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卷290文言文翻译
1. 求
天启初,廷议起用熊廷弼,罪言官魏应嘉等。光斗独抗疏争之,言廷弼才优
而量不宏,昔以守辽则有余,今以复辽则不足。已而廷弼竟败。三年秋,疏请召
还文震孟、满朝荐、毛士龙、徐大相等,并乞召继春及范济世。济世亦论“移宫”
事与光斗异者,疏上不纳。其年擢大理丞,进少卿。
明年二月拜左佥都御史。是时,韩爌、赵南星、高攀龙、杨涟、郑三俊、
李邦华、魏大中诸人咸居要地,光斗与相得,务为危言核论,甄别流品,正人咸
赖之,而忌者浸不能容。光斗与给事中阮大铖同里,招之入京,会吏科都给事中
缺,当迁者,首周士朴,次大铖,次大中。大铖邀中旨,勒士朴不迁,以为己地。
赵南星恶之,欲例转大铖,大铖疑光斗发其谋,恨甚。熊明遇、徐良彦皆欲得佥
都御史,而南星引光斗为之,两人亦恨光斗。江西人又以他故衔大中,遂共嗾给
事中傅櫆劾光斗、大中与汪文言比而为奸。光斗疏辨,且诋櫆结东厂理刑傅
继教为昆弟。櫆恚,再疏讦光斗。光斗乞罢,事得解。
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
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
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
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至则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
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
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
人始悔失计。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
金,诸生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
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
2. 明史·第二百三卷·列传第八十二翻译(在线等
梁材,字大用,南京金吾右卫人。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德清知县,勤敏有异
政。正德初,迁刑部主事,改御史。出为嘉兴知府,调杭州。田租例参差,材为
酌轻重,立画一之法。迁浙江右参政,进按察使。镇守中官毕真与宸濠通,将举
城应之。材与巡按张缙劫持真,夺其兵卫。寻以忧去。嘉靖初,起补云南。土官
相仇杀累年,材召其酋曰:“汝罪当死。今贳汝,以牛羊赎。”御史讶其轻,材
曰:“如是足矣,急之变生。”诸酋衷甲待变,闻无他乃止。历贵州、广东左、
右布政使。吏民输课,令自操权衡,吏不得预。时天下布政使廉名最著者二人,
材与姚镆也。六年拜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甫两月,召为刑部左侍郎。
寻改户部,遂代邹文盛为尚书。自外僚登六卿,不满二载。自以受恩深,益
尽职。上言:“臣考去年所入止百三十万两,而所出至二百四十万。加催征不前,
边费无节,凶荒又多奏免,国计安所办?详求弊端:一宗藩,二武职,三冗食,
四冗费,五逋负。乞集廷臣计画条请。”于是宗藩、武职各议上三事,其他皆严
