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怎么教学设计

 我来答
名成教育17
2022-10-01 · TA获得超过548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6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1.3万
展开全部

1. 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怎么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导和制约着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的各种活动。

所以,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首要抓手。但是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存在着一些不足。

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当返璞归真,就是回归文言文教学的本真。一、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以学生为本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是学生的学习成果,它具体表现为 学生在认识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在能力上,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在情感和体验……。

2. 如何进行高中语文课的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散文单元教学设计思考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应改变教学中机械、呆板、繁琐的教学方式,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位,灵活运用教材,让教材成为传承文化的载体,真正成为学生实际的学习材料,寻找久已失去的语文乐趣。

第三册第三单元主要学习中国现当代散文,共有四篇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故都的秋》、《道士塔》、《泪珠与珍珠》。 四篇课文,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并有高妙的艺术性,其风采与魅力难以一言尽叙,值得认真诵读和鉴赏。

但另一方面,散文,既没有小说那样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也没有诗歌那样动人的韵调节律;它所写的,常常是作者平日生活中的琐碎见闻,点滴感思,构思不拘一格,行文又信笔而书。学生在预习时反映对这些课文毫无感觉,现在的学生对小说和诗歌都很麻木,让他们爱上散文,确是难上加难。

经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感叹:“越美的文章越难上。”对于教材提供的文情并茂的散文佳作,怎么教才能充分展示文本之美,激发、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情感需要、审美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这是一个难题,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

在这个单元散文教学中,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做了一些尝试: 一、创设情境 散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创设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激发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感受和体验文本。 1、“入境动情”的开讲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

奠定感情基调,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 如《故都的秋》的导入:请同学们想想,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是如何描绘抒写秋景的?比如说,杜甫在《登高》中是如何描绘秋景的?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又是如何描绘秋景的?而 *** 在《沁园春•长沙》中又是如何描绘秋天的生机的?”随着这一串提示,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同学们背诵了一首又一首的诗文,唤起了对已学知识的回忆,千姿百态的秋景仿佛就呈现在眼前,这时再因势利导,要求学生朗诵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故都的秋景的。

如《道士塔》的开讲:利用课件,展示敦煌及莫高窟的图片资料(佛像、壁画、曲子词等),告诉学生这只是敦煌文化的沧海一粟,让他们感受到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既而指出一个现状“中国的研究者如今只能一次次从外国博物馆购买胶卷”,在学生感到诧异时提出“谁之过”,使学生产生阅读课文,探究问题的兴趣。

2、对这些抒情性很浓的散文佳品,我们可以适当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情境或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带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 如《故都的秋》中品味“秋晨静观”这一环节,让班德瑞的音乐萦绕始终,营造出悠闲、恬静的氛围,教师深情范读,再让学生自由读,在音乐中边听边联想,边读边品味,无需多讲解,学生可以在音乐声中联想、想象,化静为动、虚实结合,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文字的内涵。

3、用背景情境——展示与文章相关的事件、历史背景、时代特色、作家生平等材料,拉近与文本的距离。 如《记念刘和珍君》上课之前布置学生阅读读本中的朱自清的《执 *** 大屠杀记》和林语堂的《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让学生了解“三一八”惨案,了解刘和珍这个人,对于我们解读《记念刘和珍君》,有很大的帮助。

如《故都的秋》的教学中,介绍郁达夫生平经历,知人论世,通过对背景的了解,学生感受到郁达夫特别的人生经历和特别的个人气质对《故都的秋》一文的影响,很容易沉浸到“清、静、悲凉”的气氛中,与作品产生共鸣。 二、品味语言 散文本来就是文学语言的范本,课本所选的又都是名文,字字珠玑、声情并茂,字里行间蕴涵着丰富的美感。

古罗马文艺批评家郎吉弩斯说过:“就真正的意义来说,好的文辞就是思想的光辉。”由此可见,咀嚼语言,推敲语言,品味语言,让学生感受语言艺术美尤显必要。

本单元学习课文语言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如诵读、默读、抄写、批注、选词、填词、仿句、改句等。 如《记念刘和珍君》可用改写、比较的方法来揣摩语言,以第四部分第一段为例,可以把这一段的虚词去掉让学生朗读,再读原文,一对比,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到虽然意思相同,但情感内涵相差甚远,从而体会到大师语言的精深之处。

