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岛的历史沿革
葫芦岛,最初为海岛名称,始见于《全辽志》。
葫芦岛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已开始有人类繁衍生息。
商周以后,在不同历史时期主要有山戒、东胡、乌桓、鲜卑、契丹、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人同汉族在这里,一代接一代过着漫长的游牧渔猎生活。
燕、秦开征战东北以后,汉族明显增多。
经过汉族和其他各民族共同开发,不断营造优美的经济生活环境,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产。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分中国为三十六郡,以郡统县。
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废燕王改置辽西、辽东二郡。
接着,灭卫氏朝鲜,又于元封三年(前108年),置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
其中,辽西郡领且虑、柳暗花明城、宾徒、交黎、阳乐、狐苏、徒河、文成、临渝、海阳、新安平、令支、累县、肥如,共14县。
郡治在且虑县(今朝阳市西北大庙子乡土城子),东汉时移治阳乐(今朝阳市东南松树咀子)。
位于今葫芦岛境内的有徒河、文成二县;徒河县治所在今连山区台集屯,辖境西至今兴城东部,东于锦州一带,南至海滨地区,文成县治所在今绥中县北部地区。
东汉时,为安抚和客理叛附不定的乌桓族,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在昌黎(即交黎,亦称昌辽,今义昌)设属国都尉。
东汉后期,本境均为乌桓占据。
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权臣董卓任命公孙度为辽东太守。
《辽东志》称:“辽远也,以其在九州之东,故名辽东。
又兼辽西也。
”公孙度上任的第二年,自立为辽东侯,称平州牧,州设在襄平。
从此,辽东地区成为公孙氏割据政权。
魏晋时期,曹魏撤销了公孙氏设置的平州将辽西、昌黎、玄菟、辽东四郡又划归幽州。
昌黎郡原是东汉辽东属国,魏时改为郡。
晋武帝泰始十年(274年),又置平州,割州的昌黎辽东、玄菟、乐浪、带方(经公孙氏设置,在朝鲜北部)五郡属平州,州治在辽东郡的襄平。
辽西郡仍属幽州郡治在阳乐(原在朝阳松树咀子,西晋时已西迁)。
本境,魏时属幽州昌黎郡,西晋属平州昌黎郡,由昌黎、宾徒、集宁、徒河等县统辖;东晋时,本境基本上为鲜卑族分割,其统治中心在龙城(今朝阳),先后由前燕、前秦、后燕、北燕所统辖。
北燕时,在辽西地区分置平州昌黎郡(建昌境内)及青州营丘郡。
本境分属于昌黎建德、石城三郡。
南北朝时期,北魏尽占燕地,在龙城置营州,辖昌黎、冀阳、建德、营丘、辽东、乐浪六郡。
其中,在今辽西地区有昌黎、建德、营丘(锦县一带)三郡。
昌黎郡,与营州同治龙城,领龙城、广兴、定荒三县。
本境除建昌以外均属广兴县。
建德郡消费品市场所在白狼城,领石城、广都、阳城(一说阳武)三县,今建昌地区主要在石城县境内。
隋朝,文帝开皇三年占有营州后,只留建德一郡和龙城一县,其余并废。
建德郡仍治白狼城,龙城县治今朝阳市。
开皇十八年(598年),废郡,改龙城县为柳城。
隋炀帝大业八年(612年),置柳城郡与辽西郡。
柳城郡治柳城县(今朝阳),本境为柳城县地。
唐灭隋后改郡称州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在边防地区设都护府和守捉城。
设在东北地区的高层机构为安东都护府(初设在平壤,后移治辽东城,即今辽阳市)和营州总管府(地址在今朝阳市)。
改为营州都督府,隶属河北道,督领柳城县和营州、辽州等七州,地域范围相当于今辽西地区。
设在今本市境内的有威州(即辽州)后改为瑞州,治来远县,地址在今绥中前卫。
唐灭东突厥后,将突厥乌突罕部安置在威州及今建昌一带。
据《辽宁地方史》记载:在今连山区西区北孤竹营子设有带州孤竹县,查锦西旧志及新编《锦西市志》对此均无记载。
按地方志考评,原锦西县当时属营州泸河镇(今义县东南);兴城为柳城、来远二县地;绥中属来远县(后改为州);建昌为柳城县地,后为契丹割据。
唐朝地方建置,除设州县外,为加强控制周边各民族还设有军镇和节度使。
开元五年(717年),唐玄宗在营州置平卢军使,第三年升格为平卢节度使。
平卢节度使例兼营州都督和安东都护府都护。
营州,实为唐朝在东北地区的军政及经济文化中心。
太宗李世民征高丽,曾在此亲自祭奠阵亡将士。
辽,初称契丹,后改国号为辽,统辖东北地区和燕云十六州。
全国设五京分五道(府),道下分州县。
