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第19课《钱学森》课后反思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钱学森》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十册中的一篇课文。本课生动地记叙了我过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作出了卓越贡献,赞扬了他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
《小学语文教师》2005年第6期朱华贤老师在他的文章中说到:课堂教学应该有亮点,应该有看头,但也可以而且应该有平常而实在的教学环节,有枯燥而真实的过程。课堂教学毕竟不是艺术表演,毕竟不只是为了展示教师的风采,毕竟是为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的着重点是:学生学到了什么?他们是怎么学的。我很认同他说的话。
我把课堂定位在实实在在。由于文章并不是很长,所以我打算用一课时把课文结束掉,只叫学生利用晨读的时间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导入、检查朗读以及课件的制作都尽量做到简洁有效。
一、由兴趣点导入
因为是在自己班上课,所以课前的导入很简单。直接从文中美国海军高级将领谈到的5个师说起。正好今天早晨,赵怡洁也问我:“老师,五个师有多少人?”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从有助于理解课文的地方导入,即节省了时间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钱学森的距离。
受公开课的影响,在课前导入上走过很多弯路。明明是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学生,却要装得像是初次见面。其实平时走进课堂,哪有那么多的客套话。当然借班上课又另当别论了,高明的老师会从谈话中很快地熟悉新的班级,同时又不露痕迹地把谈话引向教学内容。我觉得没有很好的话题,面对自己熟悉的班级导入还是直接点好。
二、简洁朴素的环节
《钱学森》这篇课文,原打算从出示第一小节: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而是火箭的舱壁啊!开始教学。因为这一段话写得很美,运用了很多的成语,而且这样的开头又十分地吸引人,觉得应该让学生好好地体会体会。然后再引入第二小节对钱学森的介绍,学习钱学森说的话“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能为人民多做点事。”接着用一句过渡语带到3、4小节。最后,品味美国海军将领的话,理解归国不易……
后来,仔细琢磨,第一小节并不是文章的重点,不应该花那么多的时间去讲授,一些知识点可以巧妙地穿插在课后的填空练习中。文章中很多内容学生读了也就都懂了,不用一一去点一点。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1、指名朗读课文。此环节的目的有四。一、看学生课文有没有读正确,读流利了,对与一些容易读错的.字进行正音。二、解决一些生字的教学,比如“赴”“裕”“袒”三个生字的教学。三、结合朗读理解一些词语,如:待遇、袒露、心迹。四、有些重要的句子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如“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蒙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
2,默读体会。因为在后面的教学中重点是抓住钱学森说的两次话来教学的,其他地方照顾得就比较少,所以我想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有再一次熟悉课文的机会,同时把课文中一些非重点也一带而过。
1、 学习钱学森的两句话。
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第一段语言,我主要让学生明白钱学森在说这段话时,正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说明他心中时刻装着祖国。通过补充资料真切地感受到钱学森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第二段话通过体会留学生说的话以及回想前面钱学森当时在美国的条件来丰富钱学森在学生心中的形象。
最后通过讨论美国海军高级将领说的话,进一步明白钱学森爱国之深,归心之切。
一、巧用课后练习。
课文后面有一个填空题。
在 的大海上,“华威号”客轮正 驶向上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站在甲板上,深情地 着远方。“啊!我就要回到 的故乡了!”他老泪纵横,情不自禁地吟起了一首小诗:“赶车,赶船,一踏上故土就满眼春天……”
这个练习是让学生根据课文的第一小节,填出“广阔无垠”“劈波斩浪”“眺望”“魂牵梦绕”四个词语。一般读了课文的第一小节学生都填得出来。
我觉得这个练习很有利用的价值,它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填出四个词语上。首先,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四个词语。其次可以借这个填空跟学生介绍本篇文章开头的妙处。另外,还可以把文章引向更深一层:即由这位老者是谁,而联系到那些热爱祖国的华侨,他们有的像钱学森这样用自己的所学回来建设祖国,有的把自己的一身积蓄,捐赠给祖国,中国大陆有很多的希望小学、公路、桥梁是由爱国华侨捐资造的……这样学生就不仅仅停留在对钱学森的认识上了,从而看到更多的钱学森。
