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有哪些宫殿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都长安城在内部结构上,由外城郭、皇城、宫城以及大明宫和兴庆宫等部分组成。中轴线朱雀大街的北端,是国家权力的中心——皇城,皇城的最北边,隔横街又有一座小城,这就是宫城。宫城呈长方形,面积为零点七平方公里。其东、西两面城墙,系皇城墙往北的延伸,北墙则直接与郭城北墙相重合。
宫城共有三部分组成,即掖庭宫和东宫左右对峙,中间拥簇着太极宫。 东宫和掖庭宫规模都较小,各自只占宫城的一小部分。东宫是皇太子居住和办公之地;掖庭宫的作用则比较特殊,它主要用来收容犯罪官僚的子女,以在宫中进行劳动和学习技艺,其实质,就是现在的“少年劳动教养所”。
宫城的主体建筑为太极宫,太极宫是由原隋代大兴宫改建而成的,位居长安城中轴线的最北端,用以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南面称王”。太极宫是唐初政治中心,唐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主要在这里活动。
太极宫设南北两门,南门为正门,又叫承天门。它正对长安城的中轴线天街和朱雀大街。门外与皇城之间,是一个宽达四百四十米的广场,唐王朝的许多重大朝外活动,多数都在这里进行,如改元、大赦、元旦、冬至大朝会,以及阅兵和受俘等。每当这时,皇帝都是登上承天门,文武百官群集广场,场面非常雄伟壮观。 太极宫内共有十六座大殿,其中,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和延嘉殿称之为四大殿。此外还有中书省、门下省、舍人院、宏文馆,以及凝阴阁和望云亭等重要建筑。太极殿是太极宫的前殿,为太极宫的主体建筑。据说,太极宫的名字也即因太极殿而来。太极殿是宫内举行“中朝”的地方。每月的朔望两日,皇帝在这里接见群臣,处理政务,届时文臣武将分班列座,皇帝端坐于前,共商国事。 太极殿以北建有两仪殿,这里是举行所谓"内朝"的地方。内朝是一种皇帝与小范围臣僚共商国事的仪式,通常只有少数决策大臣,即皇帝的亲信才有资格参加。所以朝仪比较简单,也非常随便。但内朝在影响王朝决策方面却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有国政大事,往往要现在此殿商讨、决定,然后再剃刀大殿,于“中朝”时跟众大臣议论。
在唐长安城中,有三处宫殿群体,除了太极宫外,城北墙外禁苑里有大明宫,城东部的隆庆坊有兴庆宫。三座宫城,彼衰此兴,在唐朝历史的不通阶段上,各自占据了一席重要之地。 大明宫,原称永安宫,是贞观八年,李世民为其父太上皇李渊所修的一座避暑之宫。李渊死后,永安宫改名大明宫,一直无人居住,成为一座离宫。到唐高宗李治时,忧郁身患风湿病,厌恶太极宫内潮湿,便搬来地处龙首塬上地势高地面干燥的大明宫里。改建后的大明宫公设一十一座宫门,其中最重要的是南面的丹凤门(取“丹凤朝阳”之寓意)和北面的玄武门(取“北方玄武”风水之说)。
太极宫和大明宫在布局方式上基本相似,唯有南内兴庆宫与前二者大不一样。后者的整体布局特征是不墨守成规,因地制宜,风格多样,如正宫门向西开,可谓别出心裁。与前二者相比,更显得活泼、奔放而又雄伟、豪华,这无形中引出了长安帝王宫殿的一大谜团,那就是兴庆宫何以要反叛前规、标新立异?要想揭开这个谜底,“应用易学”(所有应用《周易》作实践指导的学问,风水只是其中之一)这把钥匙必须具备。(庞钰龙编撰)
唐代宫苑和游乐地