为节。帝悉报可。惟武职闲住者议停半俸,帝不纳。经费大省,国用亦充。中官
麦福请尽征牧马草场租,材不可。侍郎王軏清勋戚庄田,言宜量等级为限。材奏:
“成周班禄有土田,禄由田出,非常禄外复有土田。今勋戚禄已逾分,而陈乞动
千万,请申禁之。自特赐外,量存三之一,以供祀事。”帝命并清已赐者,额外
侵据悉还之民,势豪家乃不敢妄请乞。畿辅屯田,御史督理,正统间易以佥事,
权轻,屯政日弛。材请仍用御史。御史郭弘化言天下土田视国初减半,宜通行清
丈。材恐纷扰,请但敕所司清厘,籍难稽者始履亩而丈。帝悉可之。母丧去。服
除,起故官。大同巡抚樊继祖请益军饷,材言:“大同岁饷七十七万有奇,例外
解发又累万,较昔已数倍。日益月增,太仓银不足供一镇,无论九边也。”继祖
数请不得,议开事例,下户、兵二部行之。时修建两宫、七陵,役京军七万,郭
勋请给月粮冬衣。材言非故事,如所请,当岁费银四十五万;且冬衣例取内库,
非部事。勋怒,劾材误公。帝诘责材,竟如勋奏。勋复建言三事:请开矿助工,
余盐尽输边,漕卒得携货物。材议,不尽行,勋益怒。
材初为户部,值帝勤政,力祛宿弊,多见从。及是屡忤权幸,不得志,乃乞
改南。为给事中周珫所劾,下吏部,尚书许赞等请留之。帝不悦,令与材俱对
状。材引罪得宥,而赞等坐夺俸。材由此失帝意。考尚书六年满,遂令致仕。初,
徽王守庄者与佃人讼,材请革守庄者,令有司纳租于王,报可。王奏不便,帝又
从之。材已去,侍郎唐胄等执初诏。帝大怒,并责材。令以右侍郎闲住,而夺胄
俸,下郎官诏狱。
明年,户部尚书李廷相罢。帝念材廉勤,大臣亦多荐者,乃召复故官,加太
子少保。三掌国计,砥节守公如一日,帝眷亦甚厚。其秋,考察京官,特命监之。
有大狱不能决,又命兼掌刑部事。帝叹曰:“尚书得如材者十二人,吾无忧天下
矣。”大工频兴,役外卫班军四万六千人。郭勋籍其不至得,责输银雇役,廪食
视班军。廷相尝量给之,材坚持不予。勋劾材,帝命补给。勋又以军不足,籍逃
亡军布棉折饷银募工。材言:“今京班军四万余,已足用,不宜借口耗国储。”
帝从其奏。勋益怒,劾材变乱旧章。无是,醮坛须龙涎香,材不以时进,帝衔之。
遂责材沽名误事,落职闲住。归,旋卒,年七十一。隆庆初,赠太子太保,谥端
肃。
当嘉靖中岁,大臣或阿上取宠,材独不挠,以是终不容。自材去,边储、国
用大窘。世宗乃叹曰:“材在,当不至此。”
3. 古诗文翻译 何景明传—— 明史 卷二八六
何景明,字字仲默,是河南信阳人。他八岁的时候就能作诗,仿写古文。弘治十一年,在乡试中考中了举人。年纪刚刚满十五岁,何家的宗族之中富贵的人家便争相资助他前去参加考试。到他家门口的人都聚在一起,就像一堵墙一样。弘治十五年,何景明进士及第,被授予了中书舍人的官职。他和李梦阳等一干人等倡导写作古代风格的诗文,李梦阳写的最为雄峻,景明稍落后一点,两人基本不相上下。正德元年,宦官刘瑾窃取了皇帝的权柄。何景明便上书吏部尚书许进,规劝刘瑾不要干预朝政,言辞十分激烈。之后,便称病回家了。第二年,刘瑾把所有状告他的官员都免职了,何景明也因此躲过一劫。等待刘瑾被诛杀,皇帝听从了李东阳的举荐,恢复了以前的官员秩序,何景明也当值内阁制敕房。后来,李梦阳因罪下狱,大家都不敢为他求情。何景明上书给吏部尚书杨一清救了他。崇祯九年,乾清宫遭到了灾祸。何景明上书说皇帝不应该收养义子,不应该留着边防军队,不应该宠幸和尚,不应该任用宦官。很久以后,进官为吏部员外郎,但是仍然和以前一样之言上书。钱宁想和他结交关系,拿来古话给他,请求他题字。何景明说:“这画是名家的手笔,不要污染了人家的手。”最后,把画扔在地上还给了他。不久,何景明被提拔为陕西提学副使(教育厅副厅长)。廖鹏的弟弟太监銮镇守关中,为人十分骄横,遇见了三司使的官员了不下马迎接。何景明便拿着鞭子鞭打他。何景明教育学生,专门以经学世务。把其中优秀学生的挑选到正学书院,亲自给他们说经,不选用诸位大家的训诂学,知识分子们才知道有经学。嘉靖初年,何景明因为疾病辞官回家,没过多久便死去了,活了三十九岁。
