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防盗防骗论文3000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大学生安全教育论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涵和范畴
安全的实现一方面有赖于外部环境的保障,另一方面与主体对环境危险的认知、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等息息相关,后者正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新形势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为维护大学生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提升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技能而开展的教育活动,这项教育应包含如下内容。第一,生命安全教育。影响生命安全的因素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自然灾害类,如地震、火灾等;事故类,如交通事故等;刑事犯罪类,如杀害、抢劫、绑架等;生活隐患类,如宿舍用火用水用电不当引发的事故、饮食不注意导致的食物中毒等。要教育引导学生规避以上因素,学会防灾自救。第二,财产安全教育。主要是教育学生避免财产的不正常损失,如因盗窃或诈骗等导致的财产损失。第三,心理健康教育。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持有正确、健康的生命观,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热爱生活。遇到学业就业压力,看到不公平的现象,面对社交障碍等能够积极进行心理调试,不致抑郁彷徨,不会做出伤害他人或自伤自残等举动。第四,网络安全教育。要教育引导新形势大学生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提高警惕,不能沉迷其中,不受不良信息的侵蚀和教唆而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等。
二、影响大学生安全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因素
1.不健康文化的侵蚀全球化带来了各国经济文化的深度交流和互相影响。各国在享受全球化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同文化的冲击,特别是一些不良文化,对涉世不深、分析判断能力不强的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甚至有一些意志力薄弱的新形势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错位,容易引发安全隐患。
2.社会公共安全教育的缺失当前全社会教育的注意力仍然过多地集中于学生的文化知识方面,对学生的心理、法纪、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则关注不够甚至有所忽视,导致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缺乏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必要的资源投入。
(二)校园因素
1.校园安全环境日趋复杂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高校已由象牙塔演变为开放的小社会,不同年龄、层次的外来人员与学生同在校园内生活,不法之徒乘虚而入,敲诈勒索,侵害学生财产安全与人身安全的案件时有发生。因扩招而新建的校区不少位于城乡结合部,社会治安水平不高,刑事犯罪风险相对较高,食品安全状况堪忧。
2.学校对安全教育重视不够部分高校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只关心与就业率直接相关的专业知识及就业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仅停留在文件、报告层面,没有在整个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部分高校虽然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建设,在人防、物防、技防方面投入较多,但却忽视了安全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导致工作陷入被动。部分高校安全教育缺少整体规划,没有形成科学化、制度化的教学体系。多数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普遍存在重说教、轻实践的问题,教育形式呆板,学生不感兴趣,安全教育远未取得应有的效果。
(三)家庭因素
1.少数父母成为安全教育的反面教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和思维习惯深刻影响着孩子,是孩子效仿的对象。父母过马路闯红灯,孩子也会模仿;父母习惯吃路边摊,孩子也少不了馋嘴要吃;父母不重视用电防火安全,孩子的防火防电意识也往往不强。
2.过分溺爱对大学生安全产生“负能量”新形势大学生多为“9后”,父母溺爱现象比较普遍。这种溺爱会产生两方面的消极影响:一方面,除了学习什么都舍不得孩子去做,也就使孩子失去了从日常生活中得到安全教育、获取安全知识的机会,对危险丧失了必要的警惕性,容易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另一方面,溺爱也会导致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面对学业、就业压力时容易感到彷徨无助,面对挫折和人际交往的障碍容易心情抑郁、自怨自艾,甚至反应过激、报复他人。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高校教育是大学生由懵懂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其目的不仅是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更是要将其打造成为心智成熟、人格健全、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人。高校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切实采取有效举措来提升安全教育的成效。
(一)拓展安全教育的内容
1.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应当成为新形势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要加大生命安全意识的教育力度,让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意义,尊重自己和他人,理性、淡定地看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多种问题,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在社会发展中贡献力量。同时要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帮助大学生远离侵害,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高校应当建立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确保各项安全教育有效衔接,互相补充,甚至将安全教育课程定位于必修课,用“学分”的刚性要求唤醒学生对自身安全的重视。
2.强化安全知识和技能培养人身财产安全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很多案例显示,大学生遇到危险时往往手足无措,坐以待毙,以致酿成惨祸,这也凸显了实用技能的重要性,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技能培养:
(1)基本逃生技能,如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消防常识,火灾时不可乘坐电梯、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不要贪恋财物等。
(2)基本防盗防抢技能。如加强个人财物的保管,接快递保持警惕,不贪占小便宜等。
(3)基本急救能力,学校安全部门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视频、专业人员现场演示等教会学生人工呼吸、心肺复苏急救措施的具体操作以及食物中毒的现场急救等。