如《故都的秋》,在找出五幅秋景图后,可采用反复品读批注式――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爱、觉得最有意味的段落、句子,反复诵读、体会、勾画、批注,把这些句子、语段标划下来,作评点,写感悟,然后全班交流,以赏析的形式深入课文,教师给予适时的点拨和提升性指导。 如《道士塔》,可以设计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单独成诗的句子,例“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辙”,“一个民族的伤口在滴血”等,反复诵读。

通过寻找散文中的诗句来体会本文语言诗化的特点。 三、鉴赏情感 人们一贯认为,散文是作者个人的自叙传,也就是说在散文中最能见到作者的本来面目、真实面目。

所以鉴赏散。

3. 如何让文言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一.采撷文言文教学美的花朵在数千年文言文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呈现出各种各样的优美古文,它们或韵或散,或律或绝,或气势磅礴,或娟秀隽永,真是五彩斑斓,绚烂多姿。

这些古典美文如清流一般清澈湍急,滋养着多少的华夏子孙。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设计时,应充分发掘蕴含在其中的美的要素,让其语言之美、内涵之美、情感之美、人物之美放射出无穷的魅力,在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今天我聆听了钱虹老师和宋彦琳老师执教的“千古美文”《岳阳楼记》一课,虽然是旧课文,但仍有有一种常听常新、亲切优美的感觉。印象最深的是宋老师的课,她没有执着于用死板的翻译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而是用情感体悟的方式来指导学生,真正的用现代的思想、灵活的语言去挖掘教材的美,去品析文言的味道。

我觉得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真正挖掘出古文中美的因素,让美的花朵绽放出来,让一句句优美的古诗文细流涓涓流淌出来,那么课堂上学生才会感受到古文字的美,上出来的课才有语文味。二.应重视诵读和积累在文言文教学设计中,诵读和积累是文言文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语文课要真正上出语文味,离不开诵读和积累。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也是打开教学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课文中所选的文言文大多词采斐然、韵律优美、意境深邃、琅琅上口,比较适合朗读。教师在设计时首先应考虑让学生借助工具书与文下注释,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特别要注意多音字、通假字以及古代专有名词的读音。

其次,要考虑指导学生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和情调。有条件的最好是借助电教设备对所教的文言文进行配乐录音让学生随其诵读。

再次,要考虑对课文的深入研读,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章法结构、文中的人物形象、文章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最后要考虑让学生悟读提高,这是学习的总结阶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次诵读,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今天浅虹老师的课,就特别重视诵读,她仅仅抓住了语文教学中的读,引导学生赏析课文。

课上,她以赏读为主线,通过让学生自渎自赏、你读我赏、我读你赏把课文中的景物的修辞、作者的感情进行全面的赏析,使学生在赏读的过程中与作者在感情上达到共鸣,对文章的内容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我们在设计《岳阳楼记》的教学,应考虑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骈句整齐、琅琅上口的特点,领略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以及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大抱负。

只要引领学生步入其间,置身至境,上出的语文课才有文言文的味道。

4. 文言文的创新教学设计是什么

教学要求: 1.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2.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3.学生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学生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进一步了解体会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积累成语,文言文成语故事,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教学内容:学生读通读懂课文,并在问题情境中明理;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中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教学难点:学生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5. 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

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超越传统,大胆创新地使用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在处理教材时总想一下子把教 材所有相关的知识全都教给学生,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总想面面俱到这样就使课堂教学繁冗拖沓,结果是走马观花,什么都想教却什么都没教,至少是没教透。所以我们要大胆创新地使用教材。如在《六国论》教学设计时就大刀阔斧地对教材进行了删减处理,把传统的教学重点和突破口放在课外让学生自己解决,只保留了“研读悟情”这一教学重点,作为自己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这样就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重心更加突出,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授人以渔,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几乎都是以字词教学为中心,对于字词的解释最常见的方法就是串讲加翻译。老师呆板地讲解,学生被动地听和记,老师讲得累,学生记得苦,而实际效果也不佳。这种教学方式的劣根性在于教师的角色意识太强,没有 让教学的主体——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入主动思考、学习的境地。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工作,可以组织和引导学 生自己去完成。如教师示范文言文学习卡片,引导学生自己制作卡片并评比交流,文言文的字词句式等问题就可轻松解决。这样的设计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既可以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使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三、加强诵读,追求“读”领 *** 的文言文教学课堂。文言文贵在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因此反复地大声地诵读,自古以来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途径。文言文音韵和谐意蕴悠久,篇幅短小便于记诵,学生通过诵读文言文的章法修辞思想等可以深入骨髓,写作时自觉不自觉地向这些佳作借词、借意、借境、借法,融入自 己的作品之中,从而大大增强作品的表达效果。