唐朝国力强盛,长安城宫苑壮丽。大明宫北有太液池,池中蓬莱山独踞,池周建回廊四百多间。兴庆宫以龙池为中心,围有多组院落。大内三苑以西苑为最优美。苑中有假山,有湖池,渠流连环。长安城东南隅有芙蓉园、曲江池,一定时间内向公众开放,实为古代一种公共游乐地。
唐代的离宫别苑,比较著名的有麟游县天台山的九成宫,是避暑的夏宫;临潼县骊山之麓的华清宫,是避寒的冬宫。
大明宫
遗址在陕西省西安市东北龙首原上。唐代贞观八年(634),太宗李世民为供其父李渊避暑,于长安宫城东北角禁苑内修建永安宫,次年改名大明宫。龙朔二年(662)高宗李治加以扩建,一度改名蓬莱宫,后成为唐代帝王在长安居住和听政的主要场所。唐末毁于战乱。1961年其遗址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明宫高踞龙首原上,遥对终南山,俯瞰长安城,规模宏大,气势壮阔。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宽北窄。北墙长1135米,南墙(即长安城北垣的一段)长1674米,西墙与南北墙垂直,长2256米,东墙倾斜有曲折。宫城内有三道平行的东西向宫墙。所有宫墙均为夯土墙,仅在同城门相接处和城墙转角处内外表面砌砖。城基宽13米余,深1米余,城墙底宽10米余。宫城北部的东、北、西三面城墙之外平行筑有夹城。西、东两面的夹城距宫城均为55米,北夹城距宫城160米。宫城南墙正中的丹凤门为正门,东有延政、望仙二门,西有建福、兴安二门;西墙中部有右银台门,其北有九仙门;东墙有左银台门;北墙正中为玄武门,其东有银汉门,西有青霄门,玄武门正北夹墙有重玄门。北门一带是当时北衙禁军的驻地,关系到宫廷的安危,所以在不到200米距离内设了三道门(包括玄武门内的重门),门的基址尚存。
据记载:大明宫分为外朝、内廷两部分。外朝沿袭唐太极宫的三朝制度,沿着南北向轴线纵列了大朝含元殿、日朝宣政殿、常朝紫宸殿。三殿东西两侧建有若干殿阁楼台。外朝部分还附有若干官署,如中书省、门下省、弘文馆、史馆等。内廷部分以太液池为中心。池中建蓬莱山,池周布置曲廊。周围殿宇厅堂、楼台亭阁罗布,寝殿在池南。这是帝王后妃起居游憩的场所。各殿具体位置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发掘确定。
含元殿,大明宫中轴线上的第一座宫殿。是举行重要典礼仪式的场所。含元殿利用龙首原高地为殿基。现残存遗址高出南面地坪10余米。殿东、北、西三面为夯筑土墙,白灰抹面。殿宽11间,每间面阔5米余,进深4间,北墙距北内槽柱中心5米,内槽柱南北跨距9.8米,殿四周为副阶围廊。殿址上现存方形柱础一座,下面方形部分长宽各1.4米,高0.52米,上凸覆盆高10厘米,上径84厘米。仅从这一构件的尺寸,可见含元殿的尺度规模。殿前龙尾道长75米,道面平段铺素面方砖,坡面铺莲花方砖,两边为有石柱和螭首的青石勾阑。含元殿东西两侧前方有翔鸾、栖凤两阁,以曲尺形廊庑与含元殿相连。这组庞大的宫殿建筑群,体现了唐代建筑的雄浑风格,成为后世宫殿的范例。
麟德殿,是皇帝举行宴会、观看杂技舞乐和作佛事的场所,位于太液池正西高地上,距宫城西墙90米。宫殿遗迹的台基夯土筑成,周围砌有砖壁,呈长方形,南北长130余米,东西宽约77米,上下二层,殿堂、廊庑建在上层台基之上,麟德殿由前殿、中殿、后殿组成,中殿为主殿,东西宽9间(两山墙各占一间除外),南北进深5间,殿内有两道隔墙,将殿分成东、中、西三部分,中部5间,两侧各2间,地面铺0.2米厚石板。前殿东西宽亦为9间,两山与中殿齐,前后无墙,两端两间进深4间,当中7间进深3间,地面也铺石板。后殿与中殿仅一墙之隔,两山与中殿两山对齐,进深3间,地面铺方砖,殿周环以回廊。殿后侧东面为郁仪楼,西面为结邻楼,两楼前为东亭、西亭。楼、亭均建于夯土高台上,楼亭廊庑衬托着三殿,构成一组具有唐代特色的大型建筑组合。
