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课怎样教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阅读课怎样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小学语文阅读课怎样教
一、强化朗读,体味阅读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最基本手段,特别对于一些情感性很强的文章来说,阅读显得更加重要。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进行朗读,通过朗读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促进朗读水平的完善。教师要把朗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地信任学生,引导学生明确朗读的思路,帮助学生读好课文、读懂课文,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教学的效率。
二、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深入了解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讲解《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的时候,其教学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父子二人的精神力量,了解他们了不起的原因。如果从成人的角度看,一般都会突出父亲的了不起,但是如果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他们多数很敬佩儿子的勇敢。因此,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从学生思考的内容出发,这样不但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的质量得以提高。
三、紧扣课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由于新课标强调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做好阅读课教学的设计,紧扣课文,把文章分成几个重要的段落,让学生分段阅读,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段意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不断地阅读中具备分析课文的能力,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环境
教师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环境,充分利用课外的学习资源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使学生的心境开阔,乐于参与到教学当中。例如,在口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班级里的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轮流练习当小记者,对别的学生进行采访,引导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通过让学生练习当小记者,可以使学生了解课本中没有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得到有效的拓展,从而为学生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教学策略
1、阅读前要巧妙设置问题
学生们在初读一篇课文的时候,往往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这样,如果一节新的阅读课,老师一上来就领着学生读课文,就象教幼儿背唐诗一样,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大大降低语文教学的功效。反之,如果能够在阅读前围绕课文的题目,巧妙设问,启发学生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去构思这篇文章,来设想这篇课文的内容,尽管同学们设想的内容可能距离课文内容相差很远,但只要是有益的,就应当把它作为课文内容的拓展和补充予以充分肯定。
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的热情,而且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的兴趣。例如,在讲《送奶的师傅》一课时,我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我首先要求学生不要看课文,而是在把课文题目写在黑板上后,一连串写下了这样五个设问:①课文写的是什么人,是男的还是女的?②课文写的是什么事儿?③师傅将把奶送给哪些人?
④如果送给你想象的人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⑤发生了你所想象的事情,师傅该如何正确处理?同学们纷纷举手,踊跃发言。有的说是个男师傅,有的说是女的;有的说送给老人和小孩,有的说送给病人,还有的说送给有钱人家;有的说师傅可能生病了仍坚持送奶,有的说师傅可能摔伤了还忍痛给客户送奶,有的说天下雨了师傅冒雨送奶,有的说家里没人师傅一直在等,直到把奶送交客户手里等等。这样,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在充分肯定大家的想法后,我因势利导,让学生们带着兴奋和各种设想打开课本,进行阅读,起到了较好效果。
2、阅读中要求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在我们纠正“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们的一些老师,把语文课堂变成了老师满堂提问、学生竞相抢答的智力竞赛,这是对教学互动的曲解。真正的互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之上。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能否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深刻,是考察一个学生的用心程度、深入程度的关键所在,也是阅读课能否讲“活”的关健所在。因此,我们不要小看学生,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从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们没有发现的问题,老师应充分发挥“导”的作用,及时启发和诱导学生去认识和发现。
只要师生互动的氛围已经形成,学生发现和提出的问题会令你满意的,有时甚至会使你意想不到的。在讲《丰碑》一文时,同学们读完课文后,有的问“红军为啥不坐汽车走大路,非要走那冰天雪地的云中山干啥?红军战士为啥不多穿些衣服呢?”有的问“军需处长是干啥的?”还有的问“为啥说被大雪覆盖了的军需处长变成了一座晶莹的碑?”
