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教的一些困惑

1首先是佛教中的修行问题。有句话好像是“体悟自性”,我认为一些大的道理貌似不是看看经什么就能悟出来的(理解浅薄,见谅)。我觉得经书只是一个指导作用,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向,但... 1 首先是佛教中的修行问题。有句话好像是“体悟自性”,我认为一些大的道理貌似不是看看经什么就能悟出来的(理解浅薄,见谅)。我觉得经书只是一个指导作用,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向,但是真正的道理还是要悟出来。所以问题就来了,只看经书真的能成智慧吗?或者一昧地按照经书行事行吗?那样的理解恐怕会不透彻?释迦牟尼不也是以一人之功,经历百般磨难,才成就大智慧?
2 佛教为什么一定要禁杀生?如果罪有应得,甚至“死几回都不够的”,不能够杀一人以防更多的生灵涂炭?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样的杀生不也是正确的吗?
3 说“众生平等”,不杀生,因此不食肉。但是植物难道没有性灵吗?植物也是生命啊!正如有些人不信佛教一样,谁又能说清植物一定没有意识?如果说佛教只素食不吃肉,那本身对植物不就是不平等了吗?退一步讲,就算植物没有意识,我们的爱难道是有所偏私,只爱有喜怒哀乐的动物,不爱没有这类的植物吗?
4 说“禁欲”,我觉得是不是疏导欲望更妥当些?比如说天天在庙里修行,那最后到尘世不还是会“堕于云端”?所以,更应该入世,在欲望中不断磨练自己,不断涤清自己的性格,然后再以心性做事,不是更好?

只是一个讨论,没有在佛教上有太多的钻研。但还是很敬仰佛教的智慧,仔细回味,又有所困惑。来者皆有缘,大家都互相谈谈?
为什么草木没有神识?以我们的眼光看当然没有,但不意味着就是没有啊.难道动物就该爱,没生命的就任取舍?
--------------------------------------------
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谢谢诸位了。其实对错在每人心中都是不定的,所以对错也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观点,每个人的观点。看世界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不同,行为也不同。孰是孰非,我们中谁能确保?确保又如何?条条大路通罗马,用君之心,行君之意,一生就可以说是无悔了,对于自己来说,无悔,就没有什么错不错的问题。至于结果如何,通的是不是“罗马”,就不是我想预料的,也不是我能预料的了。
总之谢谢大家了。硕大的网上,大家都有缘。最后分给了级别最低,讲得比较认真的仁兄。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再次感谢
展开
 我来答
灵台叩问
2010-10-10 · TA获得超过38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6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2.4万
展开全部
1、“体悟自性”是佛教修行的第一阶段。悟后才是真修行,是第二阶段。悟前是盲修瞎炼。打个比方,“悟”是明白了镜子不能清楚地照见东西是因为上面粘满了尘埃。“修”是把上面的尘埃擦干净。佛教所说的悟不等于我们的理解。我们的理解是经过比较思维得来的结论,属于成见(执着)(我们自认为正确的东西)。佛教所说的悟自性是完全放下了我们的执着妄想后,对生命真相的了知。看经可能得悟,但悟不一定非得看经。因为众生的习惯不同。有些人看经一辈子不悟,一经高人指点就悟了。释迦佛成就的大智慧是悟后起修(经历百般磨难的苦修),证得的圆满果位。就是镜子上的尘埃完全擦干净后的光明照物的功能。
2、我们所说的杀生就是属于带着贪嗔痴的执着。不放下这些,不能得悟生命的真相。而且杀生伤慈悲心。佛教说众生平等是觉性平等,就是说即使现在十恶不郝的大罪人,只要悔改,将来仍能成佛。只是一时糊涂而矣。金刚经中有说到释迦佛在修行时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故事,杀佛属于十重罪之一,应入地狱。但释迦佛仍发愿,成佛后第一个先度化他。就是因为歌利王在佛的眼里与自已无异,只是象酒醉了一样,醒了以后就是佛了。所以即使在当时受歌利王宰割时也不生嗔恨。
3、正如你所说的:植物也是生命,我们应该平等对待。只是我们现在有肉体,须要生存,就得吃东西。如果连身体都没有,修行就无从下手了。我们暂时还做不到连草都不吃。而佛菩萨是不须要吃东西的,他们能做到这点。佛并没有强迫我们要马上做到与佛一样的境界,而是教导我们从现实开始,一点点的进步,刻苦修行,到最后成佛了,也连草都不伤害了。
4、欲本来是属于贪嗔痴中的执着,佛没有教导我们把欲禁掉。如果什么都不想不做。那就成了个死世界。佛只是教导我们彻底认识欲的属性本空,或者说色即是空,就是它是由其它前提条件同时形成的,一旦支持它的条件消失,那所谓的色,欲等等都不存在了。而不是象我们看到的躲在庙里,逃避现实。那就真会随于云端了。而是入世,只是悟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真理。”包括我们的思维,感受,行为,都是有条件才有的,体性则本是空的。虽然在做着事,心里却一点也没有了贪嗔痴的属性。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空又不是什么都没有,相还是有的,但一定有寿命,有生必有灭嘛。济公的电视就能很好的说明这问题,相上看济公在吃狗肉,是破戒。但济公的心里却从来没有狗肉的影子,从来没有存心去想过狗肉有多香,食而不知其味。他是心里真没破戒啊!
在下愚见,谨供参考。略费口舌,以解无聊之心。
T深深海底行T
2010-10-10 · TA获得超过1.5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941
采纳率:33%
帮助的人:893万
展开全部
楼主您好!
浅见如下,供您参考:

