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意思是什么?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意思是: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1、出处:出自宋末词人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
2、原文为: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译文: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南宋消亡之初,词人在元十三年(1276年)春元军破临安之后开始流浪,在流浪途中乘船经过吴江县的吴淞江时写下的。
二、赏析
词的上片起句既交代了时序,又点出“春愁”的主旨,表现出词人连绵不断的愁思。下片将自己羁旅在外的思归之情上升为对年华易逝的感叹,表达了词人对家乡的无尽思念之情。全词选取典型景物和情景层层渲染,写出了词人伤春的情绪及久客异乡思归的情绪。
三、作者简介
蒋捷(约1245~1305后),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在南宋覆灭后深怀亡国之痛,一直隐居,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剪梅·舟过吴江
这句话的意思是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这首词写春愁,更写乡愁,是很扎心的一首词。
这句话的意思是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具体来说,"红了樱桃"表示樱桃由未成熟状态变成了成熟状态,象征着事物或情况发展到了高潮或顶点。而"绿了芭蕉"则表示芭蕉由成熟状态变成了未成熟状态,象征着事物或情况发展出现了逆转或下滑。
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人生、事业、爱情等方面的变化。它提醒人们,事物的发展往往是不可预测和多变的,有时候在最顺利的时候可能会出现逆转,而在最困难的时候也可能会迎来转机。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谦虚和警觉,随时准备应对变化,并在逆境中寻找机会和希望。
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说: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
我把原文也找到了,放在这里方便大家查阅:
行香子·舟宿兰湾
蒋捷〔宋代〕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送春归、客尚蓬飘。昨宵谷水,今夜兰皋。奈云溶溶,风淡淡,雨潇潇。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料芳悰、乍整还凋。待将春恨,都付春潮。过窈娘堤,秋娘渡,泰娘桥。
看完了原文,一起来看看白话文翻译:
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天已去,人还未归。昨晚还在生长谷物的水边,今晚已到生长兰草的涯岸。只是天气阴晴不定,风雨萧瑟,让人惆怅顿生。
归家后定要时时焚香弹笙,家中亲人是否在急急盼我归去呢?这样翻来覆去的想着,心中的离愁别恨越酿越浓,只想借一江春水把这满腔愁绪冲淡、流走。渡过那窈娘堤、秋娘渡、泰娘桥就归家。
原文当中的个别字句可能不太好理解,这里单独注释:
兰湾:或谓兰溪之湾。兰溪:水名,即今浙江之兰江,江岸多生兰芝,故名。但从结句“秋娘渡、泰娘桥”等地名看,似是吴江上泊舟处。
蓬飘:即飘蓬,谓客子行踪如蓬草之漂泊无定。
谷水:非指河南洛阳或安徽砀山之谷水,与下句兰皋对用,似当解作生长谷物之水边近是。
兰皋:生长兰草的涯岸。
溶溶:云盛貌。
银字笙:乐器名。调:调弄乐器。
心字香:亦为当时名品。其制作过程就是在一个干净密闭的容器中,用白茉莉的花骨朵与沉香木薄片层叠摆放,相互熏染,花骨朵每日一换,直到茉莉花期结束。如此熏制出来的沉香木薄片,就是所谓的“心字香”了。
流光:时光如水流逝。
悰(cóng):心情、情绪。
堤:同堤。
接下来一起看看详细的赏析:
此词作于漂泊旅途,抒思乡思亲之情。
上片写旅途艰辛。起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描写春末夏初的特色鲜明的景物,暗示季节变化,流光抛人。“送春归,客尚蓬飘”两句承上转折,感慨春归人未归。“昨宵谷水,今夜兰皋”具体落实“蓬飘”二字,“昨宵”、“今夜”在时间上连续,“谷水”、“兰皋”在地点上变换,时间的连续与地点上的变换,正见出词人漂泊旅途的辗转流离,居无定所。“奈”字领起,“云溶溶、风淡淡、雨潇潇”三组叠字排句,蝉联而下,慨叹阴晴不定,风雨萧瑟的天气,更增添旅途漂泊的困顿艰辛。
下片抒旅途乡思。“银字”二句,是关于往昔的回忆也是关于未来的想像,风中飘蓬般流徙的词人,对焚香调笙的恬适家居生活,有着起乎寻常的强烈心理期待。他知道,这种期待也是家人共有的。“料芳悰,乍整还调。”即以客代主,透过一层,想像家人盼归乍喜的复杂心情。这样翻来覆去的想着,心中的离愁别恨越酿越浓,越来越多了,水上漂泊的词人,准备把这满腹的“春恨”、一股脑儿“都付春潮”,借一江春水把“春恨”冲淡、流走,这是无奈之际触景生情的消解办法。结句连用三个水上地名,回应上片的“客尚蓬飘”,形象地展示词人的不停漂泊和归心似箭。女性化的地名,也透漏了思乡的词人某种特定的心理诉求。
这首词和《一剪梅·舟过吴江》中所写的内容基本相同,“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银字笙调、心字香烧”、“秋娘渡、泰娘桥”等,都是《一剪梅·舟过吴江》中的句子意象,拿到这里再次使用,但表现效果似有不同,尤其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两句,用为《一剪梅·舟过吴江》的结句,是整首词情的凝聚,给人的印象饱满而鲜明;放在这首《行香子》起句的位置上,感觉并不特别醒目。可见名句一旦和原作的剥离,艺术魅力也会稍打折扣。这就像北宋晏殊《浣溪沙》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情况一样,“无可奈何”两句,也曾初晏殊再次用为七律《示张寺丞王校勘》的腹联,在原作本中是“音调谐婉,情致缠绵”的千古名句,写入七律初认为“气格纤弱”,并不见佳(张宗橚《词林纪事》)
关于作者,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这里就写一下作者简介:
蒋捷(约1245~1305后),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 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大族,南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覆灭,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彊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