兴庆宫
遗址在陕西省西安市东郊,为唐长安三座皇宫之一,其他两座为大明宫、太极宫。开元二年(714)就唐玄宗旧居五王子宅所在的兴庆坊建成。宫殿为非对称布局,南部有较大的园林区,具有离宫性质。唐天佑元年(904)毁。
据记载,兴庆宫以一道东西横墙隔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宫殿区,正门兴庆门在西墙;南部为园林区。东面通过夹城与大明宫连通。正殿为兴庆殿,主要建筑还有大同殿、南薰殿、新射殿等。龙首渠横贯宫殿区,在瀛洲门东侧穿越东西横墙注入园林区的龙池。园林区以龙池为中心,东北角有沉香亭。宫的西南方有勤政务本楼和花萼相辉楼,是唐玄宗宣布大赦、改元、受降、受贺、接见、宴饮的地方。整座宫殿没有一条全局的中轴线,这在古代宫殿建筑中是罕见的。遗址南北1250米,东西1080米。1958年在遗址范围内进行过发掘,其中有一座门址,面阔五间,长26.5米,进深三间,宽19米,进深的中间一间除明间处开门道外,西侧为夯土台,土台外侧接南面宫墙。这遗址曾被认为是勤政务本楼遗址。但也有人认为,与文献所载的位置、规模都不相合。
曲江池
中国唐代著名的风景区,在唐长安城东南隅,因水流曲折得名。这里在秦代称恺洲,并修建有离宫称“宜春苑”,汉代在这里开渠,修“宜春后苑”和“乐游苑”。隋营京城(大兴城)时,宇文恺凿其地为池。隋文帝称池为“芙蓉池”,称苑为“芙蓉园”。唐玄宗时恢复“曲江池”的名称,而苑仍名“芙蓉园”。据记载,唐玄宗时引产水,经黄渠自城外南来注入曲江,且为芙蓉园增建楼阁。芙蓉园占据城东南角一坊的地段,并突出城外,周围有围墙,园内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曲江池位于园的西部,水面约0.7平方公里。全园以水景为主体,一片自然风光,岸线曲折,可以荡舟。池中种植荷花、菖蒲等水生植物。亭楼殿阁隐现于花木之间。唐代曲江池作为长安名胜,定期开放,都人均可游玩,以中和(农历二月初一)、上巳(三月初三)最盛;中元(七月十五日)、重阳(九月九日)和每月晦日(月末一天)也很热闹。现在池址仍在,园林设施均已湮没。
宫城共有三部分组成,即掖庭宫和东宫左右对峙,中间拥簇着太极宫。 东宫和掖庭宫规模都较小,各自只占宫城的一小部分。东宫是皇太子居住和办公之地;掖庭宫的作用则比较特殊,它主要用来收容犯罪官僚的子女,以在宫中进行劳动和学习技艺,其实质,就是现在的“少年劳动教养所”。
宫城的主体建筑为太极宫,太极宫是由原隋代大兴宫改建而成的,位居长安城中轴线的最北端,用以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南面称王”。太极宫是唐初政治中心,唐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主要在这里活动。
太极宫设南北两门,南门为正门,又叫承天门。它正对长安城的中轴线天街和朱雀大街。门外与皇城之间,是一个宽达四百四十米的广场,唐王朝的许多重大朝外活动,多数都在这里进行,如改元、大赦、元旦、冬至大朝会,以及阅兵和受俘等。每当这时,皇帝都是登上承天门,文武百官群集广场,场面非常雄伟壮观。 太极宫内共有十六座大殿,其中,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和延嘉殿称之为四大殿。此外还有中书省、门下省、舍人院、宏文馆,以及凝阴阁和望云亭等重要建筑。