这节课的设计,是我花了将近5天的时间,查了大量的有关钱学森的资料后而设计的,到目前为止我还是觉得自己的环节设计得还可以,这至少代表了我的真实水平。但在实际操作的时候,由于我的紧张,由于我的课堂调控能力以及我本身的性格,另外还有客观原因(流感的入侵,今天有7个学生没来,有十来个学生带病坚持上课)所以,上出来的效果并不理想化,有些走过场,没有把环节做实做细。有待于今后的磨练。
《小学语文教师》2005年第6期朱华贤老师在他的文章中说到:课堂教学应该有亮点,应该有看头,但也可以而且应该有平常而实在的教学环节,有枯燥而真实的过程。课堂教学毕竟不是艺术表演,毕竟不只是为了展示教师的风采,毕竟是为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的着重点是:学生学到了什么?他们是怎么学的。我很认同他说的话。
我把课堂定位在实实在在。由于文章并不是很长,所以我打算用一课时把课文结束掉,只叫学生利用晨读的时间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导入、检查朗读以及课件的制作都尽量做到简洁有效。
一、由兴趣点导入
因为是在自己班上课,所以课前的导入很简单。直接从文中美国海军高级将领谈到的5个师说起。正好今天早晨,赵怡洁也问我:“老师,五个师有多少人?”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从有助于理解课文的地方导入,即节省了时间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钱学森的距离。
受公开课的影响,在课前导入上走过很多弯路。明明是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学生,却要装得像是初次见面。其实平时走进课堂,哪有那么多的客套话。当然借班上课又另当别论了,高明的老师会从谈话中很快地熟悉新的班级,同时又不露痕迹地把谈话引向教学内容。我觉得没有很好的话题,面对自己熟悉的班级导入还是直接点好。
二、简洁朴素的环节
《钱学森》这篇课文,原打算从出示第一小节: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而是火箭的舱壁啊!开始教学。因为这一段话写得很美,运用了很多的成语,而且这样的开头又十分地吸引人,觉得应该让学生好好地体会体会。然后再引入第二小节对钱学森的介绍,学习钱学森说的话“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能为人民多做点事。”接着用一句过渡语带到3、4小节。最后,品味美国海军将领的话,理解归国不易……
后来,仔细琢磨,第一小节并不是文章的重点,不应该花那么多的时间去讲授,一些知识点可以巧妙地穿插在课后的填空练习中。文章中很多内容学生读了也就都懂了,不用一一去点一点。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1、指名朗读课文。此环节的目的有四。一、看学生课文有没有读正确,读流利了,对与一些容易读错的.字进行正音。二、解决一些生字的教学,比如“赴”“裕”“袒”三个生字的教学。三、结合朗读理解一些词语,如:待遇、袒露、心迹。四、有些重要的句子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如“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蒙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
2,默读体会。因为在后面的教学中重点是抓住钱学森说的两次话来教学的,其他地方照顾得就比较少,所以我想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有再一次熟悉课文的机会,同时把课文中一些非重点也一带而过。
1、 学习钱学森的两句话。
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第一段语言,我主要让学生明白钱学森在说这段话时,正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说明他心中时刻装着祖国。通过补充资料真切地感受到钱学森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第二段话通过体会留学生说的话以及回想前面钱学森当时在美国的条件来丰富钱学森在学生心中的形象。
最后通过讨论美国海军高级将领说的话,进一步明白钱学森爱国之深,归心之切。
一、巧用课后练习。
课文后面有一个填空题。
在 的大海上,“华威号”客轮正 驶向上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站在甲板上,深情地 着远方。“啊!我就要回到 的故乡了!”他老泪纵横,情不自禁地吟起了一首小诗:“赶车,赶船,一踏上故土就满眼春天……”
这个练习是让学生根据课文的第一小节,填出“广阔无垠”“劈波斩浪”“眺望”“魂牵梦绕”四个词语。一般读了课文的第一小节学生都填得出来。
我觉得这个练习很有利用的价值,它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填出四个词语上。首先,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四个词语。其次可以借这个填空跟学生介绍本篇文章开头的妙处。另外,还可以把文章引向更深一层:即由这位老者是谁,而联系到那些热爱祖国的华侨,他们有的像钱学森这样用自己的所学回来建设祖国,有的把自己的一身积蓄,捐赠给祖国,中国大陆有很多的希望小学、公路、桥梁是由爱国华侨捐资造的……这样学生就不仅仅停留在对钱学森的认识上了,从而看到更多的钱学森。
这节课的设计,是我花了将近5天的时间,查了大量的有关钱学森的资料后而设计的,到目前为止我还是觉得自己的环节设计得还可以,这至少代表了我的真实水平。但在实际操作的时候,由于我的紧张,由于我的课堂调控能力以及我本身的性格,另外还有客观原因(流感的入侵,今天有7个学生没来,有十来个学生带病坚持上课)所以,上出来的效果并不理想化,有些走过场,没有把环节做实做细。有待于今后的磨练。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