“将军咋能听到脚步声说话呢?脚步声咋会说话呢?”这些问题反映出,生长在当今时代的孩子,由于对革命前辈们艰苦奋斗的创业史知之不多,使得他们对红军战士的行为很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正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因此,针对上述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对革命前辈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有一个全面和正确的理解,也就自然地回答了课文最后“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的反问,从而帮助同学们真正弄懂“丰碑”的含义。
3、阅读后要组织好学生间的互问互答
提出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组织好学生之间的问题解答,既是师生互动的重点,又是讲“活”阅读课的难点。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课,老师“千呼万唤”,学生就是不“动”;老师又哄又奖,只有几个学生“动”;要不就是说“动”一起“动”,满堂闹哄哄,都在说,没人听。因此,课堂上要避免“动”不起来,使“动”而不僵;又避免“动”极失控,使课堂“动”中有节,对老师的课堂调控能力都是一种考验。
因此,作为老师,要善“导”,必须首先对全班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认知水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对同学间提出的问题,相对简单的尽量让性格内向或反应较慢的同学回答,增强他们参与互动的勇气和自信心;对一些较难理解的问题,要让那些性格外向反应敏捷的同学来回答,即使他们答不出来,大多不会放在心上,反而能激发他们深入探索的热情。总之,必须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在互动中得到锻练和提高,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几名“活跃分子”之间,如果那样,阅读课即使讲“活”了,也是失败的。
4、最后引导学生的思想的在阅读中升华
评读作为一节课的归纳和小结,在阅读课教学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和内在思想的表达。只有把这种思想感情传达给了学生,使学生把文章巧妙的表达方式与健康的思想内涵结合起来去进行阅读,这样的阅读课才是成功的。因此,老师在评读中必须体现学生这一主体,善于从学生们的问答中去发现和归纳正确的观点和健康向上的思想内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的思想向更高的层次升华,最终把学生的认识统一到课文的主题思想上来,实现了课堂上“活”的气氛与学生们“动”的思想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培养兴趣、提高能力之目的。
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模式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如我在教学《周总理借书》一课前,翻阅了大量资料,写了一篇充分体现总理一生鞠躬尽瘁、大公无私精神的短文。当我声情并茂地读完时,自己都感动得流泪了。学生也受到了老师的感染,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刻地体会总理精神的伟大,他们体会词句的那种精细程度是以前没有过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
小学语文教材里,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炼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时,他们就会被形象的画面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阅读当中得到乐趣。
二、创设阅读情境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问答、互相讨论的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三、总结阅读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源于成功的学习实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帮助他们从成功的学习中总结出阅读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学法指导也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得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
四、序列阅读训练
学生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不等于学会了阅读。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因此我们注意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要求,通过调查了解和认真研究各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总结出学生以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己跳起来”够一够,在教师的点拨下迈出新步;在教师的序列指导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阅读方法。
五、创造性阅读
如果说,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那么,创造性的阅读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要求教师应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并加以恰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散发,在阅读中实行再“创造”。这种既能培养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习惯,又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古人读书贵在“自得”,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对一篇文章只要多读,熟读就能大有益处,不用解说,自晓其义。有口无心的读不同于专心致志的读;盲目的读有别于自觉的读;应付式的读“食不知味”,有目的读“津津有味”。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求取最佳的读法,专心致志地、自学地去读,边读边议,比较异同,释疑解难,力求创新,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以适应未来的需要。
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
(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喜欢喋喋不休地讲述课文作者和背景或不厌其烦地分析课文,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或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所谓“带着问题去阅读”。让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一节课学生没多少时间真正阅读。其实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用心读课文,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地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二)提倡“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联系阅读教学,就是要提倡自主性阅读、交流性阅读、创造性阅读。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提供给学生主动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相信学生在学习性阅读中应该而且也可能进行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阅读创造,就其结构,包括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就其过程,包括理解中的创造和运用中的创造;就其层次,包括原创和仿造;就其核心,包括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在形成良好阅读习惯上,要让学生养成阅读行为定势;但在训练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时,却要突破阅读思维定势,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探究。在阅读探究中如果小学生能有一点独特体验,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自己在读中悟到的见解,都应热情鼓励。