何景明的志向和节操都十分耿直,为人崇尚气节和义气,鄙视荣华富贵和争名逐利,和李梦阳都有国士的风范。两个人写的诗歌和散文,一开始的时候互相都十分喜欢,名成之后,互相批评、批驳。李梦阳主要提倡摹仿,何景明则主要崇尚个人的创造,各自坚持观点不相上下,两人出去走路也分别走左右两边。有的人说何景明的才能本来不如李梦阳,而其诗秀逸稳称,视梦阳反为过之。然而天下间的诗文又以何、李并称,又与边贡、徐祯卿并称四杰。其持论,谓:“诗溺于陶,谢力振之,古诗之法亡于谢。文靡于隋,韩力振之,古文之法亡于韩。”钱谦益撰《列朝诗》,力诋之。
4. 《明史》卷二百七 列传一百五 于慎行 译文答案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今山东平阴县)人。17岁时乡试中举。御史想在鹿鸣宴上为他举行加冠礼(即成人之礼),他以未奉父命而婉言谢绝。隆庆二年成为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万历初年,《穆宗实录》编成,他被推荐为修撰,担任日讲官。按旧例,都用翰林院年高资深的官吏充当日讲官,没有到史官这一级别的。于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都以史官得到这一职位,有不同一般的命数啊。曾经讲课完毕,皇帝拿出御府的图画,叫讲官分别赋诗题字。慎行不擅长写字,自己写成诗后,委托人写在上面,把实际情况全部告知皇上。皇上很高兴,曾写了“责难陈善”四个大字赐他,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因为弹劾张居正被逮捕,同僚朋友都躲避他,只有于慎行去探视他。等到张居正授意门生“夺情”,于慎行与同僚上书劝谏,吕调阳阻止,没能上书。张居正听了之后很生气,有一天对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学生,也做这样的事吗?”于慎行从容地回答说:“正是因为你厚爱我的缘故啊!”张居正听了很不高兴。不久,于慎行因为疾病归乡。张居正死了之后,于慎行被重新起用,官复原职。当时张居正家道已经败落,侍郎丘橓前往登记家产、抄没全家。于慎行写信给丘橓,说张居正的母亲年事已高,孩子们再没有家,困苦潦倒,令人悲伤,应该推行贤明的君主不轻易离弃的恩德,顾全大臣的旧日情分。言词非常诚恳,当时人们评论他,认为他做得对。
于慎行清楚熟悉典章制度,大的礼制多由他来裁定。在此之前,嘉靖年间孝烈后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迁庙于仁宗,穆宗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又迁庙于宣宗。于慎行认为不合礼制。写《太庙祧迁考》,引晋、唐、宋的旧例作为依据,他的语言明晰而实在。事情虽然没有被实行,但是有见识的人都佩服他懂礼制。他又说:“南昌、寿春等十六位王,世次已经很远,应该另外在陵园祭祀,不应该享受在太庙祭祀。”也废止而没有实行。