其中,东京道(辽阳府)、上京道(临潢府,内蒙波罗城)和中京道(大定府、内蒙宁城)与辽宁有关,中京道辖境大部在今朝阳、锦州和葫芦岛地区。
原锦西一带为中京定府锦州所辖安昌县地,西北一部地区初为榆州永和县,后并入安昌县,县址,今暖池塘安昌岘
金建国后,改道制为路制,路下分州(府)县。
将辽代的中京道改为北京路治大定府。
北京路在今辽宁境内辖有辽西一带。
设在今本市境内外内及附近的(府)县有:锦州、辖永乐(附郭)、安昌、神水三县。
兴中府(今朝阳市)辖瑞安(附郭,今前卫镇)、海阳(今山海关西海阳镇)、海滨三县。
利州(今喀左大城子),辖阜裕(附郭)、龙山二县。
今建昌北部为龙山县地,南部属瑞州海滨县。
元朝,分全国为十一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下设路州县。
世祖至元初年,沿金旧名,在辽阳设辽阳行省管辖整个东北地区。
改金代的北京路为大宁路,今本市全境均为大宁路所辖,并废永乐、安昌、神水、兴城诸县入锦州;废海滨县,瑞安县入瑞州;今建昌地区为大宁路利州龙山县地。
明朝立国后,大力加强东北地区边防建设,修筑许多墩台城堡和长达二千三百余里的辽东边墙。
地方建置,废州县,立军卫制。
在山东政使司统辖下,于洪武八年(1375年)在辽阳设辽东都指挥使司(简称辽东都司),领二十五卫和二州。
地域范围,东起鸭绿江,西抵山海关,南达旅顺口,北至开源泉相当于今辽宁省的大部。
正统元年(1436年)后,直接由辽东巡抚统辖,其驻地,初辽阳,后移驻广宁、山海关、宁远。
设在本市境内及附近的卫所有:广宁中屯卫(今锦州)、广宁前屯卫(即今绥中前卫)。
宣德三年(1428年),在前屯卫城东五十里杏林铺(今绥中县城)置中后千户所,在城西五十里急水河置中前千户所。
同年,为加强辽西防务,分广宁前屯、中屯二卫地于曹庄、汤池之北置宁远卫、总兵巫凯、都御使包怀德督建宁远城(今兴城)。
从此,宁远成为辽西军事重镇。
公元1644年清顺治即位,定都北京,取代明朝对全国的统治。
清初,划全国为十八个行省,若干个特别行政区。
取消卫所制,改设府(州)县。
在盛京(今沈阳)设盛京将军和奉天府,对辽宁地区实行旗民分治制度。
康熙三年(1644年)置广宁府,第二年改置锦州府,府治今锦州,属奉天府统辖。
锦州府,初领一州、二县,后增至二州、二厅、三县。
其中,锦县,与府同治,辖境包括今连山大部地区。
本今本市境内有一州、一厅、一县。
康熙三年,并宁远卫、广宁前屯卫为宁远州(治今兴城镇)。
光绪二十八年,划宁远州西境六股河以西置绥中县(今县址)。
光绪三十二年,划锦县西境地置江家屯厅,后更名为锦西厅(厅址,今连山区钢屯镇)。
1913年置锦西县,因地处锦县西部,故名,属奉天省辽沈道。
1929年属辽宁省。
日寇侵占时,属锦州省。
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治所迁至连山。
1945年光复后,属辽西省。
1949年4月21日从划东北行政区后,辽西省辖四个市,二十一个县。
四个市为:锦州市、四平市、山海关市、阜新市。
二十一个县为:锦州、锦西(今葫芦岛)、绥中、兴城、盘山、台安、辽中、义县、新民、彰武、阜新、北镇、黑山、昌图、梨树、法库、康平、双辽、(原双山、辽源合成)开原、铁岭、昌北(新设县、原昌图县划出)。
省府设锦州市。
1954年属辽宁省。
1956年2月,锦西、兴城、绥中属辽宁省锦州专区。
1956年2月23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锦葫市筹备委员会,同年9月11日正式成立锦西市,下设锦西、杨家杖子和马杖房三个市辖区。
1957年6月撤销锦西市建制。
1966年锦西、兴城、绥中属锦州市领导,建昌县属朝阳市领导。
1961年3月,锦西县马杖房镇划归锦州市领导并改设锦西区;1969年12月划回锦西县领导,改锦西区为马杖房镇。
1972年,锦西县南票镇划归锦州市领导并改设锦州市南票工矿区;1976年划回锦西县管辖,改南票工矿区为南票镇。
1982年12月18日,撤锦西县设锦西市(县级)(国务院1985年1月17日批准)。
1983年,以锦西县的南票镇和沙锅屯公社设立锦州市南票区;以锦西县葫芦岛镇和稻池公社的8个大队、2个渔业大队设立锦州市葫芦岛区。
1987年1月,撤兴城县设兴城市(县级)(国务院1986年12月13日批准)。
2市由锦州市代管。
1989年6月12日国务院批准锦西升格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的领导体制。
同时组建连山区,将锦州市管辖的绥中县、葫芦岛区、南票区和代管的兴城市,将朝阳市管辖的建昌县,均划归锦西领导。
1994年9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锦西市更名为葫芦岛市。
原锦西市所属葫芦岛区同时更名为葫芦岛市龙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