(三)培养学生熟练掌握阅读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要求学生“学会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体包括“精读(含朗读)、略读(含默读)、浏览”三类。我以为“浏览”是快读的一种常用方法,其含义狭窄,没有“快读”的内涵丰富,且为“略读”所采用,它与精读、略读不相称,还是换成覆盖面更大的“快读”概念更好。“新概念阅读”包括阅读原理和阅读技法两个层次。从古今中外阅读技法看,完整的阅读技法系统就是精读、略读、快读三大法:精读法,用朗读方式,要求每分钟读250字以下,理解和记忆率达80%以上;略读法,用默读方式,要求每分钟读250~500字,理解和记忆率在80%左右;快读法,用视读方式,要求每分钟读500字以上,理解率和记忆率分别是70%、60%。这是着眼阅读的时间和效率来区分的,是依据阅读能力的发展程序来排位的。
精读是略读、快读的基础。小学阅读教学应以精读训练为主,但应降低要求,降低难度。追求理解深度是没有限度的,弹性很大,教师须适应小学生年龄特征有所控制。略读、快读是精读的重要补充,是阅读广度和速度上的发展。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精读、略读、快读是综合运用的。在阅读一篇课文的过程中,三者还常常遵循“快读→略读→精读”的次序:先用快读法,迅速选择阅读材料;再用略读法,迅速抓住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内容,确定阅读重点;后用精读法,正确而有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从而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
(四)鼓励课外阅读
在抓好课内阅读的同时,也要大力开展课外阅读,使“小阅读教育”向“大阅读教育”方向发展。当然搞好课堂阅读教学,“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是对的。然而过分地依赖课内阅读,把培养阅读能力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课本阅读上,那是阅读教学的一个误区。阅读资源和阅读实践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必须在搞好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加强和加快阅读活动课程和阅读环境课程的开发。
所谓“大阅读教育”,从阅读对象来说,提倡读纸本书(包括纸介质的书报杂志)、电子书(电脑、网络、影视、音像)、无字书(自然万物和社会人情之事理)三大类;从阅读内容来说,不但要选择真、善、美的读物,而且要博览新、活、宽的读物;从阅读课堂来说,要开发课外和校外的阅读第二、第三课堂,自读课应超过教读课的四五倍。阅读的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必得靠课外阅读活动才能实现;阅读的校内外沟通必须靠家庭阅读教育、社区(社会)阅读教育才能实现。最重要的是课外和校外阅读永远是小学生课外生活的快乐选择。
(五)教师做好引路人
对于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我们倡导多读少讲,但并不是提倡一点不讲,只是让学生机械地、重复去读,不关注读的层次和深度,不关注读的意义和进步,这样的阅读教学是徒劳无益的。引导和指导学生阅读,是教师必须做的事情,而且是必做的事情,因为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而且是“首席提琴师”,应当带领学生走向文本,让学生能有层次地去读,循序渐进地去读从读通到读懂,从读懂到生情,把每一次阅读的尝试都当做一次阅读能力提升的契机,语言语感发展的经历。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怎样做好引导和指导,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明确课文的哪些词语、句子、段落是课文的重点。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发挥引导作用。同时要根据学情而教,及时根据课堂上的情况来调整自己的思路,使学生读有所感,思有所启,练有所得,学有所获。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生命对话的场所。
小学语文阅读课怎样教
一、强化朗读,体味阅读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最基本手段,特别对于一些情感性很强的文章来说,阅读显得更加重要。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进行朗读,通过朗读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促进朗读水平的完善。教师要把朗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地信任学生,引导学生明确朗读的思路,帮助学生读好课文、读懂课文,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教学的效率。
二、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深入了解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讲解《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的时候,其教学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父子二人的精神力量,了解他们了不起的原因。如果从成人的角度看,一般都会突出父亲的了不起,但是如果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他们多数很敬佩儿子的勇敢。因此,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从学生思考的内容出发,这样不但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的质量得以提高。
三、紧扣课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由于新课标强调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做好阅读课教学的设计,紧扣课文,把文章分成几个重要的段落,让学生分段阅读,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段意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不断地阅读中具备分析课文的能力,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环境
教师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环境,充分利用课外的学习资源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使学生的心境开阔,乐于参与到教学当中。例如,在口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班级里的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轮流练习当小记者,对别的学生进行采访,引导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通过让学生练习当小记者,可以使学生了解课本中没有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得到有效的拓展,从而为学生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教学策略
1、阅读前要巧妙设置问题
学生们在初读一篇课文的时候,往往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这样,如果一节新的阅读课,老师一上来就领着学生读课文,就象教幼儿背唐诗一样,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大大降低语文教学的功效。反之,如果能够在阅读前围绕课文的题目,巧妙设问,启发学生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去构思这篇文章,来设想这篇课文的内容,尽管同学们设想的内容可能距离课文内容相差很远,但只要是有益的,就应当把它作为课文内容的拓展和补充予以充分肯定。
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的热情,而且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的兴趣。例如,在讲《送奶的师傅》一课时,我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我首先要求学生不要看课文,而是在把课文题目写在黑板上后,一连串写下了这样五个设问:①课文写的是什么人,是男的还是女的?②课文写的是什么事儿?③师傅将把奶送给哪些人?