1:“自性”是佛法第一义谛,又叫做:心、如、佛、真心、真如、法身、如来、涅盘、实际、非心心、如来藏、阿赖耶识,本来面目等等诸多名称。
这个“自性”是一切有情本具的,含义有三:一是“非从他生”,就是说:一切万法都是因缘而生,唯独此“自性”是“本来而有,非从缘生”的。二是“常住不坏”,一切万法都是成住坏空,唯独此“自性”是“不生亦不灭”,正因为常住不坏之故,无始劫以来就在,无量未来际也不会坏灭。所以说“如来常住”。三是一切有情的“自性”在本体上无有差别,众生与诸佛无差别(仅是因为其中所含种子的净染之别)。不会因为修行而有所增上,或者因为恶业而有所减损,是为“不增不减”。在这个意义上讲:“一切有情平等无差别”。
这个“自性”永不在六尘万法上作了别,远离见闻觉知,乃至不能自证自知。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一切万法迥然不同。因此,不能依靠思维而知(故云“不可思议”),必须是通过“参禅”而触证之。这就是您所说的“体悟”。
“体悟自性”是一种修行法门。但是,一切法门都要经历这一关。一旦开悟明心,就是处于“不退位”的第七住位菩萨。一切众生,就算生于天界最高处,寿命无量劫,也会下坠。在佛法的修行中也会转退。而七住位菩萨却是证得“法界实相”的贤者。只进不退,直至成佛。
由此可见“体悟自性”“开悟明心”的重要:这个功德是永远不会失去的,所以是“无漏”,又叫“真实利益”

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都是在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上;或者明示,或者隐说。宣说这个“自性”。悟后发起“般若智慧”,就能真实了知乃至通达佛经(初地菩萨是“通达位”)。悟前若是建立正知见,可得“相似般若”,似懂非懂。但是,熏闻正法的功德已经在每读一句一偈的同时,被收藏在自性之中(能含藏一切万法之故)。未来际因缘成熟之时,种子流注出来,就是“悟缘”之一。所以,阅读经典,功不唐捐。但是,如果福德、定力,慧力不足,就算阅尽三藏十二部,也无开悟之可能。悟前一切修行都只是“相似行”,一切智慧都只是“相似般若”。唯有悟后,才是实修六度万行,实际发起般若智慧。