万历十八年正月,上书请求早立太子,接受教育。到了冬天,又上书请求。皇帝很生气,两次降旨严厉指责。于慎行不为所震慑,第二天又上书说:“册立太子是我部掌管,我们不说,过失应归到我们身上。希望皇上赶快定下大计,我宁可弃官归里。”皇上更加不高兴,拿要挟君主怀疑圣上、使国家的根本混乱来责难他,把礼部下属官员都停了俸禄。山东进行乡试,预先传出了主持考试者的名字,不久果然如此。进言者于是就弹劾礼部,官员都停了俸禄。于慎行决定引咎辞职。奏章多次呈上,皇帝才准许了他的请求。在家呆了十多年,里外之人多次举荐,(他)都回绝了。万历三十三年,开始被起用主管詹事府。上奏章辞职,皇上再次挽留不下。过了两年,朝廷推举内阁大臣七人。于慎行名列七人之首。神宗命他以原官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的身份,参加机密要务。于慎行再三推辞不被批准,只好离家上路。当时于慎行已经得了疾病,等到在朝廷上谢恩时,不能按照礼仪拜起,遂上奏章请罪。归家后卧病不起,于是起草遗疏,请皇上亲善大臣,录用前朝官员,补充谏官。几天后他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三岁。
5. 文言文明史·列传第三十三的翻译
明史 列传·卷三十三 姚广孝 张玉(子輗軏 从子信) 朱能 邱福(李远 王忠 王聪 火真)谭渊 王真 陈亨 (子懋 徐理 房宽 刘才) 姚广孝,长洲人,本是医家子弟。
十四岁时,他出家为僧,法号道衍,字斯道,奉事道士席应真,获得其阴阳术数之学。道衍曾游历嵩山寺,有一名叫袁珙的相士见到他后说“:这是何等僧人,三角眼,形如病虎,必定嗜杀成性,是刘秉忠之流。”
道衍听后大喜。 洪武年中,太祖诏令精通儒书的僧人到礼部应试。
道衍不受官,被赐僧服而归。途经北固山,赋怀古。
其同辈宗泐问道“:这难道是僧人该说的话吗?”道衍笑而不答。高皇后去世后,太祖要挑选高僧陪侍诸王,为他们诵经祝福。
宗泐当时为左善世,于是举荐道衍。燕王与他交谈,十分投合,便奏请让道衍跟随自己。
到北平后,道衍住持庆寿寺。他出入燕王府中,行踪十分隐密,经常与燕王避人而语。
太祖去世后,惠帝即位,依次削除诸王,周、湘、代、齐、岷诸王相继获罪,道衍于是密劝成祖举兵。成祖说“:民心向着他,怎么办?”道衍回答说:“臣知天道,何必去理会民心呢?”然后向成祖推荐袁珙及卜者金忠。
于是成祖主意更加坚定,暗地里挑选将校,聚集军队,收纳才勇异能之士。燕王宫邸是以前元朝的王宫,宫内十分深邃。
道衍在后苑中练兵。穴地建造层叠的房屋,又以厚墙环绕,暗中用砖将瓶子瓦器砌在其中,日夜在屋内铸造兵器,并畜养鹅、鸭来掩盖所发出的声响。
建文元年(1399)六月,燕府护卫百户倪谅上奏告变。皇上诏令逮捕府中官属。
都指挥张信向成祖献纳诚心,成祖于是决意起兵。适逢大风雨突至,屋上的瓦片坠落下地,成祖见此色变。
道衍却说“:这是祥兆。飞龙在天,风雨相随。
瓦片坠地,意味着将换成黄色了。”成祖这才起兵,以诛杀齐泰、黄子澄为名,其军队号称“靖难之师”。
道衍辅佐世子留守。这年十月,成祖率军袭击大宁,李景隆乘机围攻北平。
道衍防守十分严密,击退来攻者。又在夜间派壮士,缒城而出击伤南兵。
援军赶到,内外合击,斩首无数。李景隆、平安等先后败逃。
成祖围攻济南达三个月,未能攻克,道衍马上去信说“:我军已经疲惫了,请班师回来吧。”成祖因而撤军返回。
又攻东昌,战败,损失大将张玉,又返回。成祖意欲稍微休整一下,道衍却极力催促他,更抓紧招募勇士,击败盛庸,攻破房昭西水寨。
道衍对成祖说:“不要去攻城邑,而要迅速直趋京城。京城兵力单薄,一定能攻克。”
成祖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连败诸将于氵肥水、灵璧,渡江进入京城。
成祖即帝位后,授道衍为僧录司左善世。皇上在藩邸时,所接触的都是武人,唯独道衍定策起兵。