3.开展网络安全教育主要包括教育学生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合理利用网络,不要沉溺其中;提醒大学生注意财产安全,防止各类网络电信诈骗及黑客攻击;有效识别、抵制网络不良信息,提高甄别能力,不轻信陌生人,不轻信网络上的各种言论,不造谣、不传谣,从心理上构筑网络“防火墙”。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显示,由于学业、就业和情感等缘故,1%—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由此引发一系列伤人、自虐等事件。高校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广泛开展心理安全教育,通过广泛宣传、举办知识讲座等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同时要关注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对遭遇家庭变故和学业、情感挫折的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持续跟进开展心理干预,防止出现问题。
(二)创新安全教育的形式
1.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在开展安全教育过程中,高校应当转换思维,从“学校要学生学习什么”向“学生希望提供什么”转变,做好安全教育需求调研,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不断改进安全教育的方式,提高工作针对性。
2.改变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在充分利用好发放宣传品、举办讲座等传统教育载体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教育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增加有关实战演练的内容,如邀请公安、消防等单位走进校园举办演练,让学生参与其中,提升危机应对能力。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街道、派出所,帮助学生对社会整体安全形势以及危险程度较高的地域、场合、时段有直观的认识。
3.充分用好新媒体教育平台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深刻地改变了生活。学校也应与时俱进,充分用好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例如建立官方微信平台,用更加专业的安全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的语言风格、更加便捷高效的信息推送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关心自身安全,有条件的甚至可以与网络、影视公司合作开发安全教育趣味游戏、微电影等,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安全教育的效果。
(三)健全完善校园安全教育工作体系
1.建立安全教育责任制高校要将校园安全提升到与教学科研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各院系、部门以及各年级、班级设置专项负责人,形成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与学生安全相关的各项工作制度及工作预案,确保有备无患。
2.健全相关部门协同机制各高校应当配合教育主管部门,在全社会营造关爱学生安全、重视安全防范的良好氛围;在深入开展安全教育的同时,加强与公安、综合治理等部门的工作协调配合,有效整顿校园周边环境,加强校园人员的排查和管理,面向学生加强安全服务的宣传,使更多有安全需求的学生可以便捷及时地获得安全服务。
3.加强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建立涵盖安全教育课程教授者、年级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等主体的安全教育队伍,邀请公安、消防、网络、法律、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专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从源头上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
4.加强同学生家长的沟通配合建立学校与家长有效沟通的渠道,帮助家长改变“学生安全问题只是学校责任”、将学生送入学校后“大撒把”、对学生安全不闻不问的错误观念。加强对学生思想、学习状况的摸排掌握,任何一方了解到影响学生安全的不利因素均需及时向另一方通报,共同研究解决对策,确保学生安全实现从学校到家庭的无缝衔接。
作者:董子静 陈征微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涵和范畴
安全的实现一方面有赖于外部环境的保障,另一方面与主体对环境危险的认知、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等息息相关,后者正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新形势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为维护大学生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提升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技能而开展的教育活动,这项教育应包含如下内容。第一,生命安全教育。影响生命安全的因素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自然灾害类,如地震、火灾等;事故类,如交通事故等;刑事犯罪类,如杀害、抢劫、绑架等;生活隐患类,如宿舍用火用水用电不当引发的事故、饮食不注意导致的食物中毒等。要教育引导学生规避以上因素,学会防灾自救。第二,财产安全教育。主要是教育学生避免财产的不正常损失,如因盗窃或诈骗等导致的财产损失。第三,心理健康教育。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持有正确、健康的生命观,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热爱生活。遇到学业就业压力,看到不公平的现象,面对社交障碍等能够积极进行心理调试,不致抑郁彷徨,不会做出伤害他人或自伤自残等举动。第四,网络安全教育。要教育引导新形势大学生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提高警惕,不能沉迷其中,不受不良信息的侵蚀和教唆而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等。
二、影响大学生安全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因素
1.不健康文化的侵蚀全球化带来了各国经济文化的深度交流和互相影响。各国在享受全球化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同文化的冲击,特别是一些不良文化,对涉世不深、分析判断能力不强的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甚至有一些意志力薄弱的新形势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错位,容易引发安全隐患。
2.社会公共安全教育的缺失当前全社会教育的注意力仍然过多地集中于学生的文化知识方面,对学生的心理、法纪、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则关注不够甚至有所忽视,导致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缺乏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必要的资源投入。
(二)校园因素
1.校园安全环境日趋复杂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高校已由象牙塔演变为开放的小社会,不同年龄、层次的外来人员与学生同在校园内生活,不法之徒乘虚而入,敲诈勒索,侵害学生财产安全与人身安全的案件时有发生。因扩招而新建的校区不少位于城乡结合部,社会治安水平不高,刑事犯罪风险相对较高,食品安全状况堪忧。
2.学校对安全教育重视不够部分高校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只关心与就业率直接相关的专业知识及就业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仅停留在文件、报告层面,没有在整个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部分高校虽然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建设,在人防、物防、技防方面投入较多,但却忽视了安全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导致工作陷入被动。部分高校安全教育缺少整体规划,没有形成科学化、制度化的教学体系。多数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普遍存在重说教、轻实践的问题,教育形式呆板,学生不感兴趣,安全教育远未取得应有的效果。