本师释迦牟尼佛,出世、成道、弘法、入灭都只是“示现”。其实,在出世之前,早已历经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具足一切功德,再无可修,再无可证。以最后身菩萨身份,住于兜率天等待众生因缘成熟而出世。如果以为一个普通凡夫可以在一生之中经过艰苦修行而直接成佛,就是误会。有一类大慢心的“大师”们,就是以为自身证量不亚于佛:“他是人,我也是人,为什么不可以?”。可是,在娑婆世界,现今只有弥勒菩萨象当年的佛一样:住于兜率天内院,待众生缘熟而出世。唯有弥勒菩萨是绍继佛位的“法王子”。这是5600万年之后的事了。

2:佛教导不杀就不杀,若是真实皈依三宝的佛弟子,不应作此问。

3:植物不属“有情”,以其无命根,无“自性”之故。
但是,植物上却寄生着数量极大的众生,就算是“洗菜”,也可能杀生。喝一口水,也可能杀生。
然而,一切戒律,并未遮止“洗菜”“喝水”等事。作为三宝弟子,随自身能力与因缘,随顺受持三皈五戒、八关斋戒、声闻戒、菩萨戒之一或是更多。戒相所遮止则不为,不遮住则不必纠结乃至为此心生烦恼。
另外,菩萨戒主要在心不在行。有杀生、邪淫等行为而无杀心、淫心,不是故意策划。比起有杀心、淫心并故意谋划,但最终未成为事实。前者之罪轻于后者。
若是悟后菩萨,则是“道共戒”:与自性相应,戒与道(自性)共,依止道而行止。就不再取戒相。因此,“南泉斩猫”不犯戒,凡夫杀一只蚂蚁也犯戒。就是这样“不公平”。《央掘摩罗经》中,鸯掘摩罗杀人999。却说:“我实未杀一人”。
当然,就算是悟后菩萨,虽不犯戒,却也有因果。其中细微深远之处,非是凡夫所知。作为凡夫,应当遵从佛说,取戒相而严格受持。以免狂妄而造无间罪业。