当皇上转战山东、黄河之北时,在军中三年,或去或归,战守机宜都由道衍决定。道衍虽未曾临阵作战,但是皇上用兵得天下,道衍出力最多,论功时名列第一。
永乐二年(1404)四月,皇上授道衍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恢复其姓,赐名广孝,追赠其祖父以同样的官职。皇上与他交谈时,称他为少师而不叫他的名字。
命他蓄发,他不肯。又赐给府邸及两名宫女,他都不接受。
姚广孝常住僧寺,去朝见皇上时便穿着冠服,佩上腰带,退朝之后则仍换回僧服。他曾去赈济苏、湖,到长洲时,将所赐的黄金、布帛全都分发给宗族乡人。
朝廷重新编修《太祖实录》,姚广孝为监修。他又与解缙等纂修《永乐大典》。
书成之后,皇上褒奖了他。皇上往来于两都,出塞北征时,姚广孝都留在南京辅佐太子。
五年四月,皇长孙出门就学,姚广孝陪同讲解书籍。 十六年(1418)三月,姚广孝入朝觐见,这时他已八十四岁,病得很重,此后再也不能去朝见了,仍住在庆寿寺。
皇上两次乘车前去探视,两人谈得十分高兴。皇上赐给他金唾壶,并问他有什么要求。
姚广孝说道“:僧人溥洽被关在牢里已经很久了,希望能赦免他。”溥洽是建文帝的主录僧。
当初,皇上进入南京,有人说建文帝装成僧人逃走了,溥洽知道这件事,有人则说建文帝藏在溥洽家里。皇上便以他事为由禁锢溥洽,而命给事中胡氵荧等到处寻找建文帝,一直都找不到,溥洽被下狱已有十余年。
直到这时,皇上因姚广孝的请求,马上下令将他放出来。姚广孝叩首拜谢。
不久便去世了。皇上为之震动悲悼,辍朝二日,并命有关官员治丧,以僧礼安葬。
追赠他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号恭靖。赐葬于房山县东北。
皇上亲自书写神道碑文以记述他的功劳,并授给其养子姚继尚宝少卿的官职。 姚广孝年少好学,擅长作诗。
他与王宾、高启、杨孟载是好友。宋濂、苏伯衡也都推举他。
晚年著有《道余录》,诋毁以往的儒者,知道这本书的人都开始轻视他。他到长洲去问候同胞姐姐,其姐竟不让他进门。
去拜访朋友王宾,王宾也不见他,只是远远地对他说:“和尚错了,和尚错了。”又再去见他姐姐,其姐骂他。
姚广孝十分惘然。 张玉,字世美,祥符人。
元朝时任枢密知院。元朝灭亡后,他跟随逃往漠北。
洪武十八年(1385),前来归附太祖。他随大军出塞,到达捕鱼儿海,因功被授为济南卫副千户,升为安庆卫指挥佥事。
又随征远顺、散毛诸洞,北逐骚扰边境的元朝人,。
6. 求大神翻译,急 ○ 明史 卷三百二十 列传 第二百八外国一 朝鲜 朝鲜,箕
朝鲜,是古代箕子所封得的国家。汉代以前叫朝鲜。开始时,朝鲜为燕人卫满所占据,汉武帝平定该地后,设置了真番、临屯、乐浪和立菟四个郡。汉朝末年,有个扶余人高氏占据了该地,把国号改为高丽,又称高句丽。高氏居住在平壤,就是乐浪郡的所在地。后来,唐朝派兵攻破了高句丽,他们便往东迁徙。后唐时代,王建代替了高氏,兼并了新罗、百济等地,迁居到松岳,称为东京,而把平壤称为西京。该国北部与契丹为邻,西部靠近女真,其南部是日本。元朝至元中年,西京归附元朝,朝廷在该地设置东宁路总管府,以慈岭的尽头与朝鲜为界。
皇帝因为高丽远在东方,并非中国所管辖,另礼部发诏书,如果能顺应天道,人心,不要在边境挑衅,通过使者交往,那是你国家的幸福,我又怎么会来为难你。冬季成桂听闻皇太子死,派使者表示了安慰,请更换国号,皇帝仍然按古代名为朝鲜。
臣查询了朝鲜历代的事情,隋唐都曾在高句丽失败,而蒙古也曾失败过。我看三国史记,朝鲜人与汉人战斗,七成都获胜了,与日本人则只有3成赢了。与蒙古等外族则胜负半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