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明朝:国外白银大量流入,国内财政入不敷出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明朝有个很奇怪的现象,由于国内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发达,欧美诸国白花花的银子长期而且大量的流入中国,可是民朝 *** 却一直过着紧巴巴的日子,皇帝成天为钱而发愁。后来崇祯做皇帝的时候,竟因无钱赈灾、无钱打仗而亡了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且听我一一道来。
库银国外白银大量流入,背后却是无尽的隐忧
学过高中历史的都知道,明朝是继宋朝之后,我国又一个商品经济发达的时期,那时候商品经济的发达,已经到了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程度。中国有很多外销品,都是外国人眼里的“香饽饽”,比如人们所熟知的两大拳头产品:丝绸与瓷器,还有药材、砂糖、茶叶 棉布等等,都大量出口到国外,换成了一箱又一箱白花花的银子。
坦白说,这一部分银两,我们赚的是健康的,心安的,不会有什么后遗症的。可是,白银流入的另一个原因,就让人担忧了。
那时候,由于经济发展太快,人们对银子这种货币的需求很大,使得银子的价值很高,而金子的价值相对较低。明朝的金银比价和欧洲的金银比价是这样的:
明朝金银对比 为 1:5.5--1:8
欧洲 金银对比为 1:11.5--1:13
白银贸易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中国的一两金子可换6两银子,欧洲的一两金子可换12两银子。那么,如果把欧洲的银子拿到中国来用,就赚了一倍;如果欧洲的银子拿到中国来换黄金的话,赚得会更多。既然如此,聪明的欧洲人还有日本人、菲律宾人,当然会疯狂地将白银运往中国,来赚取差价。而这种先进的赚钱方式,当时的明朝人都不知道,等他们知道的时候,已经晚了。
我仔细的查了史料,并且根据历料记载进行了一下总结:从1590开始到1644年54年之间,共有白银4610吨白银,通过太平洋流入菲律宾,再由菲律宾流入了明朝。最后,当欧美人看到,明朝的黄金与白银的比值跟他们国家的差不多了,再也没有套利空间了,白银的流入也就停止了。
可见,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表面看是好事,其实不然;白银是来套利的,是来换走金子的,真正赚钱的是外国人。这实际是一种隐患,它对明朝巨大的不良影响,要等几年才会体现出来。
发达的海外贸易国外白银大量流入,明朝财政却享受不到这种红利
大量流入中国的银子,却没有多少进入国库。
原因之一是:明朝的税率很低,低到你难以想象的地步。
首先是农业税率低,通俗点说,一亩地只交10公斤粮食,够低吧;如果按百分比算,你会惊掉下巴,只有区区4%左右,这比前代的唐、宋、元朝7%的税率还要低将近一倍。在明朝当农民不错吧!如此低的税率, *** 当然收不到多少钱。
那么,银子都到哪儿去了呢?大多流入商人的腰包了。于是有人问:“为什么不多多的收取商业税啊!”,对不起,明朝的商业税更低。明初规定的商业税率为3.3%,不久降至1.5%,这也太低了,都不像话了。后来,大太监魏忠贤为了给辽东军队筹积粮饷,向东林党为首的那些奸商增加商业税,居然反对声一片;不仅仅是东林党反对,其它官员都反对,可以想象,当时有多少官员在暗里经商。
税率低的结果就是:明朝一年的财政收入大约为1500万两白银,跟宋朝的7000万两白银相比,自己算算,少了多少倍?
不过话说回来,明朝皇帝不是傻子,如果收的这1500万两银子完全不够用的话,这样低的农业税与商业税是维系不下去的。明朝是量出为入,也就是说根据上一年的用度与花销来决定下一年的收税,明初的时候, *** 算来算去,1500万两银子还真的够花,所以才定了那样的低税率。
那么,为什么区区1500万两白银可以支撑那么大一个国家的运转呢。前面说过,明朝白银的价值很高,购买力很强,跟宋朝相比的话,明朝银子的价值是宋朝银子价值的四倍。这样算来,1500万乘以4,就等于6000万两白银,不错了。当白银停止流入,明朝财政的悲剧却开始上演了
崇祯皇帝
白银的大量流入本该给明朝带来通胀的,可是没有;而白银一旦停止流入,立即给明朝带来了通缩。通缩是个大恶魔,它比通胀更厉害,通缩之下,生产减少,人们所得减少, *** 收入也减少。 *** 收入减少多少呢?以崇祯时期为例,一年的财政收入只有500万两百银,这比之前的1500万两少了三分之二,实在是大倒退。
崇祯其实是个兢兢业业、认真做事的皇帝,可是他的运气太差了。在位时,正遇上通缩,国库空虚。可是"屋漏偏逢连阴雨",危难之时陕西那边又出现大灾,几百万人衣食无着,急需救济。崇祯叫人去救灾,猜猜救灾官员拿去了多少银子?10万两!
