83.11%、
85.96%、72.27%、70.83%。而这里的全国平均水平是在农村小学生占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平均得出的。在城市,家长们为了自己的孩子能获得更好的教育,不惜重金择校。而在农村,学校教学设施陈陋、根本满......>>
问题三:教育不公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我国教育不公平的主要原因:
1,城乡教育的不公平:由于我国教育公共投资不足,教育政策价值失衡,特别是二元教育制度的存在,形成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的天壤之别。导致了城市教育的水平越来越高,农村的教育水平则较之低了很多。很多农村学校不仅缺乏基本的教材,而且缺乏师资以及一些基础的设施。
2,区域教育之间的不公平: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采取的是差异性政策,使得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起来,形成明显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经济和文化条件制约了当地教育的发展,反过来,相对落后的教育也不能在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了在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不同区位间的教育发展显现出阶梯状的不平衡状态。现阶段,我国东部基础教育的各项经费指标平均是中西部的一到两倍。在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方面,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3,学校教育之间的不公平: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公立学校形成了重点学校制度。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教育部曾做出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学校,但事实上,现在的省级、市级、县级示范中小学却越来越多,而教育主管部门在投人、师资、招生等方面仍实行倾斜,予以支持。禁而不止的重点学校制度,加剧了教育资源的失衡,使得“择校热”愈演愈烈,人为地拉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据粗略统计,目前,我国重点中小学占中小学总数的2%左右,以“211工程”为代表的重点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3%左右。重点学校一直是地方 *** 财政投入的重点,而非重点学校因 *** 不重视、投入少,教育质量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另外,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的不公平也存在。另外,我国目前的招生制度按照不同的省份划取录取名额,使得高校在录取比例上向发达地区倾斜和本地生源倾斜,实际上减少了不发达地区和异地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地区间的教育差距。
4,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教育的不公平:如正常儿童与特殊儿童教育的不公平。正常儿童基本上实现了普及义务教育,而特殊儿童很多不能上学;女性教育与男性教育之间的不公平;贫困家庭学生与富裕家庭学生教育之间的不公平等。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基础与核心,是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在转型时期,造成教育不公平的主要原因在于现有体制和机制上还存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各种“病症”。文章对我国当前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及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举措。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不受限制、完全意义上的绝对公平,它必然依赖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存在,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人们对教育公平观念的认识程度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原始社会的教育公平是一种涉及全体成员的低层次的公平;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则成为一种特权被局限于一小部分人中间,广大劳动人们的子女极少有受正规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工业社会以来,教育才逐渐走向大众,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认识才慢慢经历了从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到结果的公平。因此,教育公平是人们追求的永恒理念,是人类奋斗的方向与目标。
问题四:论述影响教育公平的各种乱象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教育公平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课堂教学是最主要、最基本的教育活动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身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中体现教育公平,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教师教学心理要体现教育公平1、改变教师期待的不良影响学生的成长除了受自身的能力影响外,还受到教师的期待影响.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对自己喜爱或成绩优秀的学生充满积极期待,给他们充足的机会展现.而对于成绩、表现后进的学生,教师压根儿就没想到给他们足够的机会提升展示自己.课堂教学观念是教师课堂行为的指导思想,要建立公平的课堂就必须改变教师原有的课堂教学观念.过去的课堂教学之所以存在诸多不公平现象,其原因也在于教师所持有的课堂教学观念的偏失,其主要表现在教师在课堂教学指导思想中持有的应试教育的教育指导思想.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把培养优秀学生作为教学的目标,于是就有了在课堂教学行为中重视成绩优秀、学习表现突出的学生的心理暗示.因此,建立一个“参与教育机会均等公平”课堂的重要任务就是教师改变这种教学心理暗示,转变对成绩突出学生优先的教育期待.改而以个性发展的均等观看每个学生,给有着不同特长的学生以相关的特有期待,因而突出教育结果个性化的均等.2、摈弃心理偏见的消极影响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承认,教师的心理其实是存在偏见的,这种偏见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公平性.