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体验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展开全部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并把它列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笔者认为,基础教育中的每门课程都具有审美教育的潜在资源可以挖掘,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好课堂,而语文阅读中的审美体验则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佳方式。本文就语文阅读中的审美体验提出自己的一己之见,以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审美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价值取向活动,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期望与追求;体验则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现代汉语词典》)。笔者认为,语文阅读中的审美体验则是:在语文阅读过程中,阅读者通过对阅读内容中美的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联系、想象,使阅读者身心与阅读内容的世界产生交往,并生成反思的一种审美认识与实践活动。语文阅读中的审美体验具有以下特征。
一、主体性、主动性、形象性。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教师起引导作用,语文阅读中的审美体验则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直接积极主动地进入阅读状态,对阅读内容进行体验、感悟,并激发、唤醒学生从前的认识与经验,与之融会贯通,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审美体验。学生不再是被动地靠教师讲解、分析来接受教师审美体验的“第二文本”,而是直接获取审美体验的“第一文本”。因而,语文阅读中的审美体验具有主体性、主动性特征,体现着新课改的精神,意味着阅读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心灵的唤醒,使阅读内容进行到审美体验者的生命领域。阅读文本的“美”往往是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无论哪一种美,阅读者在进行审美体验时,都是从美的事物的形象起步,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性直接感受,领悟其内在的意蕴,获得审美的体验。如朱自清的《春》展现在阅读者面前的是春天到处生机盎然的画面,木兰代父从军,刘兰芝与焦仲卿生死悲剧,都是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正是通过这一个个伸手可触的形象激活阅读者的已有经验,形成自己新的审美体验与感悟。
二、情感性、价值性、过程性。语文阅读中的审美体验是情感的,同时也是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反映。在语文阅读中,情感活动贯穿于思维的全过程。阅读者随着阅读内容的深入,必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变化,激活从前的感受体验,在脑海中形成一幅有血肉、充满阅读者感情的画面。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阅读内容使阅读者产生美好的情感,形成美好的画面,反映阅读者正确的价值观,反之亦然。例如,我们读朱自清的《背影》,面前就好像看到了朱自清的父亲给他买桔子时的情景,深刻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浓浓的父爱,进而引起自我观照,从内心深处唤醒父母对自己点点滴滴的爱意的体味。这种审美情感就是美好的审美体验,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这个角度讲,语文阅读中的审美体验是一个情感活动的心理流程,反映出阅读者的人生价值观,具有情感性与价值性。语文阅读中的审美体验不可能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是随着情感起伏变化的审美心理流程。这种审美心理流程从阅读者阅读开始即随之发生,直到阅读者将自己的情感从阅读文本中完全抽出,审美体验才结束。过程哲学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矛盾的冲突的过程,没有过程的认识就难有结果的认识。因而语文阅读中的审美体验是在情感的变化、心理流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感悟与认识。
三、反思性、整合性、创造性。“审美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体验是理智的直觉。审美体验则是通过理智的直觉、审美的眼光,将阅读文本中提供的美的形象经过自己的体验,进行反思,形成新的认识与感悟,并将其整合为自己知识结构中的一部分,是阅读者将公共知识化为自己知识、走向智慧的过程。审美体验生成反思,反思与自己的原有经验整合产生问题,有问题就会有探究、创造。因而审美体验的反思性、整合性也是创造的源泉。例如,《项链》中的结尾之处,每个阅读者都会有不同的续写结局,这不同的续写结局就是一种经过反思、整合之后的新创造。
针对审美体验的上述特征,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采取以下措施,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
首先,给学生充分的体验空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就其本质而言,是隐喻性的,它不直接描述事物,而是求助于间接的描述方式,求助于含混而多义的语词”。因而,作品往往是作者借助隐喻性的语言来表达其复杂情感的产物。另外,汉语言文字是表意性文字,作家有时表情达意时故意追求“言外之意”,因而赋于阅读文本极大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在语文阅读中,学生要透过单一的语言把握其复杂丰富的含义,不得不靠仔细的揣摩和体验。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充分体验的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让学生沉浸于作家所创造的情景中去进行情感与情感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碰撞,而不能武断地以自己阅读审美体验的“第一文本”去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去想象、去思考、去评价、去体验阅读文本中的“美”,进而形成独具个性的审美体验。每个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总会留下些空白让读者去完成,而这些空白的填补就要靠读者的审美想象了。