(三)家庭因素
1.少数父母成为安全教育的反面教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和思维习惯深刻影响着孩子,是孩子效仿的对象。父母过马路闯红灯,孩子也会模仿;父母习惯吃路边摊,孩子也少不了馋嘴要吃;父母不重视用电防火安全,孩子的防火防电意识也往往不强。
2.过分溺爱对大学生安全产生“负能量”新形势大学生多为“9后”,父母溺爱现象比较普遍。这种溺爱会产生两方面的消极影响:一方面,除了学习什么都舍不得孩子去做,也就使孩子失去了从日常生活中得到安全教育、获取安全知识的机会,对危险丧失了必要的警惕性,容易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另一方面,溺爱也会导致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面对学业、就业压力时容易感到彷徨无助,面对挫折和人际交往的障碍容易心情抑郁、自怨自艾,甚至反应过激、报复他人。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高校教育是大学生由懵懂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其目的不仅是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更是要将其打造成为心智成熟、人格健全、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人。高校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切实采取有效举措来提升安全教育的成效。
(一)拓展安全教育的内容
1.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应当成为新形势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要加大生命安全意识的教育力度,让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意义,尊重自己和他人,理性、淡定地看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多种问题,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在社会发展中贡献力量。同时要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帮助大学生远离侵害,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高校应当建立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确保各项安全教育有效衔接,互相补充,甚至将安全教育课程定位于必修课,用“学分”的刚性要求唤醒学生对自身安全的重视。
2.强化安全知识和技能培养人身财产安全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很多案例显示,大学生遇到危险时往往手足无措,坐以待毙,以致酿成惨祸,这也凸显了实用技能的重要性,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技能培养:
(1)基本逃生技能,如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消防常识,火灾时不可乘坐电梯、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不要贪恋财物等。
(2)基本防盗防抢技能。如加强个人财物的保管,接快递保持警惕,不贪占小便宜等。
(3)基本急救能力,学校安全部门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视频、专业人员现场演示等教会学生人工呼吸、心肺复苏急救措施的具体操作以及食物中毒的现场急救等。
3.开展网络安全教育主要包括教育学生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合理利用网络,不要沉溺其中;提醒大学生注意财产安全,防止各类网络电信诈骗及黑客攻击;有效识别、抵制网络不良信息,提高甄别能力,不轻信陌生人,不轻信网络上的各种言论,不造谣、不传谣,从心理上构筑网络“防火墙”。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显示,由于学业、就业和情感等缘故,1%—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由此引发一系列伤人、自虐等事件。高校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广泛开展心理安全教育,通过广泛宣传、举办知识讲座等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同时要关注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对遭遇家庭变故和学业、情感挫折的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持续跟进开展心理干预,防止出现问题。
(二)创新安全教育的形式
1.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在开展安全教育过程中,高校应当转换思维,从“学校要学生学习什么”向“学生希望提供什么”转变,做好安全教育需求调研,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不断改进安全教育的方式,提高工作针对性。
2.改变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在充分利用好发放宣传品、举办讲座等传统教育载体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教育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增加有关实战演练的内容,如邀请公安、消防等单位走进校园举办演练,让学生参与其中,提升危机应对能力。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街道、派出所,帮助学生对社会整体安全形势以及危险程度较高的地域、场合、时段有直观的认识。
3.充分用好新媒体教育平台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深刻地改变了生活。学校也应与时俱进,充分用好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例如建立官方微信平台,用更加专业的安全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的语言风格、更加便捷高效的信息推送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关心自身安全,有条件的甚至可以与网络、影视公司合作开发安全教育趣味游戏、微电影等,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安全教育的效果。
(三)健全完善校园安全教育工作体系
1.建立安全教育责任制高校要将校园安全提升到与教学科研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各院系、部门以及各年级、班级设置专项负责人,形成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与学生安全相关的各项工作制度及工作预案,确保有备无患。
2.健全相关部门协同机制各高校应当配合教育主管部门,在全社会营造关爱学生安全、重视安全防范的良好氛围;在深入开展安全教育的同时,加强与公安、综合治理等部门的工作协调配合,有效整顿校园周边环境,加强校园人员的排查和管理,面向学生加强安全服务的宣传,使更多有安全需求的学生可以便捷及时地获得安全服务。
3.加强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建立涵盖安全教育课程教授者、年级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等主体的安全教育队伍,邀请公安、消防、网络、法律、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专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从源头上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
4.加强同学生家长的沟通配合建立学校与家长有效沟通的渠道,帮助家长改变“学生安全问题只是学校责任”、将学生送入学校后“大撒把”、对学生安全不闻不问的错误观念。加强对学生思想、学习状况的摸排掌握,任何一方了解到影响学生安全的不利因素均需及时向另一方通报,共同研究解决对策,确保学生安全实现从学校到家庭的无缝衔接。
作者:董子静 陈征微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