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替换与假设的重点
以下是我的一些方法:
本单元教学用替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替”即替代,“换”则更换,替换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我国有经典的、应用替换方法解决的问题,如果用这些题来教学,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解法,潜在的学习能力得不到开发。这些离开生活实际的题目虽然能引起学生短时间的好奇,却难以维持学习热情,更不会产生学习需要。教材联系生活实际设计需要用替换方法解决的问题,如把果汁倒入大杯与小杯、在公园租用大船和小船、布置展板、储钱罐里的硬币、乒乓球比赛时的单打和双打……利用情境的趣味性,唤起积极性;利用问题的挑战性,调动主动性;利用素材的现实性,激活已有经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教材在“你知道吗”里介绍古代名题,让学生了解我国很早就有替换思想。现代与古代的题目合理配置,使本单元教学更有价值。
第二,着眼于积累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替换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对学生的发展很有好处。用替换方法解决的实际问题,比大纲教材里教学的应用题稍复杂些,解答那些题目很少应用替换方法。编排本单元,不是为了增多题型、增加学习难度,而是为学生创造替换的机会,提供进行替换的载体。因此,两道例题只指点思路和方向,不出现题目的解法。两次“练一练”都提示可以怎样想,应该做些什么。练习十七的题量不多,控制了难度。尤其是例1里“说说为什么这样替换”“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例2里“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都是着眼于体会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方法,感受解题策略。
一、 直观的情境——引发替换。
例1用文字叙述,学生一般能读懂题意,但不会利用其中的数量关系思考。例题画出6个小杯和1个大杯,学生就能在图画里看到,如果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就相当于果汁倒入了9个小杯;如果把6个小杯换成2个大杯,就相当于果汁倒入了3个大杯。这就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个数量关系进行的替换活动,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可见,在学生的经验结构里有替换,不过是潜在的、无意识的。教学的任务是把沉睡的方法唤醒,使隐含的思想清晰起来。这是例题的编写意图,也是设计的教学思路。教材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替换”,引导他们回顾刚才的替换活动,反思是怎样替换的,清楚地知道可以从哪个数量关系引发替换的思考。这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使例题的教学意义超越解答一道题目,得到一组答案,体会一种思想方法。
教材让学生列式解答,把替换的思考和方法用算式表示出来。部分学生可能会有困难,他们或者列算式720÷3=240(毫升),先算1个大杯的容量,或者列算式720÷9=80(毫升),先算1个小杯的容量。教学应指导学生在这两道算式的前面,先写出6÷3+1=3(个)或者6+3=9(个),用算式表达自己的替换。也通过这样的算式,使替换时的思考数学化、模型化。
检验结果要抓住两点进行: 一是果汁总量720毫升,二是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关系的答案才是正确答案。教材把检验安排在写答句的前面,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先经过检验确认结果,再写出答句是解决问题的程序,也是良好的习惯。另一层是一种新的方法是否可行、是否可信要检验,这是严谨的态度与科学的精神,是教学应该倡导和培养的。
第90页“练一练”仍然用图画配合文字呈现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进行替换。通过两个大卡通的提问,指导学生开展替换活动。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球,如果把2个大盒替换成2个小盒,会少装8×2=16(个)球,7个小盒一共装100-16=84(个)球。如果把5个小盒都替换成大盒,会多装8×5=40(个)球,7个大盒一共装100+40=140(个)球。学生看着示意图,容易理清这些变化。例1和“练一练”都有不同解法,这是由于替换策略有不同的具体应用。教材希望学生理解各种解法,体会应用策略的灵活性,但不要求他们一题多解。
二、 用多种形式解决问题——突出替换策略。
例2里42人一共乘坐10只船,其中有几只大船、几只小船是要解决的问题。“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不是要求学生说出解题的思路和步骤,而是鼓励学生选择解决问题的形式,正如“猴子”卡通用画图的方法,“兔子”卡通用列表的方法,丰富思考问题的手段。画图和列表都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前几册教材里已多次教学,这里只要稍加启发,学生能够想到。
“猴子”卡通画了10只船,每只船上画5个圆表示乘坐5人,先假设乘的都是大船,这些船一共可以坐50人,比实际多8人。于是从一只船上去掉2人,把这只大船换成小船;又从另一只船上去掉2人,也用小船替换大船……照这样替换4次,6只大船和4只小船一共乘42人,和全班人数相同,得到了问题的答案。“兔子”卡通先假设乘了5只大船和5只小船,这些船一共可以乘40人,比全班人数少2人。为了让这2人也乘船,所以把其中1只小船换成大船,得到的答案也是租用6只大船、4只小船。
教材把替换留给学生进行。用“猴子”卡通的方法,可以在图画里划去一些圆,表示减少乘坐的人数,把大船换成了小船。教学时要让学生知道在一只船上只能而且必须同时划去2个圆,体会每划去2个圆就是进行了一次替换。用“兔子”卡通的方法,教材里有一张表格,里面填了“兔子”卡通的假设,空格是让学生替换时用的。要注意的是,教材没有要求学生列式计算。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解决实际问题未必都要列式计算,画图和列表也是解题的形式。教学要鼓励解题形式多样化,发展个性和创造性。二是像例2这样的题算式比较难列,如果列式计算,不仅增加了教学的困难,而且会弱化替换活动,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仅从表面看,两个卡通的解法是不同的。其实都应用了替换策略,都是先提出一个假设,再通过替换进行大船与小船的调整,逐渐逼近,直至获得准确结果。可见,例2应用替换策略的水平,比例1高了一个台阶。教材要学生研究两种方法的共同特点,就是要体会上述的替换策略。
在“猴子”“兔子”卡通的启发下,学生一定会提出其他的假设,如假设10只都是小船,假设1只大船和9只小船……并希望按自己的假设画图或列表解答这个问题,甚至少数学生还会想到别的解题形式。教材满足学生的需要,让他们在小组里交流“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找出答案”,再次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比比各种假设进行的替换和次数,感受怎样假设能较快地解决问题,进一步体验替换思想和方法。
第92页的“练一练”安排两道题,仍然体现解决问题形式的多样和灵活。第1题适宜用画图方法解答,分三步指导学生画图。关键是理解给其中几只动物添2条腿的原因,以及给一个动物添2条腿后它成了什么动物,也就是要体会画图时的替换。第2题适宜列表解答,关键是看懂表格里的三点内容:一是开始时怎样假设两种展板块数的?二是用哪种展板替换哪种展板?什么原因?三是为什么一下子就用3块大展板替换3块小展板?明白了这几点,就知道接着该怎样替换,以及如何较快地得出结果。
很高兴能为您回答,能为您回答是我的荣誉,您的采纳将是我无限向前的动力,如果您认可我的答案,请及时采纳,点击您问题页右下角的“采纳为满意答案”,问题就完美解决了,答题不易,敬请谅解!
请问什么时候用假设什么时候用替换
2024-12-18 广告
2014-01-09
相差关系,还是举一道数学书上纸箱木箱的一道。。。骚等,我的数学书忘带了,忘记题目了、好吧,打字好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