这种心理偏见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教师出于个人原因而偏爱家庭优越的学生是在各个层次的教育过程中屡见不鲜的;另外,教师也对基础好、以往表现优秀的同学给与特殊优待,用学生的话来形容,就是“老师喜欢好学生,不喜欢成绩差的,一碗水端不平”.虽然绝大多数教师们尽量在心底努力纠正这种心理偏见,但因为教学质量、教学进度、教学效果、社会对教师的评价等问题,常会致使这些心理偏见在老师的心里作祟,有意无意地给学生贴上了固定的高低标签,严重地影响着教师在课堂中的公平对待.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教师应该首先从心理上更好地树立平等观,塑造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结构:对学生要一视同仁,能够以同样的态度,不同的方式来对待不同的学生.对优秀生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对中等生要鼓励他们努力,对差生要细心教导.总之,对任何一个学生都不能放弃.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平等的关怀与爱,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公平性.在这种课堂上,教师需要在教学心理和行为上消除学生彼此间隐性的社会地位,使同伴地位中的不平等不至于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中的经历;教师要避免在课堂中对干部学生的特别关照;整理学业秩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自尊、自信,从而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避免优生始终认为“我最棒”,而后进生始终认为“我最差”的思想恶性循环.在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上,每个学生个体都是待发展的个体,教师应该让学生们知道,作为老师本人,他(她)对学生是没有偏见的,对于学生而言,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人人可以品尝成功的喜悦.总之、教师不但要爱“尖子生”,还要爱“后进生”,更不能歧视所谓的问题生以及有某些缺陷的学生,务必抛弃成见,克服偏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二、座位的安排要凸显教育的公平教师在每年开学时最苦恼的事莫过于学生座位的安排,每位学生都想坐到教室里的黄金位置,即教室里靠前的第二第三排,而这样的位置有限.教师在安排位置的时候,通常会按学生的身高来安排座位,然后定期地左右平移,前后不变地轮换制度.在给学生安排位置时教师总能接到家长的电话,要求给他家的孩子安排好的位置,甚至是同事和领导要求特别地关照某某学生,从而出现了特殊的“人情位......>>
问题五:教育公平有什么积极意义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展和体现。建设和谐社会所要实现的公平正义,必然包含着教育的公平正义。而教育的公平正义,决不是一种低水平的教育平均,不是回到消灭差异、消灭层次、消灭多样、消灭特色、消灭名牌的单一而混沌的状态。建设和谐社会所需要的教育公平和正义,应是一种比现在更好的、更高水平的教育,是一种高水平普及、高均衡发展、高质量办学的优质教育体系。
和谐教育就是公平的教育,就是均衡发展的教育。《 *** 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特别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就是要求建设公平的教育和均衡发展的教育,使全体人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改革的成果。
首先,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实践表明,现代社会人们受教育程度与其职业、收入、社会地位呈正比例关系,特别是在当今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社会个体的发展前提。只有坚持教育公平,赋予每个受教育者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才能使社会成员的潜能、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和释放。
其次,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和谐社会是一个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的社会,是一个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础,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先导性作用。培养同和谐社会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再次,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客观上要求教育公平,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现代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有教无类”,即打破身份、地位、民族、性别、年龄、区域等界限,不分对象、不加限制地赋予每个受教育者以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利,这不仅是宪法、法律所体现出的一种价值理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种基本指导思想。
问题六: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是什么 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所谓“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教育公平,包括三个层次:(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这三个层次,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此外,对教育公平的正确认识还包括:(1)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2)追求教育公平与追求教育效率是统一。
教育公平有多重含义
从教育实践主体来看,教育公平可分为学生公平与教师公平。
学生公平是指对待和评价学生公平与否的问题;而教师公平则是指对待和评价教师公平与否的问题。
从教育活动过程来看,可分为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起点上的公平是指每个人不受性别、种族、出身、经济地位、居住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均有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过程公平是指教育在主客观两个方面以平等为基础的方式对待每一个人。结果公平即教育质量平等。
从教育公平的结果是根据一定的公平原则进行操作而产生的这一角度来看,教育公平可分为原则的公平、操作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
教育公平原则是教育结果公平的前提条件,操作的公平需要把操作的步骤合理化,固定下来,形成公平的程序,还需要各种形式的监督机制、监督机构及配套的技术手段,进而保障结果的公平。
