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天可分为几个时辰 分别叫什么
古代一天可分为12个时辰。
这12个时辰分别是子(zǐ) 、丑(chǒu) 、寅(yín) 、卯(mǎo) 、辰(chén) 、巳(sì) 、午(wǔ) 、未(wèi)、申(shēn) 、酉(yǒu) 、戌(xū) 、亥(hài)。
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子时:23:00-1:00
丑时:1:00-3:00
寅时:3:00-5:00
卯时:5:00-7:00
辰时:7:00-9:00
巳时:9:00-11:00
午时:11:00-13:00
未时:13:00-15:00
申时:15:00-17:00
酉时:17:00-19:00
戌时:19:00-21:00
亥时:21:00-23:00
扩展资料:
十二时辰制在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二十四时辰制出现在宋代。宋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相同。
另外还有十时辰制,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即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代汉族人民“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时辰别称:
1.夜半 【yè bàn】:子夜 夜分 中夜 未旦 宵分
2.鸡鸣 【jī míng】:荒鸡
3、平旦【píng dàn】:平明 旦明 黎明 早旦 日旦 昧旦 早晨 早夜 早朝 昧爽 旦日 旦时
4.日出 【rì chū】:日上 日生 日始 日晞 旭日 破晓
5.食时 【shí shí】:早食 宴食 蚤食
6.隅中【yú zhōng】:日禺 禺中 日禺
7.日中 【rì zhōng】:日正 日午 日高 正午 亭午 日当午
8.日昳【rì dié】:日昃 日仄 日侧 日跌 日斜
9.晡时【bū shí】:馎时 日馎 日稷 夕食
10.日入【rì rù】:日没 日沉 日西 日落 日逝 日晏 日旴 日晦 傍晚
11.黄昏 【huáng hūn】:日夕 日末 日暮 日晚 日闇 日堕 日曛 曛黄
12.人定 【rén dìng】:定昏 夤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