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
不要过多在乎得与失,一切随缘心情自然就不会有大起大落。这和佛经另一个格言“生有何喜,死又何忧”基本是一个道理。
这句话出自菩提达摩的弟子昙林所记诉的菩提达摩的语录《二入四行论》,是佛教的偈语,也是人生之道。生活是一把尖锐的刻刀,我们时时处于被雕琢的尴尬局面,得失随缘,就比不计较得失的境界还要高了许多。
因为得失随缘,所以你根本连想都没想过是“得”还是“失”,自然也就不存在计较一说了。因为得失随缘,所以从来不知道多少深浅,自然心无增减,任凭外界如何变迁,初心依旧。
因为得失随缘,心舒坦,人气爽,生活自然心旷神怡。
扩展资料
《二入四行论》的特点
1、理论和实践并重
从《二入四行论》总体的看来,“理入”和“行入”的关系并不是机械的,而是有着密切关联的。“理入”可以看作是对真解脱道总原则的认识和概括,也就是真解脱道的纲领;
行入是在“理入”的基础上,在实际生活中实践,切实体会解脱道的利益和殊胜。所以,菩提达摩由“理入”和“行入”组成的禅法思想,就是理论与修行实践两者有机的结合。
因此,他的“二入四行”禅法,是他的宗教理论和宗教实践相融合的产物。由此可见,菩提达摩是主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
2、注重般若中观思想
这是达摩《二入四行论》禅法一个明显的特点。在《四行论》中虽也有大乘佛性学说的思想,所使用的“法性”、“真性”、“自性”、“心性”、“心”等具有“佛性”的意思,但达摩却没有直接用过“佛性”这个词。
从所引用的著作来看,主要引用的是般若中观思想的经论,其中明确标明经名有《佛藏经》、《诸法无行经》,虽未标明经名而引用最多的是《维摩诘经》。
此外有《中论》、《金刚经》等般若类经典,还有后秦僧肇的《肇论》。因此可以说,达摩是非常重视般若中观思想的,他的禅法主要理论基础就是般若中观思想。
3、菩提不离自心,世与出世不二
这也是《二入四行论》中一个较为明显的禅法特点。从整体上来看,达摩及其弟子虽受般若中观思想较大的影响,但在关于心性问题上显然是吸收了《楞伽经》和《大涅槃经》的思想。
如《二入四行》中的“理入”,是要深信含生同一真性,这个真性就是《楞伽经》中所称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也就是佛性,佛性即是众生成佛的可能性。
一切众生皆具有佛性,皆可以成佛,只是因为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若能“凝住壁观”,去除无明烦难,就可以使与佛一样的真如佛性显现出来。
所以达摩主张菩提不离自心,所谓修行,不应处处外求,而应直探心源,达到内心的觉悟。同时,菩提达摩与其弟子反对修行完全脱离社会,脱离现实生活。
基于般若空义和不二的中道学说,他们提倡即烦恼是菩提的思想,要人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达到觉悟。《二入四行论》中特别是四行就是让人在日常生活中达到觉悟解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二入四行论》
保持一颗平常心是一项重要的心理健康技能,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帮助你保持平静、冷静和平常心:
冥想和深呼吸: 学习冥想和深呼吸技巧可以帮助你平静情绪,减轻焦虑和压力。每天花一些时间冥想或进行深呼吸练习可以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正念(Mindfulness): 正念是一种专注于当下的技巧,帮助你接受和体验当前的情感和体验,而不是过多担心未来或回顾过去。正念练习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
积极的心态: 培养积极的心态可以帮助你看待事情的积极面,即使面临困难或挫折。尝试将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案上,而不是陷入负面情绪中。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和适量的锻炼对于情绪稳定至关重要。这些因素可以影响你的情感和心理健康。
建立支持系统: 与亲朋好友建立互相支持的关系,可以在困难时获得帮助和情感支持。与人分享感受和问题有助于释放情绪。
时间管理: 有效的时间管理可以帮助你减少焦虑和压力,因为你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制定合理的计划和目标,避免过度承担任务。
自我认知: 了解自己的情感和反应,明白什么会触发你的情绪,有助于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自我认知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和记录情感来实现。
学会放手: 有些事情超出了你的控制范围,学会接受这个事实,不要为不可改变的事情而烦恼。只关注你能够改变的事情。
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你觉得自己很难保持平常心,情感问题影响了生活质量,不要犹豫寻求心理健康专家的帮助。心理治疗可以提供有效的情感管理策略。
以上这些方法可能需要时间和实践,但它们可以帮助你保持平常心,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