从是否把教育实践的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看作存在着差异,教育公平可分为同质的教育公平和差异的教育公平。
同质的教育公平是指忽略人人之间的差异,用同一的教育公平原则指导实际的教育活动。而差异的教育公平认为每个人都是各不相同的。
从实存与观念的角度来看,以上我们所谈的都是实存公平,除此之外,教育公平还有一种观念层次的公平,它是对实存公平的一种主观反映,是对实存公平的一种价值判断,主要表现为一种教育公平感,即对公平问题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
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
从历史上看,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在两千年前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近代西方资产阶级致力于寻求教育公平,18世纪末,教育公平的思想已在一些西方国家转化为立法措施,在法律上确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而我国自古代隋朝建立的科举考试制度同样也体现了一种教育公平的理念。到了近现代的西方社会,又在不同的时期大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教育公平观,它们就是保守主义的教育公平观、自由主义的教育公平观和激进主义的教育公平观。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共同纲领》便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
可以说,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它既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超越,是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统一,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包括它的历史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
问题七:教育公平有什么积极意义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展和体现。建设和谐社会所要实现的公平正义,必然包含着教育的公平正义。而教育的公平正义,决不是一种低水平的教育平均,不是回到消灭差异、消灭层次、消灭多样、消灭特色、消灭名牌的单一而混沌的状态。建设和谐社会所需要的教育公平和正义,应是一种比现在更好的、更高水平的教育,是一种高水平普及、高均衡发展、高质量办学的优质教育体系。
和谐教育就是公平的教育,就是均衡发展的教育。《 *** 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特别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就是要求建设公平的教育和均衡发展的教育,使全体人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改革的成果。
问题八:当前教育公平还存在哪些问题 到这问不如去找一些谈教育的书看
问题九:从材料二来看,当前出现教育公平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因为目前我国存在着大量的教育不公的现象,有的不公现象已经波及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的问题。故而我国高度重视教育公平,加快解决存在的不公问题。
问题十:教育公平的含义是 通过历史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界定教育公平: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教育公平的三个层次
(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地域性不公平现象。以高考招生政策为例,现行高考招生政策是按照省份分配招生指标,高校所在地的省份往往能获得较多的招生指标,高校较少的省份在高考招生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这就直接影响了不同地区的高考招生情况。高校数量多的地区,本地学生考入全国重点高校的机会远大于人口多而高校少的省份,导致了考生为考取重点高校而进行的户口迁移问题。高考的地域性不公平,直接影响了不同地区受教育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使教育公平难以实现。
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够均衡。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资源投入存在重城镇轻农村的问题,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布严重失衡,农村的教育资金、教育硬件和优秀教师等教育资源相对稀缺,优质教育资源主要分布在城镇的现状很难从根本上改变。由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中西部农村地区学校还有不少是危房,教育硬件建设比较落后,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不如城镇教师、少数地区拖欠农村教师工资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困难群体教育保障存在不足。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拉大,这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教育的重要问题。尽管我国义务教育实现了全部免费,但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实行收费制度,而且其费用不断提高。由于教育收费高涨,在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辍学的学生仍然不少,因此,低保人群等困难群体的教育权利保障问题亟待解决。此外,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尽管有所缓解,但受无法落户等因素的影响,在一些大中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上学依然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有的人甚至连义务教育权利都难以得到保障。
问题二:中国教育不公平的原因有哪些 我国教育的不公平现象
一、什么是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好的教育、公平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为多数人提供同等机会同等优质服务的教育。
教育的不公平一直是我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而教育的不公平又会加剧社会的不公,进而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教育不公平的发展历史