太极殿是太极宫的前殿,为太极宫的主体建筑。据说,太极宫的名字也即因太极殿而来。太极殿是宫内举行“中朝”的地方。每月的朔望两日,皇帝在这里接见群臣,处理政务,届时文臣武将分班列座,皇帝端坐于前,共商国事。 太极殿以北建有两仪殿,这里是举行所谓"内朝"的地方。内朝是一种皇帝与小范围臣僚共商国事的仪式,通常只有少数决策大臣,即皇帝的亲信才有资格参加。所以朝仪比较简单,也非常随便。但内朝在影响王朝决策方面却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有国政大事,往往要现在此殿商讨、决定,然后再剃刀大殿,于“中朝”时跟众大臣议论。
在唐长安城中,有三处宫殿群体,除了太极宫外,城北墙外禁苑里有大明宫,城东部的隆庆坊有兴庆宫。三座宫城,彼衰此兴,在唐朝历史的不通阶段上,各自占据了一席重要之地。 大明宫,原称永安宫,是贞观八年,李世民为其父太上皇李渊所修的一座避暑之宫。李渊死后,永安宫改名大明宫,一直无人居住,成为一座离宫。到唐高宗李治时,忧郁身患风湿病,厌恶太极宫内潮湿,便搬来地处龙首塬上地势高地面干燥的大明宫里。改建后的大明宫公设一十一座宫门,其中最重要的是南面的丹凤门(取“丹凤朝阳”之寓意)和北面的玄武门(取“北方玄武”风水之说)。
太极宫和大明宫在布局方式上基本相似,唯有南内兴庆宫与前二者大不一样。后者的整体布局特征是不墨守成规,因地制宜,风格多样,如正宫门向西开,可谓别出心裁。与前二者相比,更显得活泼、奔放而又雄伟、豪华,这无形中引出了长安帝王宫殿的一大谜团,那就是兴庆宫何以要反叛前规、标新立异?要想揭开这个谜底,“应用易学”(所有应用《周易》作实践指导的学问,风水只是其中之一)这把钥匙必须具备。(庞钰龙编撰)
唐代宫苑和游乐地
唐朝国力强盛,长安城宫苑壮丽。大明宫北有太液池,池中蓬莱山独踞,池周建回廊四百多间。兴庆宫以龙池为中心,围有多组院落。大内三苑以西苑为最优美。苑中有假山,有湖池,渠流连环。长安城东南隅有芙蓉园、曲江池,一定时间内向公众开放,实为古代一种公共游乐地。
唐代的离宫别苑,比较著名的有麟游县天台山的九成宫,是避暑的夏宫;临潼县骊山之麓的华清宫,是避寒的冬宫。
大明宫
遗址在陕西省西安市东北龙首原上。唐代贞观八年(634),太宗李世民为供其父李渊避暑,于长安宫城东北角禁苑内修建永安宫,次年改名大明宫。龙朔二年(662)高宗李治加以扩建,一度改名蓬莱宫,后成为唐代帝王在长安居住和听政的主要场所。唐末毁于战乱。1961年其遗址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明宫高踞龙首原上,遥对终南山,俯瞰长安城,规模宏大,气势壮阔。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宽北窄。北墙长1135米,南墙(即长安城北垣的一段)长1674米,西墙与南北墙垂直,长2256米,东墙倾斜有曲折。宫城内有三道平行的东西向宫墙。所有宫墙均为夯土墙,仅在同城门相接处和城墙转角处内外表面砌砖。城基宽13米余,深1米余,城墙底宽10米余。宫城北部的东、北、西三面城墙之外平行筑有夹城。西、东两面的夹城距宫城均为55米,北夹城距宫城160米。宫城南墙正中的丹凤门为正门,东有延政、望仙二门,西有建福、兴安二门;西墙中部有右银台门,其北有九仙门;东墙有左银台门;北墙正中为玄武门,其东有银汉门,西有青霄门,玄武门正北夹墙有重玄门。北门一带是当时北衙禁军的驻地,关系到宫廷的安危,所以在不到200米距离内设了三道门(包括玄武门内的重门),门的基址尚存。
