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本人认为:参禅前之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为“执有”;参禅时之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为执无;参禅后之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为为“不执”。 古德论修学佛道,有云:“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此三句话应意指修行之初至园融果地的三个阶段体悟。 第一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乃指初修,不明缘起性空(诸法无我),万法万相皆为因缘果报之相续相(诸行无常)。看山,则执“看”为实有,执“山”为实有;看水,则执“看”为实有,执“水”为实有。此乃执能“看”的能,执“山”“水”被看的所,亦即执能,执所均为实有。然此实非世界万物,万法,万相之本性实体。故引致,颠倒梦想。因旧善业,旧恶业遇境逢缘,生喜怒哀乐;又因昧受喜怒哀乐之果相,此果相又转为新善业,新恶业。旧因缘果报死,新因缘果报生,生死业海相续不断,无始无终,求出无期。 第二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乃指体悟深明缘起性空(诸法无我),万法万相皆为因缘果报之相续相(诸行无常)。看山,能“看”之能是相续相,“山”所是相续相;看水,能“看”之能是相续相,“水”所是相续相;能,所无一法可得。万法因缘起,故当下显现空性体,相无断生断灭,只在空性中流转相续。实非如第一句所指执为实有的“看”,“山”,“水”。故“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然因执“空性”故,如执“色有”落色有边,则落入“空性”边。此“空性”与“色有”分居两头,对立矛盾,非究竟圆满。如乘舟船木筏从河此岸到彼岸后,仍执意身上携带那些舟船木筏,心有挂碍,不得解脱。 第三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此时之“看”能,以及“山”“水”被能之所,已非第一句执为实有的“看”,“山”,“水”,亦非第二句执为空性的“看”,“山”,“水”。乃是不执色有,不执空性,即不落两头之“看”,“山”,“水”。亦是能所园融不二,或心(能)与物(所)之园融不二;亦是“山”,“水”(色有)与空性园融不二。 即园融,则断贪,嗔,痴之恶业恶缘;即园融,亦断非贪,非嗔,非痴之善业善缘。随缘消旧的善业恶业,随缘不令新的善业恶业生。不生不灭,心无内外,无丝毫善恶攀缘,一心通达,当下如如。如金刚经云,即“应无所(对立,攀缘) 住,而生其(清净,平等,包容,园融,慈悲,般若菠萝蜜,解脱)心”。或曰,因此(清净,平等,包容,园融,慈悲,般若菠萝蜜,解脱)心之无所(对立,攀缘)住,故无所不住,此心包太虚,量周法界。 借用金刚经中,“如来所说一法相,非一法相,非非一法相,是名一法相”之句型义趣。曰:如来所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即非第一句所指,非众生执为实有),非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即非第二句所指,非众生执为空性),是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即第三句所指,乃佛之能所,色空园融)。 可参见愚人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d8a59a01007ytk.html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