④如果送给你想象的人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⑤发生了你所想象的事情,师傅该如何正确处理?同学们纷纷举手,踊跃发言。有的说是个男师傅,有的说是女的;有的说送给老人和小孩,有的说送给病人,还有的说送给有钱人家;有的说师傅可能生病了仍坚持送奶,有的说师傅可能摔伤了还忍痛给客户送奶,有的说天下雨了师傅冒雨送奶,有的说家里没人师傅一直在等,直到把奶送交客户手里等等。这样,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在充分肯定大家的想法后,我因势利导,让学生们带着兴奋和各种设想打开课本,进行阅读,起到了较好效果。
2、阅读中要求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在我们纠正“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们的一些老师,把语文课堂变成了老师满堂提问、学生竞相抢答的智力竞赛,这是对教学互动的曲解。真正的互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之上。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能否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深刻,是考察一个学生的用心程度、深入程度的关键所在,也是阅读课能否讲“活”的关健所在。因此,我们不要小看学生,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从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们没有发现的问题,老师应充分发挥“导”的作用,及时启发和诱导学生去认识和发现。
只要师生互动的氛围已经形成,学生发现和提出的问题会令你满意的,有时甚至会使你意想不到的。在讲《丰碑》一文时,同学们读完课文后,有的问“红军为啥不坐汽车走大路,非要走那冰天雪地的云中山干啥?红军战士为啥不多穿些衣服呢?”有的问“军需处长是干啥的?”还有的问“为啥说被大雪覆盖了的军需处长变成了一座晶莹的碑?”
“将军咋能听到脚步声说话呢?脚步声咋会说话呢?”这些问题反映出,生长在当今时代的孩子,由于对革命前辈们艰苦奋斗的创业史知之不多,使得他们对红军战士的行为很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正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因此,针对上述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对革命前辈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有一个全面和正确的理解,也就自然地回答了课文最后“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的反问,从而帮助同学们真正弄懂“丰碑”的含义。
3、阅读后要组织好学生间的互问互答
提出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组织好学生之间的问题解答,既是师生互动的重点,又是讲“活”阅读课的难点。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课,老师“千呼万唤”,学生就是不“动”;老师又哄又奖,只有几个学生“动”;要不就是说“动”一起“动”,满堂闹哄哄,都在说,没人听。因此,课堂上要避免“动”不起来,使“动”而不僵;又避免“动”极失控,使课堂“动”中有节,对老师的课堂调控能力都是一种考验。
因此,作为老师,要善“导”,必须首先对全班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认知水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对同学间提出的问题,相对简单的尽量让性格内向或反应较慢的同学回答,增强他们参与互动的勇气和自信心;对一些较难理解的问题,要让那些性格外向反应敏捷的同学来回答,即使他们答不出来,大多不会放在心上,反而能激发他们深入探索的热情。总之,必须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在互动中得到锻练和提高,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几名“活跃分子”之间,如果那样,阅读课即使讲“活”了,也是失败的。
4、最后引导学生的思想的在阅读中升华
评读作为一节课的归纳和小结,在阅读课教学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和内在思想的表达。只有把这种思想感情传达给了学生,使学生把文章巧妙的表达方式与健康的思想内涵结合起来去进行阅读,这样的阅读课才是成功的。因此,老师在评读中必须体现学生这一主体,善于从学生们的问答中去发现和归纳正确的观点和健康向上的思想内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的思想向更高的层次升华,最终把学生的认识统一到课文的主题思想上来,实现了课堂上“活”的气氛与学生们“动”的思想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培养兴趣、提高能力之目的。
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模式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如我在教学《周总理借书》一课前,翻阅了大量资料,写了一篇充分体现总理一生鞠躬尽瘁、大公无私精神的短文。当我声情并茂地读完时,自己都感动得流泪了。学生也受到了老师的感染,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刻地体会总理精神的伟大,他们体会词句的那种精细程度是以前没有过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
小学语文教材里,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炼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时,他们就会被形象的画面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阅读当中得到乐趣。
二、创设阅读情境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问答、互相讨论的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三、总结阅读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源于成功的学习实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帮助他们从成功的学习中总结出阅读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学法指导也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得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
四、序列阅读训练
学生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不等于学会了阅读。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因此我们注意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要求,通过调查了解和认真研究各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总结出学生以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己跳起来”够一够,在教师的点拨下迈出新步;在教师的序列指导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阅读方法。
五、创造性阅读
