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胀痛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英文参考
- 3 概述
- 4 耳胀痛的病因病机
- 5 耳胀痛的症状
- 6 耳胀痛的诊断
- 7 需要与耳胀痛相鉴别的疾病
- 8 耳胀痛的治疗
- 8.1 辨证治疗
- 8.1.1 耳胀·风邪外袭证
- 8.1.1.1 症状
- 8.1.1.2 证候分析
- 8.1.1.3 方药治疗
- 8.1.1.3.1 治法
- 8.1.1.3.2 方药
- 8.1.2 耳胀·肝胆湿热证
- 8.1.2.1 症状
- 8.1.2.2 证候分析
- 8.1.2.3 方药治疗
- 8.1.2.3.1 治法
- 8.1.2.3.2 方药
- 8.2 外治法
- 8.3 针灸治疗
- 8.3.1 体针
- 8.3.2 耳针
- 8.4 其他疗法
- 9 耳胀痛患者日常保健
- 10 耳胀痛的预防
- 11 参考资料
- 附:
- 1 治疗耳胀痛的穴位
- 2 治疗耳胀痛的方剂
- 3 治疗耳胀痛的中成药
- 4 耳胀痛相关药物
- 5 古籍中的耳胀痛
1 拼音
ěr zhàng tòng
2 英文参考
swollen ea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atarrhal otitis medi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ear disten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acute nonsuppurative otitis medi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耳胀痛为症状名[1]。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一。即耳胀[2]。
耳胀(ear distention;acute nonsuppurative otitis media)为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一。又称耳胀痛[2]。是指以耳内胀闷堵塞感、耳胀且痛、耳鸣、听力下降,自听声增强,并见鼓膜充血内陷,或鼓室有积液为主要表现的耳病[3]。病之久者,耳内如物阻隔,清窍闭塞,称为耳闭[2]。
耳胀与西医的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相似[2]。
因耳胀、耳闭、每兼耳鸣,妨碍听觉,故也属“卒聋”、“风聋”、“气闭耳聋”范畴,可与“耳鸣、耳聋”互参[2]。
4 耳胀痛的病因病机
耳胀痛多由肝胆两经热郁化火所致[1]。
肝胆经气不舒,内有郁热,兼之风邪侵袭,引动经热上循,结于耳窍,以致耳窍经气痞塞不宣,出现耳胀之症[2]。
《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风入于耳之脉,使经气否塞不宣,故为风聋。”
《外科大成》卷三:“耳者,心肾之窍,肝胆之经,宗脉所聚也……肝胆主外,如风热有余,或胀痛或脓痒,邪气客也。”
临床上,耳胀因感风热邪毒而发者较多,但也有因感于风寒者[2]。
《景岳全书》卷二十七:“邪闭者,因风寒外感,乱其营卫也,解其邪而闭自开也。”
5 耳胀痛的症状
耳胀痛患者自觉耳中作胀,或兼疼痛[1]。
风邪外袭证患者耳内作胀,不适或微痛,耳鸣如闻风声,听力突然减退,但听自己说话的声音却大于平时。患者常用手指轻按耳门,以求减轻耳部之不适。检查见耳道干净,耳膜微红,轻度内陷,或见耳膜后有一水平暗影,可随头位改变而移动,鼓膜穿刺可抽出清稀积液。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初起时常有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咽痛等症状,舌质淡红,苔白,脉浮数。[4][2]
肝胆湿热证患者耳内胀闷堵塞感,重听,自听增强,鼓膜充血、内陷,或见液平面,鼓膜穿刺可抽出黄色较黏稠的积液,或伴耳鸣、烦躁易怒、口苦口干、胸胁苦闷,舌红苔黄腻,脉弦数[4][2]。
6 耳胀痛的诊断
耳胀痛以耳内胀闷堵塞感为主要症状,但耳道检查,并无物堵为其特点[2]。每兼有耳鸣、听力下降,病变有新久不同[2]。
7 需要与耳胀痛相鉴别的疾病
临床诊断时,要注意排除其他耳病引起的耳内胀闷症状:
耳内有耵聍或异物堵塞而出现胀闷堵塞感者,将耵聍或异物取出,耳胀闷堵塞感等症状便随之消失或减轻,故容易鉴别[2]。
脓耳耳膜未穿溃时,也有胀闷堵塞感,但脓耳耳内疼痛较剧烈,耳膜红肿也较明显,在剧烈耳痛之后,耳膜可以穿溃而流脓,故可以鉴别[2]。
8 耳胀痛的治疗
8.1 辨证治疗
8.1.1 耳胀·风邪外袭证耳胀·风邪外袭证(ear distention with pattern of external assault by wind)是指风邪外袭,以耳内胀闷,听力减退,自听增强,鼓膜微红、内陷或有液平面,鼓膜穿刺可抽出清稀积液,或伴耳鸣、鼻塞、流涕、头痛、发热恶寒,舌质淡红,苔白,脉浮等为常见症的耳胀证候[4]。