其次,要尊重个人审美体验。语文阅读带有较强的个体性色彩,因而审美体验完全具有个性化。美国著名学者维纳・艾莉指出,“我个人的知识体系中包含着大量的对自己来说独一无二的体验和回忆”。著名认知心理学家雷斯尼克说:“阅读是一种构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推断能力与他原来的知识起关键作用”。因而每个人基于自己的“前经验”,对同一阅读文本会有不同的审美体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具个性的审美体验。语文阅读中的审美体验单单停留在“个体体验”的独特性上是不够的,还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进而使不同的“第一文本”的审美体验相互碰撞,激发学生进行反思与整合,对自己的审美体验进行补充,增强对阅读文本的再认识,体验文本中蕴含的深层的美。只有大家畅所欲言,言其所思,才会有思维的碰撞,触发他们新的审美体验的产生。
最后,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教师可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一)创设情景,让学生进入到阅读文本中去体验文本中的美。例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教师可以直接让学生想象每个词所组成的单个画面,每个画面都呈现出一种苍凉美,总共有11个画面,组成一个大的完整画卷,表现一种人生的凄凉、漂泊之感。学生在想象画面过程中,就已经不自觉地走进了教师所创设的情景之中,再触活自己的“前经验”,便形成自己的审美体验。(二)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借助新的教育技术去进行审美体验。现代教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要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审美体验同样如此。例如我们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在学生阅读文本中,审美体验只会凭审美想象构建一个有限的审美空间,并在这个有限的空间中进行审美体验。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观看电视剧《水浒传》中的这一精彩场面,使声音、画面、具体可感的色彩、人物形象有机统一。多层次、多角度逼真地展现阅读文本的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审美体验中去。(三)指导学生吟诵朗读,体验文本之中的美。吟诵朗诵是进行审美体验的传统方法。古代文人善于吟诵。清代学者姚鼐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无论是疾读,还是缓读,都强调了吟诵朗诵的重要性。而叶圣陶提出“美读”之法,就是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强调通过声音节奏之美,深入体验作者深层意蕴情感,达到与作者产生神相通、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审美体验。教师指导学生“美读”时可采用多种形式,如范读、领读、齐读、分角色读、轮读等,均要求朗读时感情充沛,声音响亮,声情并茂,在声音富有节奏美的起伏变化之中,让感情也随之起伏变化,去体验文本中的深层之美。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阅读中的审美体验,就是要以学生为阅读的主体、为审美体验的主体,教师要由讲解、分析自己“第一文本”审美体验的角色转换为引导的角色。正确、适宜的引导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这就需要教师适应新课改要求,不断地充实自己,与学生共同学习,以积极的姿态响应新课改的呼唤。
陈富志,河南平顶山学院文学院教师。
审美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价值取向活动,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期望与追求;体验则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现代汉语词典》)。笔者认为,语文阅读中的审美体验则是:在语文阅读过程中,阅读者通过对阅读内容中美的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联系、想象,使阅读者身心与阅读内容的世界产生交往,并生成反思的一种审美认识与实践活动。语文阅读中的审美体验具有以下特征。
一、主体性、主动性、形象性。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教师起引导作用,语文阅读中的审美体验则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直接积极主动地进入阅读状态,对阅读内容进行体验、感悟,并激发、唤醒学生从前的认识与经验,与之融会贯通,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审美体验。学生不再是被动地靠教师讲解、分析来接受教师审美体验的“第二文本”,而是直接获取审美体验的“第一文本”。因而,语文阅读中的审美体验具有主体性、主动性特征,体现着新课改的精神,意味着阅读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心灵的唤醒,使阅读内容进行到审美体验者的生命领域。阅读文本的“美”往往是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无论哪一种美,阅读者在进行审美体验时,都是从美的事物的形象起步,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性直接感受,领悟其内在的意蕴,获得审美的体验。如朱自清的《春》展现在阅读者面前的是春天到处生机盎然的画面,木兰代父从军,刘兰芝与焦仲卿生死悲剧,都是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正是通过这一个个伸手可触的形象激活阅读者的已有经验,形成自己新的审美体验与感悟。
二、情感性、价值性、过程性。语文阅读中的审美体验是情感的,同时也是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反映。在语文阅读中,情感活动贯穿于思维的全过程。阅读者随着阅读内容的深入,必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变化,激活从前的感受体验,在脑海中形成一幅有血肉、充满阅读者感情的画面。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阅读内容使阅读者产生美好的情感,形成美好的画面,反映阅读者正确的价值观,反之亦然。例如,我们读朱自清的《背影》,面前就好像看到了朱自清的父亲给他买桔子时的情景,深刻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浓浓的父爱,进而引起自我观照,从内心深处唤醒父母对自己点点滴滴的爱意的体味。这种审美情感就是美好的审美体验,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这个角度讲,语文阅读中的审美体验是一个情感活动的心理流程,反映出阅读者的人生价值观,具有情感性与价值性。语文阅读中的审美体验不可能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是随着情感起伏变化的审美心理流程。这种审美心理流程从阅读者阅读开始即随之发生,直到阅读者将自己的情感从阅读文本中完全抽出,审美体验才结束。过程哲学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矛盾的冲突的过程,没有过程的认识就难有结果的认识。因而语文阅读中的审美体验是在情感的变化、心理流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感悟与认识。