我的天!10万两银子救几百万饥民,这真是企图用一杯水去浇灭熊熊大火,能起作用吗?老百姓大骂崇祯舍不得花钱,把钱看得比人命重要,可他们哪里知道,崇祯手里是真的没有钱。崇祯希望饥民们能等等,等他想办法筹钱,可是老百姓会等吗?他们用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来回答崇祯。李自成就是在这一时间起兵的。
李自成起义
可怜,崇祯从此左右为难,西北要应付高迎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东北要应对豺狼一样的努尔哈赤,他要花的钱更多了……最终导致国破家亡,吊死在煤山。
结语:时代的发展,往往会出现一些新事物、新现象,明朝时期国外白银大量流入我国的经济现象便是如此。明清时期的皇帝实行锁国政策,不能正确认识,亦不能正确应对,导致亡国是很正常的。
且听我一一道来。
库银国外白银大量流入,背后却是无尽的隐忧
学过高中历史的都知道,明朝是继宋朝之后,我国又一个商品经济发达的时期,那时候商品经济的发达,已经到了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程度。中国有很多外销品,都是外国人眼里的“香饽饽”,比如人们所熟知的两大拳头产品:丝绸与瓷器,还有药材、砂糖、茶叶 棉布等等,都大量出口到国外,换成了一箱又一箱白花花的银子。
坦白说,这一部分银两,我们赚的是健康的,心安的,不会有什么后遗症的。可是,白银流入的另一个原因,就让人担忧了。
那时候,由于经济发展太快,人们对银子这种货币的需求很大,使得银子的价值很高,而金子的价值相对较低。明朝的金银比价和欧洲的金银比价是这样的:
明朝金银对比 为 1:5.5--1:8
欧洲 金银对比为 1:11.5--1:13
白银贸易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中国的一两金子可换6两银子,欧洲的一两金子可换12两银子。那么,如果把欧洲的银子拿到中国来用,就赚了一倍;如果欧洲的银子拿到中国来换黄金的话,赚得会更多。既然如此,聪明的欧洲人还有日本人、菲律宾人,当然会疯狂地将白银运往中国,来赚取差价。而这种先进的赚钱方式,当时的明朝人都不知道,等他们知道的时候,已经晚了。
我仔细的查了史料,并且根据历料记载进行了一下总结:从1590开始到1644年54年之间,共有白银4610吨白银,通过太平洋流入菲律宾,再由菲律宾流入了明朝。最后,当欧美人看到,明朝的黄金与白银的比值跟他们国家的差不多了,再也没有套利空间了,白银的流入也就停止了。
可见,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表面看是好事,其实不然;白银是来套利的,是来换走金子的,真正赚钱的是外国人。这实际是一种隐患,它对明朝巨大的不良影响,要等几年才会体现出来。
发达的海外贸易国外白银大量流入,明朝财政却享受不到这种红利
大量流入中国的银子,却没有多少进入国库。
原因之一是:明朝的税率很低,低到你难以想象的地步。
首先是农业税率低,通俗点说,一亩地只交10公斤粮食,够低吧;如果按百分比算,你会惊掉下巴,只有区区4%左右,这比前代的唐、宋、元朝7%的税率还要低将近一倍。在明朝当农民不错吧!如此低的税率, *** 当然收不到多少钱。
那么,银子都到哪儿去了呢?大多流入商人的腰包了。于是有人问:“为什么不多多的收取商业税啊!”,对不起,明朝的商业税更低。明初规定的商业税率为3.3%,不久降至1.5%,这也太低了,都不像话了。后来,大太监魏忠贤为了给辽东军队筹积粮饷,向东林党为首的那些奸商增加商业税,居然反对声一片;不仅仅是东林党反对,其它官员都反对,可以想象,当时有多少官员在暗里经商。
税率低的结果就是:明朝一年的财政收入大约为1500万两白银,跟宋朝的7000万两白银相比,自己算算,少了多少倍?
不过话说回来,明朝皇帝不是傻子,如果收的这1500万两银子完全不够用的话,这样低的农业税与商业税是维系不下去的。明朝是量出为入,也就是说根据上一年的用度与花销来决定下一年的收税,明初的时候, *** 算来算去,1500万两银子还真的够花,所以才定了那样的低税率。
那么,为什么区区1500万两白银可以支撑那么大一个国家的运转呢。前面说过,明朝白银的价值很高,购买力很强,跟宋朝相比的话,明朝银子的价值是宋朝银子价值的四倍。这样算来,1500万乘以4,就等于6000万两白银,不错了。当白银停止流入,明朝财政的悲剧却开始上演了
崇祯皇帝
白银的大量流入本该给明朝带来通胀的,可是没有;而白银一旦停止流入,立即给明朝带来了通缩。通缩是个大恶魔,它比通胀更厉害,通缩之下,生产减少,人们所得减少, *** 收入也减少。 *** 收入减少多少呢?以崇祯时期为例,一年的财政收入只有500万两百银,这比之前的1500万两少了三分之二,实在是大倒退。
崇祯其实是个兢兢业业、认真做事的皇帝,可是他的运气太差了。在位时,正遇上通缩,国库空虚。可是"屋漏偏逢连阴雨",危难之时陕西那边又出现大灾,几百万人衣食无着,急需救济。崇祯叫人去救灾,猜猜救灾官员拿去了多少银子?10万两!
我的天!10万两银子救几百万饥民,这真是企图用一杯水去浇灭熊熊大火,能起作用吗?老百姓大骂崇祯舍不得花钱,把钱看得比人命重要,可他们哪里知道,崇祯手里是真的没有钱。崇祯希望饥民们能等等,等他想办法筹钱,可是老百姓会等吗?他们用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来回答崇祯。李自成就是在这一时间起兵的。
李自成起义
可怜,崇祯从此左右为难,西北要应付高迎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东北要应对豺狼一样的努尔哈赤,他要花的钱更多了……最终导致国破家亡,吊死在煤山。
结语:时代的发展,往往会出现一些新事物、新现象,明朝时期国外白银大量流入我国的经济现象便是如此。明清时期的皇帝实行锁国政策,不能正确认识,亦不能正确应对,导致亡国是很正常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