8.1.1.1 症状患者耳内作胀,不适或微痛,耳鸣如闻风声,听力突然减退,但听自己说话的声音却大于平时。患者常用手指轻按耳门,以求减轻耳部之不适。检查见耳道干净,耳膜微红,轻度内陷,或见耳膜后有一水平暗影,可随头位改变而移动,鼓膜穿刺可抽出清稀积液。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初起时常有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咽痛等症状,舌质淡红,苔白,脉浮数。[4][2]
8.1.1.2 证候分析因风热邪毒侵袭而致,耳部经气痞塞不宣,故耳内作胀微痛[2]。
风邪扰于清窍,故耳鸣如闻风声,听力突然减退,听外声不清楚,但听自己说话声音,反觉大声[2]。
因用手指按压耳门,能帮助疏通经气,故可减轻耳内不适症状[2]。
因风热外邪初袭,正邪抗争,故有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咽痛,脉浮数等风热表证[2]。
热邪伤及耳膜,故耳膜微红、内陷[2]。
若兼有湿邪,则耳窍内有积液,表现为耳膜后有一水平暗影,可随头位改变而移动[2]。
8.1.1.3 方药治疗 8.1.1.3.1 治法宜疏风清热,散邪通窍[2]。
8.1.1.3.2 方药可用银翘散[备注]银翘散(《温病条辨》):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淡竹叶、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芦根加减治疗[2]:
主方:银翘散可疏散风热之邪[2]。
加减:
加菊花、夏枯草、青蒿以清疏肝胆,石菖蒲有散邪通窍之功[2]。
窍内有积液者,可加车前子、泽泻、桑白皮等,以清利湿热[2]。
若耳内胀痛而全身证见恶寒重,发热轻,口淡不渴,无汗,脉浮紧者,为风寒邪毒侵袭而致,可用荆防败毒散[备注]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前胡、柴胡、枳壳、桔梗、茯苓、川芎、甘草、人参加减,以疏风散寒通窍[2]。
8.1.2 耳胀·肝胆湿热证耳胀·肝胆湿热证(ear distention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in liver and gallbladder)是指肝胆湿热,以耳内胀闷堵塞感,重听,自听增强,鼓膜充血、内陷,或见液平面,鼓膜穿刺可抽出黄色较黏稠的积液,或伴耳鸣、烦躁易怒、口苦口干、胸胁苦闷,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耳胀证候[4]。
8.1.2.1 症状患者耳内胀闷堵塞感,重听,自听增强,鼓膜充血、内陷,或见液平面,鼓膜穿刺可抽出黄色较黏稠的积液,或伴耳鸣、烦躁易怒、口苦口干、胸胁苦闷,舌红苔黄腻,脉弦数[4][2]。
8.1.2.2 证候分析肝胆经气偏盛,由风邪引动而上结于耳窍,则可致耳内胀闷,并有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症状[2]。
热邪伤及耳膜,故耳膜充血、内陷[2]。
有湿邪,则耳窍内有积液,表现为耳膜后有一水平暗影,可随头位改变而移动[2]。
8.1.2.3 方药治疗 8.1.2.3.1 治法清肝胆实热[1]。
8.1.2.3.2 方药可用龙胆泻肝汤[备注]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黄、甘草加减治疗[2]。
可用龙胆泻肝汤加羚羊角(磨水冲服)治疗[1]。
8.2 外治法
1)宜用清热祛风止痛药物滴耳,如黄连滴耳液,或用新鲜虎耳草、一枝黄花捣汁滴耳;亦可用田螺水加冰片少许滴耳[2]。
2)滴鼻灵或1%麻黄素液滴鼻,有助解除耳内胀闷症状,对于有鼻塞流涕症状的患者更为需要[2]。
《疡医大全》卷十三:“耳内忽作大痛,如有虫在内奔走,殊痛,或出血、或出水、或干痛,不可忍者,蛇退火烧存性,研末,鹅管吹入立止。……耳痛不可忍者,磨刀铁浆滴入耳中即愈。”窦汉卿曰:“耳胀痛用虎耳草汁滴入耳内,痛即止。”
8.3 针灸治疗
8.3.1 体针可取听官、听会、耳门、翳风、合谷、内关等穴,每次选2~3穴,中强度 *** ,留针10~20 min,以达疏通经络止痛目的[2]。
8.3.2 耳针取内耳、神门等穴或耳壳上的压痛点,每次1~2穴,针刺或埋针。埋针期间,每天可按压埋针处3~4次,以加强 *** [2]。
8.4 其他疗法
可行导引法以辅助治疗。即用手指尖按压耳屏,或用手指尖插入耳道口,一按一放,反复多次,以疏通经气,减轻症状[2]。
9 耳胀痛患者日常保健
耳胀痛初起,多有鼻塞流涕等症状,要注意保持鼻腔清洁,适当使用滴鼻药物,擤鼻涕要有正确方法,防止将鼻涕推入耳窍,加重耳胀痛症状,或引起染毒,演变为脓耳[2]。
10 耳胀痛的预防
预防耳胀痛,要注意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积极防治伤风感冒及鼻部疾病[2]。
“鸣天鼓”导引法对本病有保健预防作用[2],操作方法:两手掌 *** 耳郭,再用双手掌心捂紧两耳,两手食、中、无名指、小指对称地横按在枕部,两中指相接触,再将两食指翘起放在中指上,然后将食指从中指上用力滑下,重重地叩击脑后枕部,叩声洪亮清晰,响如击鼓[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