中国的教育自古就有。在几千年漫长的古代社会中,自从有教育以来,教育不公平现象就一直存在。剥削阶级和统治阶级对作为被压迫对象的下层人民的残酷掠夺和剥削,使得教育一直被统治阶级和贵族阶级垄断。一般的百姓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也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在平民阶层中普及文化教育,并创办私学,在我国古代率先打破了“学在官府”,教育由贵族阶级垄断的局面。《论语・述而》记载他说:“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悔焉。”“束”指十条肉脯,是先秦时期人们见面时最薄的一种礼物。也就是说,无论谁,只要能向孔子交纳一份“束”他就会对他进行教育。我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孔子应该是第一个认识到教育的不公平的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努力把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之一,并取得了很大成效。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修订通过新的《义务教育法》,从法律上保障了每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既然公平受教育权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最基本的权利,那么我们现在所说的教育不公平就主要是指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了。
三、教育不公平现象的表现及原因
时至今日,我国在教育公平上仍然存在许许多多让人倍感沉重的问题:在我们的国家在我们共有的一片天空下,当有的地区已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有的地区还远没有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当有的校园至于欧美国家也让人叹为观止时,有的学校即使摆在非洲也让人倍感寒碜;当有的中学出现了教职工私车群时,有的地方教职工却还在温饱线上挣扎;当城里孩子可以自由享用投影仪、彩电、电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时,乡村的孩子或许就立在寒风中、破旧的危房里接受着残缺的启蒙教育??通过分析,这些不公平主要体现为现实性的不公平和制度性的不公平。
引起这些种种教育不公平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地区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革开放之初,党和国家作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决策,因此,改革开放率先在东部沿海地区实行,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地处内陆,交通相对闭塞,经济长期得不到发展,造成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状态。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长期快于中西部地区,因此,东部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允许,就有更多的精力放在教育上。而西部地区的相对落后就只能优先发展经济了。这也就造成了中西部地区教育水平低于东部地区的局面。
城乡二元结构引起的城乡教育差距同样让人担忧。在入学机会方面,2002年城乡小学入学率之比时1:0.75。城市小学人均拥有计算机的数量是农村的5倍。2002年,农村小学生均总经费、事业费、个人经费、公用经费和基建费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2.6%、83.11%、
85.96%、72.27%、70.83%。而这里的全国平均水平是在农村小学生占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平均得出的。在城市,家长们为了自己的孩子能获得更好的教育,不惜重金择校。而在农村,学校教学设施陈陋、根本满......>>
问题三:教育不公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我国教育不公平的主要原因:
1,城乡教育的不公平:由于我国教育公共投资不足,教育政策价值失衡,特别是二元教育制度的存在,形成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的天壤之别。导致了城市教育的水平越来越高,农村的教育水平则较之低了很多。很多农村学校不仅缺乏基本的教材,而且缺乏师资以及一些基础的设施。
2,区域教育之间的不公平: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采取的是差异性政策,使得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起来,形成明显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经济和文化条件制约了当地教育的发展,反过来,相对落后的教育也不能在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了在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不同区位间的教育发展显现出阶梯状的不平衡状态。现阶段,我国东部基础教育的各项经费指标平均是中西部的一到两倍。在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方面,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3,学校教育之间的不公平: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公立学校形成了重点学校制度。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教育部曾做出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学校,但事实上,现在的省级、市级、县级示范中小学却越来越多,而教育主管部门在投人、师资、招生等方面仍实行倾斜,予以支持。禁而不止的重点学校制度,加剧了教育资源的失衡,使得“择校热”愈演愈烈,人为地拉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据粗略统计,目前,我国重点中小学占中小学总数的2%左右,以“211工程”为代表的重点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3%左右。重点学校一直是地方 *** 财政投入的重点,而非重点学校因 *** 不重视、投入少,教育质量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另外,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的不公平也存在。另外,我国目前的招生制度按照不同的省份划取录取名额,使得高校在录取比例上向发达地区倾斜和本地生源倾斜,实际上减少了不发达地区和异地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地区间的教育差距。
