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古人诗句解析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送别》作者:唐代王维
1、原文
下马饮君酒, 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 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
2、翻译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3、赏析
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诗,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诗人对友人关切爱护,既劝慰友人又对友人的归隐生活流露出羡慕之情,说明诗人对自己的现实也不很满意。全诗语言看似平淡无奇,但最后两句却顿增诗意,可谓词浅情深,蕴含着不尽的意味。
二、《终南望馀雪》作者:唐代祖咏
1、原文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2、翻译
从长安望终南山北景色秀美,远看岭上积雪似乎浮在云端。雨雪晴后夕阳微光染亮树梢,长安城中傍晚反增阵阵轻寒。
3、赏析
这首诗句句咏雪,句句从“望”字着眼,描写终南山的雪景和雪后增寒的感受。起句写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的整体印象。
次句写终南山的余雪,由于阴岭高出云端,远远望去,其上的皑皑积叶仿佛浮在空中。第三句转笔写雪霁初晴时始见终南山的真实面门,“霁”字真实而传神地写出了夕阳的余光平射在山上,染红了林表的美丽画面。
末句承上句的夕阳,写因望见终南山余雪而更感冬天的寒冷。
三、《八阵图》作者:唐代杜甫
1、原文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2、翻译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3、赏析
此诗前二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后二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1、原文
下马饮君酒, 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 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
2、翻译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3、赏析
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诗,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诗人对友人关切爱护,既劝慰友人又对友人的归隐生活流露出羡慕之情,说明诗人对自己的现实也不很满意。全诗语言看似平淡无奇,但最后两句却顿增诗意,可谓词浅情深,蕴含着不尽的意味。
二、《终南望馀雪》作者:唐代祖咏
1、原文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2、翻译
从长安望终南山北景色秀美,远看岭上积雪似乎浮在云端。雨雪晴后夕阳微光染亮树梢,长安城中傍晚反增阵阵轻寒。
3、赏析
这首诗句句咏雪,句句从“望”字着眼,描写终南山的雪景和雪后增寒的感受。起句写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的整体印象。
次句写终南山的余雪,由于阴岭高出云端,远远望去,其上的皑皑积叶仿佛浮在空中。第三句转笔写雪霁初晴时始见终南山的真实面门,“霁”字真实而传神地写出了夕阳的余光平射在山上,染红了林表的美丽画面。
末句承上句的夕阳,写因望见终南山余雪而更感冬天的寒冷。
三、《八阵图》作者:唐代杜甫
1、原文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2、翻译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3、赏析
此诗前二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后二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展开全部
滕王阁序中名句赏析汇总如下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赏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的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山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赏析: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此句最佳处在于声色相依,闭目遐思,仿佛耳边尚能听到“孤鹜”凄鸣之音,佐以水天一色的背景,韵味天成。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3.“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赏析:此二句为全文最让人唏嘘感叹之句,让许多在外惨淡拼搏人不免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两句四六,一问一答,却答非所问,问中有答。“雄关高山难以越过,谁悲悯那不得志的人呢?在座各位如浮萍在水上相聚,都是客居异乡之人。”这种深深的自我悲伤,怀才不遇之情自然流露。异乡举目,四面无亲。作者王勃乃天纵之才,却不得重用,此文之后,竟溺水而亡,让人不得不摇头痛惜啊!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赏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的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山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赏析: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此句最佳处在于声色相依,闭目遐思,仿佛耳边尚能听到“孤鹜”凄鸣之音,佐以水天一色的背景,韵味天成。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3.“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赏析:此二句为全文最让人唏嘘感叹之句,让许多在外惨淡拼搏人不免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两句四六,一问一答,却答非所问,问中有答。“雄关高山难以越过,谁悲悯那不得志的人呢?在座各位如浮萍在水上相聚,都是客居异乡之人。”这种深深的自我悲伤,怀才不遇之情自然流露。异乡举目,四面无亲。作者王勃乃天纵之才,却不得重用,此文之后,竟溺水而亡,让人不得不摇头痛惜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