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郡主和郡王有什么不同?
郡主和郡王这两个称谓有什么不同?
还是说它们根本是不同朝代的称谓咧?
那被封为这两个的人都是皇室成员吗?
还是也会有例外的?
郡主:
一唐朝
皇姑为大长公主,正一品;姊妹为长公主,女为公主,皆视一品;皇
太子女为郡主,从一品;亲王女为县主,从二品。凡王、公十五以上,预朝集,宗亲女妇、诸王长女月二参。内命妇,一品母为正四品郡君,二品母为从四品郡君,三品、四品母为正五品县君。
二明朝
明制,皇姑曰大长公主,皇姊妹曰长公主,皇女曰公主,俱授金册,禄二千石,婿曰驸马都尉。亲王女曰郡主,郡王女曰县主,孙女曰郡君,曾孙女曰县君,玄孙女曰乡君,婿皆仪宾。
三清朝
公主之等二:
曰固伦公主:中宫皇后所生女儿的等级,或皇帝特别宠
曰和硕公主:嫔妃所生女儿的等级。
格格之等五:
亲王之女曰郡主,
郡王之女曰县主,
贝勒之女曰郡君,
贝子之女曰县君,
曰乡君。
郡王:
清入关以后,满洲分为五等爵: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
八旗是汉语,在满语中是固山。固山是军事单位,后来变成,划分的军-民混用单位。每固山下,皆有一定的贝子,所以叫固山贝子。
「和硕」意为一方,「多罗」为一角,「固山」指旗,都是满语。
和硕是指城或国(等同于,汉朝的国,不是国家,是王国)。
多罗是指 *** 的乡。
清宗室皇亲爵位,崇德元年,定为九等,顺治六年,定为十二等级,据《大清会典》记载最高一级,称和硕亲王,以下为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多罗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其中,镇国将军至奉国将军,又各分为三等。再往下,则为闲散宗室,用四品顶戴。
到乾隆十三年(一七四八)完善固定下来:共分十四级;即:和硕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亲王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世子岁俸银6千两,禄米6千斛;
郡王岁俸银5千两,禄米5千斛;长子岁俸银3千两,禄米3千斛;
贝勒岁俸银2500两,禄米2500斛;
贝子岁俸银1300两,禄米1300斛;
镇国公岁俸银700两,禄米700斛;
辅国公岁俸银500两,禄米500斛;
品阶
乾隆十六年(1751年),定世袭七品官为恩骑尉,从而确立了二十七等世爵制:
公,分一至三等,超品
所以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也应是超品
凡皇帝所生子,均称为皇子,待赐名后,才开始按位次,称皇长子,皇次子,皇三子等。皇子长至十五岁,就由宗人府题请封爵,所封爵高低,由皇帝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