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是什么?
1、古体诗(或“古风”):该名称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按照诗句的字数,有四言(如《诗经》)、五言(如“汉乐府”诗)、七言(如曹丕《燕歌行》)、杂言(如李白《蜀道难》)等。 古体诗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或“今体诗”):近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近体诗有两种,一种是“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一种则是“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扩展资料
1、古体诗的特点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
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唐宋时代的杂言诗形式多种多样:有七言中杂五言的,如李白的《行路难》。
有七言中杂三言的,如张耒的《牧牛儿》;有七言中杂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将进酒》;有七言中杂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为主杂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难》。
2、近体诗的特点
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
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
2、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几联必须对仗;
3、一般来说,诗韵必须押同部到底的平声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体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近体诗
结构:古体诗采用古代的诗歌结构,主要包括五言、七言、乐府等形式。这些形式有着固定的音律和韵律规则,如五言诗每句五个字,七言诗每句七个字。近体诗则更加自由,没有严格的字数限制,可以根据需要选取合适的诗行长度。
语言:古体诗使用的是古代的文言文,包含了大量的古词古语和古代典故。这种语言风格庄重、古雅,较为正式。近体诗则采用白话文或现代汉语,更加接近现代口语,语言更为通俗和自由。
风格:古体诗注重形式和格律,追求音韵的和谐和韵律的美感。它们往往带有明显的押韵和平仄的对偶。近体诗则更加注重表达内容和情感,语言更加自由流畅,可以更灵活地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感情。
总的来说,古体诗强调形式和格律,注重音韵和古典的语言风格,而近体诗则更加注重内容和情感的表达,使用现代汉语,语言更为通俗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