如果说,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那么,创造性的阅读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要求教师应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并加以恰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散发,在阅读中实行再“创造”。这种既能培养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习惯,又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古人读书贵在“自得”,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对一篇文章只要多读,熟读就能大有益处,不用解说,自晓其义。有口无心的读不同于专心致志的读;盲目的读有别于自觉的读;应付式的读“食不知味”,有目的读“津津有味”。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求取最佳的读法,专心致志地、自学地去读,边读边议,比较异同,释疑解难,力求创新,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以适应未来的需要。
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
(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喜欢喋喋不休地讲述课文作者和背景或不厌其烦地分析课文,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或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所谓“带着问题去阅读”。让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一节课学生没多少时间真正阅读。其实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用心读课文,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地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二)提倡“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联系阅读教学,就是要提倡自主性阅读、交流性阅读、创造性阅读。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提供给学生主动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相信学生在学习性阅读中应该而且也可能进行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阅读创造,就其结构,包括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就其过程,包括理解中的创造和运用中的创造;就其层次,包括原创和仿造;就其核心,包括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在形成良好阅读习惯上,要让学生养成阅读行为定势;但在训练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时,却要突破阅读思维定势,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探究。在阅读探究中如果小学生能有一点独特体验,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自己在读中悟到的见解,都应热情鼓励。
(三)培养学生熟练掌握阅读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要求学生“学会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体包括“精读(含朗读)、略读(含默读)、浏览”三类。我以为“浏览”是快读的一种常用方法,其含义狭窄,没有“快读”的内涵丰富,且为“略读”所采用,它与精读、略读不相称,还是换成覆盖面更大的“快读”概念更好。“新概念阅读”包括阅读原理和阅读技法两个层次。从古今中外阅读技法看,完整的阅读技法系统就是精读、略读、快读三大法:精读法,用朗读方式,要求每分钟读250字以下,理解和记忆率达80%以上;略读法,用默读方式,要求每分钟读250~500字,理解和记忆率在80%左右;快读法,用视读方式,要求每分钟读500字以上,理解率和记忆率分别是70%、60%。这是着眼阅读的时间和效率来区分的,是依据阅读能力的发展程序来排位的。
精读是略读、快读的基础。小学阅读教学应以精读训练为主,但应降低要求,降低难度。追求理解深度是没有限度的,弹性很大,教师须适应小学生年龄特征有所控制。略读、快读是精读的重要补充,是阅读广度和速度上的发展。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精读、略读、快读是综合运用的。在阅读一篇课文的过程中,三者还常常遵循“快读→略读→精读”的次序:先用快读法,迅速选择阅读材料;再用略读法,迅速抓住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内容,确定阅读重点;后用精读法,正确而有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从而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
(四)鼓励课外阅读
在抓好课内阅读的同时,也要大力开展课外阅读,使“小阅读教育”向“大阅读教育”方向发展。当然搞好课堂阅读教学,“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是对的。然而过分地依赖课内阅读,把培养阅读能力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课本阅读上,那是阅读教学的一个误区。阅读资源和阅读实践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必须在搞好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加强和加快阅读活动课程和阅读环境课程的开发。
所谓“大阅读教育”,从阅读对象来说,提倡读纸本书(包括纸介质的书报杂志)、电子书(电脑、网络、影视、音像)、无字书(自然万物和社会人情之事理)三大类;从阅读内容来说,不但要选择真、善、美的读物,而且要博览新、活、宽的读物;从阅读课堂来说,要开发课外和校外的阅读第二、第三课堂,自读课应超过教读课的四五倍。阅读的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必得靠课外阅读活动才能实现;阅读的校内外沟通必须靠家庭阅读教育、社区(社会)阅读教育才能实现。最重要的是课外和校外阅读永远是小学生课外生活的快乐选择。
(五)教师做好引路人
对于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我们倡导多读少讲,但并不是提倡一点不讲,只是让学生机械地、重复去读,不关注读的层次和深度,不关注读的意义和进步,这样的阅读教学是徒劳无益的。引导和指导学生阅读,是教师必须做的事情,而且是必做的事情,因为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而且是“首席提琴师”,应当带领学生走向文本,让学生能有层次地去读,循序渐进地去读从读通到读懂,从读懂到生情,把每一次阅读的尝试都当做一次阅读能力提升的契机,语言语感发展的经历。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怎样做好引导和指导,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明确课文的哪些词语、句子、段落是课文的重点。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发挥引导作用。同时要根据学情而教,及时根据课堂上的情况来调整自己的思路,使学生读有所感,思有所启,练有所得,学有所获。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生命对话的场所。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