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被人们称为什么?杜甫又被人称为什么
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色彩。唐代
诗人贺知章叹赏李白的诗,把他比作天上下凡的“仙人”。后贡的人便把李白称为“诗仙”。
唐代诗人杜甫作为现实主义的最高峰,不仅成为盛唐
时代诗歌发展到繁荣顶点的标志,而且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最高峰。
李杜诗对后人的影响“李杜诗篇万口传”。这两位大诗人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累世以来,所有学诗和读诗的文人学子,无不以这两位诗人的巨著中,受到影响或得到借鉴。
李白杜甫被人们称为大李杜,李商隐杜牧被人们称为小李杜
杜甫的诗被人称为史诗
李白代表作《静夜思》、《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
杜甫代表作“三吏”,“三别”三吏:《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
杜甫死于耒阳市,今耒阳有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杜甫墓、杜工部祠、杜陵桥、杜陵书院等遗址,在杜甫遗址的基础上辟有杜甫公园。杜甫遗愿要归葬首阳山,但其次子宗武因穷困无力做到,只好暂时掩埋于耒阳,死后四十三年方由其孙杜嗣业扶柩归葬于河南洛阳偃师首阳山下,在首阳山下也有杜甫墓。历代仅杜甫墓、杜公祠题咏多达六十余首,还有成都杜甫草堂。
唐朝诗人元稹曾经应杜甫孙杜嗣业的请求撰写过《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这篇墓志铭对于确定杜甫的葬处有着重要的意义。铭中说:“适遇子美之孙嗣业,启子美之柩之襄,拊事于偃师。途次于荆,雅知余爱其大父之
为文,拜余为志。辞不能绝,今因系其官阀日铭其卒葬云……甫字子美,……舟下荆楚间,竟以寓卒,旅殡岳阳,享年五十有九。……嗣子曰宗武,病不克葬,殁,命其子嗣业。嗣业贫无以给丧,收拾乞丐,焦劳昼夜,去子美殁后四十余年,然后卒先人之志,与足为难矣。”这一段记载可以说是确定杜甫墓究竟是在偃师还是在湖南岳阳,或是在平江此三种说法的重要依据。
后人参照元稹的墓志铭以及《湖南通志》、《巴陵县志》、《平江县志》等文献,认为杜甫在耒阳死后,其子杜宗武并没有继续南下,而是举家移居岳州(即今湖南岳阳),并将葬于耒阳的父亲的灵柩暂时厝干此,所谓元稹所说的“旅殡岳阳”。《巴陵县志》即记载说,“杜甫墓在岳州,今不知其处。按元微之(元稹)墓志,扁舟下湘江,竟以寓卒,旅滨岳阳,是杜墓在岳阳也。元和中,孙嗣业迁墓偃师,后人遂失其殡
处。”后人寻找今天的岳阳,没有找到杜甫的墓地,也没有找到杜南的后裔。但是后来在《平江县志》中找到了一点线索:今天汨罗江畔的湖南平江县小田村有杜甫墓,还有杜甫的后裔。进而考察出,平江在唐代称为昌江,隶属于岳州,因此“旅殡岳阳”就是权葬岳州昌江。后来,杜嗣业将祖父杜甫的灵柩迁冋了河南偃师县西土楼村的祖茔。据《艺文志》记载,清朝乾隆年间,偃师的杜公墓被村民侵成麦地,后邑令朱续志找出了杜甫墓的遗址,并造垄树碑表示纪念。
也有人认为杜甫原本就病逝于平江,而不是耒阳,所以他的墓所就在平江小田村。杜甫死后,杜宗武贫困无力迁葬,也在平江病逝。再加上当时的战乱,所以杜宗武、杜嗣业这一支就一直在平江留了下来,一方面也方便祭守墓地。清朝同治年间,张岳龄在实地考察偃师后,写了一篇《杜工部墓辨》,指出偃师既无杜甫墓,也没有杜氏后代。李元度的《杜工部墓考》也这样说,认为“岳属别无杜墓,遗迹在小田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