三、反思性、整合性、创造性。“审美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体验是理智的直觉。审美体验则是通过理智的直觉、审美的眼光,将阅读文本中提供的美的形象经过自己的体验,进行反思,形成新的认识与感悟,并将其整合为自己知识结构中的一部分,是阅读者将公共知识化为自己知识、走向智慧的过程。审美体验生成反思,反思与自己的原有经验整合产生问题,有问题就会有探究、创造。因而审美体验的反思性、整合性也是创造的源泉。例如,《项链》中的结尾之处,每个阅读者都会有不同的续写结局,这不同的续写结局就是一种经过反思、整合之后的新创造。
针对审美体验的上述特征,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采取以下措施,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
首先,给学生充分的体验空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就其本质而言,是隐喻性的,它不直接描述事物,而是求助于间接的描述方式,求助于含混而多义的语词”。因而,作品往往是作者借助隐喻性的语言来表达其复杂情感的产物。另外,汉语言文字是表意性文字,作家有时表情达意时故意追求“言外之意”,因而赋于阅读文本极大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在语文阅读中,学生要透过单一的语言把握其复杂丰富的含义,不得不靠仔细的揣摩和体验。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充分体验的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让学生沉浸于作家所创造的情景中去进行情感与情感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碰撞,而不能武断地以自己阅读审美体验的“第一文本”去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去想象、去思考、去评价、去体验阅读文本中的“美”,进而形成独具个性的审美体验。每个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总会留下些空白让读者去完成,而这些空白的填补就要靠读者的审美想象了。
其次,要尊重个人审美体验。语文阅读带有较强的个体性色彩,因而审美体验完全具有个性化。美国著名学者维纳・艾莉指出,“我个人的知识体系中包含着大量的对自己来说独一无二的体验和回忆”。著名认知心理学家雷斯尼克说:“阅读是一种构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推断能力与他原来的知识起关键作用”。因而每个人基于自己的“前经验”,对同一阅读文本会有不同的审美体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具个性的审美体验。语文阅读中的审美体验单单停留在“个体体验”的独特性上是不够的,还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进而使不同的“第一文本”的审美体验相互碰撞,激发学生进行反思与整合,对自己的审美体验进行补充,增强对阅读文本的再认识,体验文本中蕴含的深层的美。只有大家畅所欲言,言其所思,才会有思维的碰撞,触发他们新的审美体验的产生。
最后,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教师可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一)创设情景,让学生进入到阅读文本中去体验文本中的美。例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教师可以直接让学生想象每个词所组成的单个画面,每个画面都呈现出一种苍凉美,总共有11个画面,组成一个大的完整画卷,表现一种人生的凄凉、漂泊之感。学生在想象画面过程中,就已经不自觉地走进了教师所创设的情景之中,再触活自己的“前经验”,便形成自己的审美体验。(二)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借助新的教育技术去进行审美体验。现代教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要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审美体验同样如此。例如我们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在学生阅读文本中,审美体验只会凭审美想象构建一个有限的审美空间,并在这个有限的空间中进行审美体验。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观看电视剧《水浒传》中的这一精彩场面,使声音、画面、具体可感的色彩、人物形象有机统一。多层次、多角度逼真地展现阅读文本的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审美体验中去。(三)指导学生吟诵朗读,体验文本之中的美。吟诵朗诵是进行审美体验的传统方法。古代文人善于吟诵。清代学者姚鼐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无论是疾读,还是缓读,都强调了吟诵朗诵的重要性。而叶圣陶提出“美读”之法,就是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强调通过声音节奏之美,深入体验作者深层意蕴情感,达到与作者产生神相通、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审美体验。教师指导学生“美读”时可采用多种形式,如范读、领读、齐读、分角色读、轮读等,均要求朗读时感情充沛,声音响亮,声情并茂,在声音富有节奏美的起伏变化之中,让感情也随之起伏变化,去体验文本中的深层之美。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阅读中的审美体验,就是要以学生为阅读的主体、为审美体验的主体,教师要由讲解、分析自己“第一文本”审美体验的角色转换为引导的角色。正确、适宜的引导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这就需要教师适应新课改要求,不断地充实自己,与学生共同学习,以积极的姿态响应新课改的呼唤。
陈富志,河南平顶山学院文学院教师。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汉开
2024-12-11 广告
2024-12-11 广告
艺体生在复习文化课时,应注重时间管理,平衡艺术训练与文化学习。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分阶段、有重点地复习各科知识。利用碎片时间巩固基础知识点,多做真题以熟悉考试题型。同时,要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课堂上紧跟老师节奏,积极参...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汉开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