6.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去做好文言结合

在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对学生理解与鉴赏方面,特别是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有着特殊的要求。

首先,文言文是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其中所表达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彰显的是中国的民族精神。在学习中,要学会从多个方面去挖掘文章的内在价值,同时,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公正地对文章进行评价,正视它的积极效应以及历史局限性。

其次,在文言文的阅读中,能够利用文章注释,正确理解文章内容。对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现象有大致的了解,并且注意积累,逐渐实现举一反三。

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前者是“文”的内容,后者是“言”的内容,对于文言虚实词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文言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和精神;对文章很好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对文言文知识有更深刻的记忆。

而当今,文言文教学现状实在是不容乐观,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只注重学生对文言现象的死记硬背,过多的在“言”上下功夫,而忽略了“文”“言”的结合,忽略了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致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失去了方向感,进而使语文课堂失去了原本该有的生机与活力。鉴于上面的情况,本文着重强调文言文教学中文言结合的重要性。

一、文言文教学中的“言”,要注重知识的整理,并且实现有效积累在文言文教学中,若要让学生在“言”的学习中更有效率,就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整理与归纳,还要注意新旧知识的结合,最终实现知识的积累。例如,在文言文的语法学习中,对文章中常见的谦敬词、时间副词、古今通假字以及异义词等进行分类归纳,在不断地整理中,逐渐掌握其中的规律。

在新知识的学习中要学会结合已有的知识,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学习文言文。二、文言文教学中的“文”,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章内涵,彰显文章所体现的深刻意蕴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最终是为了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学习文言文的思想与文化内涵,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历史归属感,让学生在提高自身文学素养的同时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许多古代文学作品都彰显着时代内容。

例如《苏武传》表达的是一种民族情怀,让学生对自己的民族产生更强烈的感情;《报任安书》则是对自强不息精神的彰显,让学生更加懂得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当然,文言文思想内涵的表达是相当隐蔽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耐心地挖掘,在理解文章大意后,用心去体会文章的意境,体会作者的用心,进而发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如何做到文言结合做到“言”、“文”的学习后,如何做到“文”、“言”的结合呢?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文言文独特的语言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然后再从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入手,让学生在对文本的阅读中将文本与文学融合在一起。例如,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文章中“曰”字出现的地方进行归纳,进而让学生分析每一个“曰”字出现时人物的心理状态。

设计这样的问题,一方面给学生对文章学习指明了方向,也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所要表达思想感情的理解。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文言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多种多样。

第一种模式,教师可以先从“言”入手,最后再分析“文”的内容。也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带领学生解决“言”方面的难点,在学生基本理解文章内容后,再从文章的各个细节上分析,最后综合全文,确定文章的思想内容。

第二种模式,也是常规的教学模式,即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文”“言”的教学同时进行。这种教学模式,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文本进行逐段的研读,在对文中语言理解的同时,分析文中人物的思想状态,进而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学习《鸿门宴》一文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仔细讲解、分析人物的言语特点,再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形势对人物的言行和心理特点进行层次的理解。学生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当时的危急情境,把握项羽的优柔寡断、自矜功伐,张良的足智多谋,樊哙的勇敢和粗中有细,刘邦的能屈能伸、善于用人。

理解这些人物性格对文章的学习至关重要。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文言文占有很大的比重,它通过文字向世界宣告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载体,对当代人有着深刻的思想启迪作用。

作为一名中国学生,文言知识不可或缺,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了解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最终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文言文的学习切忌将其当成一种单纯的语言材料,仅仅对其进行简单的翻译,而应该多去关注文章所凸显的人文思想,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文言结合。

当然,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要真正做到文言结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就需要一线教师们多积累教学经验,不断归纳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让他们逐渐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文言文教学课堂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文言文教学中逐步实现文言结合。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