据记载:大明宫分为外朝、内廷两部分。外朝沿袭唐太极宫的三朝制度,沿着南北向轴线纵列了大朝含元殿、日朝宣政殿、常朝紫宸殿。三殿东西两侧建有若干殿阁楼台。外朝部分还附有若干官署,如中书省、门下省、弘文馆、史馆等。内廷部分以太液池为中心。池中建蓬莱山,池周布置曲廊。周围殿宇厅堂、楼台亭阁罗布,寝殿在池南。这是帝王后妃起居游憩的场所。各殿具体位置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发掘确定。
含元殿,大明宫中轴线上的第一座宫殿。是举行重要典礼仪式的场所。含元殿利用龙首原高地为殿基。现残存遗址高出南面地坪10余米。殿东、北、西三面为夯筑土墙,白灰抹面。殿宽11间,每间面阔5米余,进深4间,北墙距北内槽柱中心5米,内槽柱南北跨距9.8米,殿四周为副阶围廊。殿址上现存方形柱础一座,下面方形部分长宽各1.4米,高0.52米,上凸覆盆高10厘米,上径84厘米。仅从这一构件的尺寸,可见含元殿的尺度规模。殿前龙尾道长75米,道面平段铺素面方砖,坡面铺莲花方砖,两边为有石柱和螭首的青石勾阑。含元殿东西两侧前方有翔鸾、栖凤两阁,以曲尺形廊庑与含元殿相连。这组庞大的宫殿建筑群,体现了唐代建筑的雄浑风格,成为后世宫殿的范例。
麟德殿,是皇帝举行宴会、观看杂技舞乐和作佛事的场所,位于太液池正西高地上,距宫城西墙90米。宫殿遗迹的台基夯土筑成,周围砌有砖壁,呈长方形,南北长130余米,东西宽约77米,上下二层,殿堂、廊庑建在上层台基之上,麟德殿由前殿、中殿、后殿组成,中殿为主殿,东西宽9间(两山墙各占一间除外),南北进深5间,殿内有两道隔墙,将殿分成东、中、西三部分,中部5间,两侧各2间,地面铺0.2米厚石板。前殿东西宽亦为9间,两山与中殿齐,前后无墙,两端两间进深4间,当中7间进深3间,地面也铺石板。后殿与中殿仅一墙之隔,两山与中殿两山对齐,进深3间,地面铺方砖,殿周环以回廊。殿后侧东面为郁仪楼,西面为结邻楼,两楼前为东亭、西亭。楼、亭均建于夯土高台上,楼亭廊庑衬托着三殿,构成一组具有唐代特色的大型建筑组合。
兴庆宫
遗址在陕西省西安市东郊,为唐长安三座皇宫之一,其他两座为大明宫、太极宫。开元二年(714)就唐玄宗旧居五王子宅所在的兴庆坊建成。宫殿为非对称布局,南部有较大的园林区,具有离宫性质。唐天佑元年(904)毁。
据记载,兴庆宫以一道东西横墙隔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宫殿区,正门兴庆门在西墙;南部为园林区。东面通过夹城与大明宫连通。正殿为兴庆殿,主要建筑还有大同殿、南薰殿、新射殿等。龙首渠横贯宫殿区,在瀛洲门东侧穿越东西横墙注入园林区的龙池。园林区以龙池为中心,东北角有沉香亭。宫的西南方有勤政务本楼和花萼相辉楼,是唐玄宗宣布大赦、改元、受降、受贺、接见、宴饮的地方。整座宫殿没有一条全局的中轴线,这在古代宫殿建筑中是罕见的。遗址南北1250米,东西1080米。1958年在遗址范围内进行过发掘,其中有一座门址,面阔五间,长26.5米,进深三间,宽19米,进深的中间一间除明间处开门道外,西侧为夯土台,土台外侧接南面宫墙。这遗址曾被认为是勤政务本楼遗址。但也有人认为,与文献所载的位置、规模都不相合。
曲江池
中国唐代著名的风景区,在唐长安城东南隅,因水流曲折得名。这里在秦代称恺洲,并修建有离宫称“宜春苑”,汉代在这里开渠,修“宜春后苑”和“乐游苑”。隋营京城(大兴城)时,宇文恺凿其地为池。隋文帝称池为“芙蓉池”,称苑为“芙蓉园”。唐玄宗时恢复“曲江池”的名称,而苑仍名“芙蓉园”。据记载,唐玄宗时引产水,经黄渠自城外南来注入曲江,且为芙蓉园增建楼阁。芙蓉园占据城东南角一坊的地段,并突出城外,周围有围墙,园内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曲江池位于园的西部,水面约0.7平方公里。全园以水景为主体,一片自然风光,岸线曲折,可以荡舟。池中种植荷花、菖蒲等水生植物。亭楼殿阁隐现于花木之间。唐代曲江池作为长安名胜,定期开放,都人均可游玩,以中和(农历二月初一)、上巳(三月初三)最盛;中元(七月十五日)、重阳(九月九日)和每月晦日(月末一天)也很热闹。现在池址仍在,园林设施均已湮没。
