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中对王利发的人物形象分析

 我来答
励曼珍QV
推荐于2017-11-23 · TA获得超过5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858
采纳率:16%
帮助的人:2089万
展开全部
“裕泰大茶馆”的掌柜王利发贯穿全剧。他父亲死得早,二十多岁就独立应付生活,他懂得,“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顶要紧”,所以按着老辈儿留下来的老办法,以为“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岔子”。他每天满脸堆笑逢迎来自官僚权贵、外国势力、恶霸、地痞、特务、警察多方面的敲诈滋扰,他心地不坏,却因为地位比赤贫阶层高出一截,对世间的苦难早已熟视无睹。他是个本分买卖人,希望社会安定,自个儿的生意也顺心点儿,可社会总跟他拧着劲儿来,他不敢跟社会较劲,只能俯首当“顺民”,常劝茶客们“莫谈国事”。世间兵荒马乱,城区别的大茶馆都破产歇业了,他还苦撑着,时不时第想出些个小招数,抵挡街头商业全走背字儿的潮流,晚年,眼瞅着茶馆撑不下去了,他不嫌丢人,打算添女招待。但是,社会的魔掌越来越紧地卡住了他的脖子,国民党党棍创办的“三皇道”要砸他的茶馆,特务们也来勒索,要他交出根本拿不出来的金条换老命,流氓们开办新式妓院,在当局怂恿下要霸占他的铺面……王利发一筹莫展,走到了人生尽头,这才明白,几十年来的小心谨慎苦撑苦熬,全算白饶,面对死的诱惑,他到底喊出了从来没敢喊出口的话:“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王利发的这点儿心理危机很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逆来顺受、没有过高的生活要求,是当时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态。身份地位稍稍高于一般平民的小商人王利发,力求小康而不得,最后结局这样凄凉,生活在那个世道下面的贫苦市民,就更没指望了。王利发走到人生最后一站喊出来的几句话,也正是萦绕在社会底层小人物们心头的一致的困惑和愤懑。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853562.html?si=3

江上柳如烟不哭
2007-01-24 · TA获得超过913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7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人物塑造
裕泰茶馆主人王利发是一个贯串全剧的人物。在第一幕时,正值他年富力强时,刚从父亲手里继承了经营茶馆的生意,也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课文中他对巡警的敲诈巧于应付,对自己公寓的房客崔久峰,能很耐心地倾听他的牢骚,尽管他不一定懂,但他不时地说一些逢迎讨好的话。作为商人,王利发具有胆小怕事和自私的特点。课文中他对李三的苦处、康顺子的处境和难民的哀告虽然也同情,但是很有限。在旧中国的黑暗现实面前,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的王利发尽管善于经营,善于改良,也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比如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的时候,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这句话蕴含了他的愁苦和愤恨。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也没有逃脱破产的命运,当茶馆被人霸占后,他悬梁自尽。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这一形象的意义就在于,他揭露了旧制度吃人的本质,反映了旧时代的不合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和甘nn
2021-01-16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34
展开全部
第一点,精明干练,王利发的父亲死的早,他一人独自经营茶馆 “凭着多说好话,多请安”处事原则 ,把茶馆经营的风生水起,还得到了秦二爷的肯定。

第二点,圆滑自私 ,当饱受饥荒的母子二人来到茶馆讨一碗面时,他就是将他们赶了出去,在秦二爷和常四爷对于母女在秦二爷和常四爷对于母女态度时他在中间打了一在秦二爷和常四爷对于母女态度时,他在中间打了一个圆场在秦二爷和常四爷对于母女态度时,他在中间打了一个圆场。既迎合了常四爷,也使秦二爷心里更好过 。
第三有点怕事,带几分冷漠,他总是在茶馆里挂着莫谈国事的口号和牌子,怕惹到了各方势力 ,在面对饥民讨要面食时,他只是冷漠的感慨。
第四,本性善良,出生小市民阶级的他本性善良纯良 ,只是迫于时代的黑暗 。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