4:如上,请取戒相,严格受持。莫要自作主张,另起炉灶。否则,是为信根未具之罪障凡夫。不堪受持佛说。

敬请参与佛法问答:http://tieba.baidu.com/club/6261652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脚大的人
2010-10-09 · TA获得超过4519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93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634万
展开全部
1、明心见性,自然要体悟,但明理也很重要,名理在先,体悟在后。
2、一般人杀生是因为内心的仇恨,杀人能解决仇恨吗?如果杀人能解决仇恨,自古就有这样的刑法,为什么现在还是有仇恨呢?忍辱才能解决问题。忍辱就是让对方的仇恨得逞,这样他就不仇恨了。佛法首先要解决的是自己的问题,无论对方怎么对我,我还是对他好,这就是佛法。
3、您说得对,对所有一切都应该爱护,但自己要有这样的修行才好,不然怎么办?有些出家人可以很多天都不吃饭,但一般人要从吃素开始修。
4、爱欲是产生烦恼最多的贪心,所以学佛要先从禁欲开始,但一下做不到,所以在家人允许正淫,这就是疏导,一步一步来,然后身体上的行为没有了,头脑中的想法也没有了,最后离相,这是次第。
大乘佛法在自己觉悟之后,必须去渡众生,在红尘中磨炼,这是在证道(自己没烦恼了)之后的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向日葵久久
2010-10-10 · TA获得超过247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7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64万
展开全部
1、您说的不错,佛教入门修行的顺序就是闻、思、修,第一多闻,比如看佛经、开示等,然后就是要思索了,要悟,别人说的终是别人的,要自己能体会其中的深意,有了正确的认知后,最后是实修
2、他罪有应得是他的事,如果你要杀生就是你的恶业,但这其中也有一个为了众生勇于承担恶业的慈悲心的问题,就象菩萨说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象释迦牟尼佛还未成佛时就做过一件杀生的善业:在释迦牟尼佛未成佛时发生过类似的事。有五百个商人(也是菩萨)到岛上来求珍宝,在回程有个坏人想杀掉他们独占财宝,但释迦牟尼佛不忍坏人造如此大的恶业,便杀了这个坏人,承担这份恶业,因为这件事反而使他累积了九十九大劫的功德。
佛教讲看一件事的善恶要看发心,出发点是为了利益他人且最后确实利益了他人,这个善的功德是很大的,如果出发点是为了自己,虽然最后也利益了他人,但善的功德就很小,比如有人有困难请你帮忙,你的出发点是“我帮他忙,让人看我多有本事和能力”虽然最后你确实帮了那人的忙,但功德跟你的出发点是“我帮他一下他就不会这么难过了”比功德是打了非常大的折扣,善恶唯一心,就是主要看作这件事的发心是为了什么,为了利益他人就是善,为了自己就是恶,不论事情大小,什么事都一样。
3、众生也可以叫有情众生
这个世间的山河大地花草树木等被称为器世间
众生之所以叫有情众生,因为都有一个可以轮回流转的心识,这世死了,这个心识会因所做业的业力流转到下世相应的六道中的一道,善业多生于善三道,恶业多就生于下三道(不是简单的一世对一世的,佛教讲的是因缘和合,只要因缘合适,可能是多世的业力结果生于善道或恶道)
而器世间是因所有这些有情众生的力业共同作用而显现的,如果有情众生所做的善业多,这个器世间就会美好而快乐些,如没有战争灾害人民都安居乐业,如果所作恶业多,那么这个器世间就会痛苦更多
而动物就是上边所说的有情众生,有一个可以轮回流转的心识,但植物是属于器世间的,是众生业力的结果显现出来的,没有一个可以轮回流转的心识,所以杀动物叫杀生,植物不是杀生
4、佛教说的“禁欲”并不是硬生生的禁断,当然象邪淫这种恶业就当硬生生的禁断。佛教的“禁欲”其实正确的就是疏导,天天在庙里修行,如果修行正确的话,是会真正从心里认识到欲望的过患而不会为欲望所动,这样即使入世也不会迷失。修行人其实跟我们上学一样,有学的好的有学的不好的,有适合庙里修行的有适合尘世里磨练的,这也是个人的因缘。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底叉尊桌美巴娃
2010-10-10 · TA获得超过872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01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695万
展开全部
来者皆有缘。楼主说得好。

一、经书是什么?佛自己说过,他说法四十九年,未说一字。为什么?因为他要说的,不是文字,文字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他说的是真理,真理如同所指的月亮。你看经书的目的,是看月亮,不是看文字。所以,会持经的,四句偈就明了自性,不会持经的,三藏十二部,背得滚瓜烂熟,也没有作用。阿难不是多闻第一吗?文殊菩萨也说他是“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知识障碍了见道。

二、佛家讲不杀生,并不等于禁杀。不杀生是为了培养慈悲心。我听师父开示过,在杀一可救万的情况下,杀生不仅无过,反而有功。比如侵略者来了,我们奋起抵抗,保护一方百姓生命安全,这就是正义的杀生。再比如有一歹徒劫持人质,警察开枪击毙,也是正义杀生。还有,北方游牧民族,以畜牧业为主,不吃肉食吃什么?我听说蒙古族有一个习惯,不吃自己饲养的畜肉,这其实也是培养慈悲心。

三、万物都有灵性。但动物与植物、高级动物与微生物之间,他们还是有差别的,植物对痛的感觉微乎其微,微生物虽有意识,但神经系统不发达,也基本上没有痛的感觉。所以吃植物和微生物,可以少结恶缘。佛住世时,有罗汉看到水中有生命,绝食七日,佛祖敕令罗汉不得用天眼观水,必须按常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要知道,培养慈悲,不结恶缘,才是素食的出发点,而不吃不喝,就不合常规,不合自然之道。

四、主张在尘世中修行,先入魔后入佛的,在日本,就大有人在。这种修行方法,印光大师曾经开示过,只有八地以上菩萨才敢做。道心未得坚固的菩萨,入世后,不仅度不了别人,只怕连自己也搭进去了。所以,历代祖师苦口婆心地告诫那些自命不凡的修行者,发心大,精神可嘉,行险道,害人害己。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0)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