4,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教育的不公平:如正常儿童与特殊儿童教育的不公平。正常儿童基本上实现了普及义务教育,而特殊儿童很多不能上学;女性教育与男性教育之间的不公平;贫困家庭学生与富裕家庭学生教育之间的不公平等。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基础与核心,是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在转型时期,造成教育不公平的主要原因在于现有体制和机制上还存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各种“病症”。文章对我国当前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及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举措。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不受限制、完全意义上的绝对公平,它必然依赖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存在,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人们对教育公平观念的认识程度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原始社会的教育公平是一种涉及全体成员的低层次的公平;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则成为一种特权被局限于一小部分人中间,广大劳动人们的子女极少有受正规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工业社会以来,教育才逐渐走向大众,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认识才慢慢经历了从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到结果的公平。因此,教育公平是人们追求的永恒理念,是人类奋斗的方向与目标。
问题四:论述影响教育公平的各种乱象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教育公平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课堂教学是最主要、最基本的教育活动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身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中体现教育公平,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教师教学心理要体现教育公平1、改变教师期待的不良影响学生的成长除了受自身的能力影响外,还受到教师的期待影响.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对自己喜爱或成绩优秀的学生充满积极期待,给他们充足的机会展现.而对于成绩、表现后进的学生,教师压根儿就没想到给他们足够的机会提升展示自己.课堂教学观念是教师课堂行为的指导思想,要建立公平的课堂就必须改变教师原有的课堂教学观念.过去的课堂教学之所以存在诸多不公平现象,其原因也在于教师所持有的课堂教学观念的偏失,其主要表现在教师在课堂教学指导思想中持有的应试教育的教育指导思想.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把培养优秀学生作为教学的目标,于是就有了在课堂教学行为中重视成绩优秀、学习表现突出的学生的心理暗示.因此,建立一个“参与教育机会均等公平”课堂的重要任务就是教师改变这种教学心理暗示,转变对成绩突出学生优先的教育期待.改而以个性发展的均等观看每个学生,给有着不同特长的学生以相关的特有期待,因而突出教育结果个性化的均等.2、摈弃心理偏见的消极影响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承认,教师的心理其实是存在偏见的,这种偏见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公平性.这种心理偏见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教师出于个人原因而偏爱家庭优越的学生是在各个层次的教育过程中屡见不鲜的;另外,教师也对基础好、以往表现优秀的同学给与特殊优待,用学生的话来形容,就是“老师喜欢好学生,不喜欢成绩差的,一碗水端不平”.虽然绝大多数教师们尽量在心底努力纠正这种心理偏见,但因为教学质量、教学进度、教学效果、社会对教师的评价等问题,常会致使这些心理偏见在老师的心里作祟,有意无意地给学生贴上了固定的高低标签,严重地影响着教师在课堂中的公平对待.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教师应该首先从心理上更好地树立平等观,塑造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结构:对学生要一视同仁,能够以同样的态度,不同的方式来对待不同的学生.对优秀生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对中等生要鼓励他们努力,对差生要细心教导.总之,对任何一个学生都不能放弃.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平等的关怀与爱,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公平性.在这种课堂上,教师需要在教学心理和行为上消除学生彼此间隐性的社会地位,使同伴地位中的不平等不至于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中的经历;教师要避免在课堂中对干部学生的特别关照;整理学业秩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自尊、自信,从而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避免优生始终认为“我最棒”,而后进生始终认为“我最差”的思想恶性循环.在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上,每个学生个体都是待发展的个体,教师应该让学生们知道,作为老师本人,他(她)对学生是没有偏见的,对于学生而言,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人人可以品尝成功的喜悦.总之、教师不但要爱“尖子生”,还要爱“后进生”,更不能歧视所谓的问题生以及有某些缺陷的学生,务必抛弃成见,克服偏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二、座位的安排要凸显教育的公平教师在每年开学时最苦恼的事莫过于学生座位的安排,每位学生都想坐到教室里的黄金位置,即教室里靠前的第二第三排,而这样的位置有限.教师在安排位置的时候,通常会按学生的身高来安排座位,然后定期地左右平移,前后不变地轮换制度.在给学生安排位置时教师总能接到家长的电话,要求给他家的孩子安排好的位置,甚至是同事和领导要求特别地关照某某学生,从而出现了特殊的“人情位......>>
问题五:教育公平有什么积极意义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展和体现。建设和谐社会所要实现的公平正义,必然包含着教育的公平正义。而教育的公平正义,决不是一种低水平的教育平均,不是回到消灭差异、消灭层次、消灭多样、消灭特色、消灭名牌的单一而混沌的状态。建设和谐社会所需要的教育公平和正义,应是一种比现在更好的、更高水平的教育,是一种高水平普及、高均衡发展、高质量办学的优质教育体系。
和谐教育就是公平的教育,就是均衡发展的教育。《 *** 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特别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就是要求建设公平的教育和均衡发展的教育,使全体人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改革的成果。
