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为什么要给压岁钱
拜年的形式多种多样,传统拜年礼仪分三种,一是叩拜,孩子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要行叩首大礼;二是躬身作揖,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拜年时所用,俗称“吉拜” ;三是抱拳拱手,多是平辈间的拜年。
当然,这些形式如今已不常用,我们更熟悉的拜年方式,是微信、电话和表情包。
不过变化中也有不变,比如这项大家喜闻乐见的“优良”传统:压岁钱。
毕竟俗话说得好:
爆竹声中一岁除,没有红包不幸福
春风送暖入屠苏,红包给我就知足
身无彩凤双飞翼,不给红包就生气
万水千山总是情,给个红包行不行?
压岁钱,又叫“压祟钱”,传说用它可以压住邪祟,保证晚辈平安度过新的一年。传统压岁钱必须由家中最年长者给予,因为他们生活经验更多,压祟的力度更大。
压岁钱始于汉代,是特别铸造的“厌胜钱”,只用来佩戴和玩耍,不能流通,唐代宫廷内开始给真正的钱,但是立春日才给,并非春节。
宋代该习俗传入民间,到了明清,终于成为了春节的“标配”。
作为中国传统年俗文化中独有的一种“仪式”,“压岁钱”传递出亲长爱幼、团圆祝福的寓意,既增进了几代人之间的感情,也融洽了过年的喜乐氛围。
当然还有,有效提升大家的演技水平!
对于压岁钱,我们的态度一直很明确,想要是一定的,但客气是必须的。
“假装拒绝压岁钱”,是一年一度的演技大考,要在“拿着拿着……”和“不要不要……”之间,把握住最佳平衡:说“不要”的语气要铿锵,面部表情要真诚,摆手拒绝的姿势要坚决,但撑开口袋的动作要明显。
这一番博弈的要点在于:半推半就,欲拒还迎,疯狂暗示!
关于压岁钱,不得不说,小时候的我们真是太好“骗”了。最经典的套路当然是“压岁钱爸妈帮你收着”,可是就这样被收了十几年,到现在也没搞明白到底收哪去了。
也有稍微走心一些的爸妈,“来来来,把钱给我,我给你变个魔术,哎?你看,钱变没有了吧”。
还有欺负我们数学不好的,“我用两张换你一张好不好?”结果100块换了两张10块
小时候拿压岁钱,总是钱还没捂热就要上交了,如今长大了,年终奖还没捂热又要发出去了。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