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吃汤圆的由来
2013-11-28
这是传统说法。至于说最正确的,应该说没有,毕竟传说是没有史记可考证的!
----------------------------------------------------------------------
厚德福为何把“元宵”改为“汤圆
河南风味菜也叫“豫菜”, 以“五味调和、质味各异、鲜香清淡、汤汁考究”等独特风味,在我国美食业占据一席之地。然而,在京城,真正称得上正宗河南味的,要数厚德福酒楼。
厚德福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原址在前门外大栅栏街内,专门经营河南风味的饭菜。其创始人创制的名菜“铁锅蛋”代代相传,更成为该店的招牌菜。铁锅蛋又称“铁碗烧鸡蛋”,以鸡蛋、虾仁、海参丁等为原料,用特制的铁锅精心烹制而成,特点是味鲜、质嫩、香艳、可口,风味独特,堪称一绝。
厚德福开张后很快得到顾客的青睐,尤其是河南籍人士,更把这儿奉为美食的天堂,经常前来光顾,厚德福得以发展,到民国时,生意更加兴隆。
民国十五年(1926年),北京《晨报》曾撰文介绍厚德福,写道:“京中豫菜馆之著名者为大栅栏之厚德福,菜以‘两做鱼’、‘瓦块鱼’(鱼汁可拌面)、‘红烧淡菜’、‘鱿鱼卷’、‘鱿鱼丝’、‘拆骨肉’、‘核桃腰子’;‘盘子’以‘酥鱼’、‘酥海带’、‘风干鸡’为佳。其面食因面系自制,特细致。月饼亦有名……厚德福在项城东海(即袁世凯)当国时,京中汴人(指河南人)多,名誉益盛。所制月饼有枣泥、豆沙、玫瑰、火腿,味极佳,且能致远,与南方茶店所制者,迥不相同。”此文介绍细致,但厚德福还有其他的一些特点,颇具人文色彩,这里不妨慢慢道来。
首先,由于厚德福来自于中原文化极其发达的河南,所以非常重视历史传统。他们对古时候河南所出的历史事件、典故趣闻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因此,即便是饭菜的名字也往往喜欢带上浓厚的文化色彩。例如:有道菜名叫“杜甫茅屋鸡”,显然由河南籍大诗人杜甫及其名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得来;“司马怀府鸡”则与三国司马懿有关,司马懿乃河南怀府人士;“鹿邑适量狗肉”来源于王莽追刘秀的传说;“包府玉带鸡”则是为赞颂包拯包青天清廉正直而起。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另外,厚德福还有卖元宵等小吃的传统,他们不仅在店堂里卖,而且把小吃摆在外面,派专人吆喝。其吆喝者嗓音洪亮,将声音传出老远。就因为这一点,还引起一段小故事。
袁世凯是河南项城人,他得势后,手下为了投其所好,经常到厚德福买一些河南风味的食品,还经常把饭局开到厚德福里面。因此,袁世凯对薯唯握厚德福非常熟悉,厚德福的生意更加兴隆。
且说袁世凯算尽机关,要登皇帝宝座。起初,一切都似乎很顺利,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之下,竟然在1915年12月形成了全国各地选举国民代表一致赞同君主立宪的假象,一致“恭戴今大总统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袁世凯公开接受帝位,受百官朝贺。可是,袁世凯的这一逆天行为注定要失败。护国运动后,袁世凯渐渐众叛亲离,陷入进退维山历谷的境地。袁世凯把1916年定为洪宪元年,企图达到千秋万代,可是在当年正月十五的时候,袁世凯已感到力不从心,在皇位上坐不住了。他想要出去散散心,顺便了解一下京城的局势,于是穿着便装,来到北京的大街上。大街上倒也人来人往,还看不到混乱的现象。
不知不觉中,袁世凯来到了大栅栏,一时兴起,想去厚德福吃点地道的河南菜。在护兵的护卫下,袁世凯往前走着,马上就要到厚德福了。厚德福的门前正在热卖元宵,悠长的吆喝声远远地传了过来。
袁世凯感到很熟悉,加快了步子。可是,突然间一股不祥之兆袭上心头,袁世凯停下脚步,细细地听着。
“元———宵”的吆喝声依然回荡在袁世凯的耳边,他却似乎听到了专为他演奏的丧音,那声音随着冷风传来,袁世凯真切地听到了“袁———消”、“袁———消”的声音,不由得勃然大怒。
他再没有心思吃饭了,马上返回,接着下令将厚德福卖元宵的人拘捕起来,还命令所有的人都不准再提元宵二字,将元宵的名字该为“汤圆”。
说也巧,就在此事发生没多少天之后,袁世凯便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接着在忧惧中迅速死去。于是,一首歌谣在京城流行开来:
“大总统,洪宪年,正月十五吃汤圆。汤圆、元宵一个娘,洪宪皇帝命不长。”
宋朝时,民间开始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 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专坦汪家说,汤圆也被称为“汤团”或“圆子”或“团子”,南方人称之为“水圆”或“浮动的圆子”。在农历正月十五,几乎每个家庭都吃元宵。
民间传说专家说,制作汤圆的时候,汤圆看起来很美,因为汤圆沸腾的时候会浮在水面上,让人想起天上挂着的一轮明月。天上的月亮,碗里的饺子,家家圆,象征着团圆吉祥。因此,吃汤圆表达了人源携们对家庭团聚的爱。调查还显示,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热爱也是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吃元宵吃起来味道不一样。
此外,汤圆的名字类似于“团圆”,意味着团圆。它象征着全家雹信伏团圆和幸福。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销轮、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春节年笑斗陆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 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天官节)﹑中元节(地官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碰顷,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兄春。”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羡辩耐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专家表示,元宵一开始多被称为“汤圆”,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因灶晌此,吃元宵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