首先,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实践表明,现代社会人们受教育程度与其职业、收入、社会地位呈正比例关系,特别是在当今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社会个体的发展前提。只有坚持教育公平,赋予每个受教育者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才能使社会成员的潜能、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和释放。
其次,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和谐社会是一个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的社会,是一个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础,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先导性作用。培养同和谐社会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再次,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客观上要求教育公平,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现代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有教无类”,即打破身份、地位、民族、性别、年龄、区域等界限,不分对象、不加限制地赋予每个受教育者以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利,这不仅是宪法、法律所体现出的一种价值理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种基本指导思想。
问题六: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是什么 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所谓“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教育公平,包括三个层次:(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这三个层次,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此外,对教育公平的正确认识还包括:(1)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2)追求教育公平与追求教育效率是统一。
教育公平有多重含义
从教育实践主体来看,教育公平可分为学生公平与教师公平。
学生公平是指对待和评价学生公平与否的问题;而教师公平则是指对待和评价教师公平与否的问题。
从教育活动过程来看,可分为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起点上的公平是指每个人不受性别、种族、出身、经济地位、居住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均有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过程公平是指教育在主客观两个方面以平等为基础的方式对待每一个人。结果公平即教育质量平等。
从教育公平的结果是根据一定的公平原则进行操作而产生的这一角度来看,教育公平可分为原则的公平、操作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
教育公平原则是教育结果公平的前提条件,操作的公平需要把操作的步骤合理化,固定下来,形成公平的程序,还需要各种形式的监督机制、监督机构及配套的技术手段,进而保障结果的公平。
从是否把教育实践的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看作存在着差异,教育公平可分为同质的教育公平和差异的教育公平。
同质的教育公平是指忽略人人之间的差异,用同一的教育公平原则指导实际的教育活动。而差异的教育公平认为每个人都是各不相同的。
从实存与观念的角度来看,以上我们所谈的都是实存公平,除此之外,教育公平还有一种观念层次的公平,它是对实存公平的一种主观反映,是对实存公平的一种价值判断,主要表现为一种教育公平感,即对公平问题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
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
从历史上看,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在两千年前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近代西方资产阶级致力于寻求教育公平,18世纪末,教育公平的思想已在一些西方国家转化为立法措施,在法律上确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而我国自古代隋朝建立的科举考试制度同样也体现了一种教育公平的理念。到了近现代的西方社会,又在不同的时期大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教育公平观,它们就是保守主义的教育公平观、自由主义的教育公平观和激进主义的教育公平观。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共同纲领》便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
可以说,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它既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超越,是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统一,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包括它的历史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
问题七:教育公平有什么积极意义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展和体现。建设和谐社会所要实现的公平正义,必然包含着教育的公平正义。而教育的公平正义,决不是一种低水平的教育平均,不是回到消灭差异、消灭层次、消灭多样、消灭特色、消灭名牌的单一而混沌的状态。建设和谐社会所需要的教育公平和正义,应是一种比现在更好的、更高水平的教育,是一种高水平普及、高均衡发展、高质量办学的优质教育体系。
和谐教育就是公平的教育,就是均衡发展的教育。《 *** 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特别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就是要求建设公平的教育和均衡发展的教育,使全体人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改革的成果。
问题八:当前教育公平还存在哪些问题 到这问不如去找一些谈教育的书看
问题九:从材料二来看,当前出现教育公平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因为目前我国存在着大量的教育不公的现象,有的不公现象已经波及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的问题。故而我国高度重视教育公平,加快解决存在的不公问题。
问题十:教育公平的含义是 通过历史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界定教育公平: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教育公平的三个层次
(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