展开全部
隋享国三十七年中,凭藉统一后的有利形势,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建设。它创建了大兴(长安)和东都(洛阳)两座有完整规划、规模宏伟的都城。隋建东都,吸收南朝建康的优点,把南朝先进的规划和建筑技术引入北方,促进了建筑的发展。
唐惩于隋亡教训,建国之初在宫室建设上较为谨慎,宫室沿用隋代之旧,新建离宫用草顶。隋在大兴未建城楼,在洛阳未筑正式外郭墙,这两件事唐在公元654年和公元692年才分别完成,上距唐立国已三十六年和七十四年。唐自高宗、武后时起,至玄宗前期(650~740年),经济持续发展,文化科技成就辉煌,国势进入极盛期,开始进行较大规模的建筑活动。公元662年,唐高宗在长安东北方的高地上兴建新宫大明宫。这是唐代所建最大的宫殿,比现存的北京明清紫禁城大四十四倍。汉代以来,历朝都以建明堂为国家盛典,然而自汉武帝后,以后各朝均未能兴建。武则天不顾儒臣反对,在洛阳宫拆除正殿建立明堂。明堂方300尺(88米),高294尺(86米),是唐代所建体量最大的建筑物。
唐代为控制建筑规模,订立了法规,称《营缮令》,其中规定哪一等级的官吏可以建什么规模的房屋,使用什么样的装饰,在居宅上表现出尊卑贵贱的关系。隋唐大规模建设也促进其建筑的标准化、模数化。洛阳遗址表明,隋代在规划时已以四坊为一组,每坊方一里,极有规律。史载隋唐各城市之周长也表明,各类城市的规模按坊数分级。隋洛阳宫、唐大明宫以及唐乾陵遗址都表明,在规划时按方100步(50丈)的方格为控制网。大明宫、洛阳宫、渤海国上京宫殿,都把主殿建在全地盘的几何中心。现存唐代建筑都以材高为模数,以一层柱高为立面、断面上的扩大模数。这些情况表明唐代已有一整套从城市规模至单体建筑设计的模数设计方法。
隋唐对外交往广泛,西境一度到帕米尔以西的中亚一带,商业活动远及阿富汗、波斯、大食,并间接与东罗马来往。外来文化,包括宗教、绘画、雕刻、音乐、舞蹈,以及器用、习俗纷纷传入,建筑自难避免。但此时中国建筑体系已发展至成熟阶段,并与国家礼制、民间习俗密切结合,完全可以满足使用需要,成为稳定的建筑体系,外来的建筑体系已不能动摇它。只有外来的装饰图案、雕刻手法、色彩组合诸方面大大丰富了中国建筑。很多外来装饰纹样,经过用中国手法表现,已经中国化,如当时盛行的卷草纹、连珠纹、八瓣宝相花等。隋唐立足本国,放手吸收外来影响,表现出一个强大、向上、有生命力的建筑体系的稳定性和自信心,而吸收这些外来影响也使隋唐建筑更加绚丽多彩。
唐惩于隋亡教训,建国之初在宫室建设上较为谨慎,宫室沿用隋代之旧,新建离宫用草顶。隋在大兴未建城楼,在洛阳未筑正式外郭墙,这两件事唐在公元654年和公元692年才分别完成,上距唐立国已三十六年和七十四年。唐自高宗、武后时起,至玄宗前期(650~740年),经济持续发展,文化科技成就辉煌,国势进入极盛期,开始进行较大规模的建筑活动。公元662年,唐高宗在长安东北方的高地上兴建新宫大明宫。这是唐代所建最大的宫殿,比现存的北京明清紫禁城大四十四倍。汉代以来,历朝都以建明堂为国家盛典,然而自汉武帝后,以后各朝均未能兴建。武则天不顾儒臣反对,在洛阳宫拆除正殿建立明堂。明堂方300尺(88米),高294尺(86米),是唐代所建体量最大的建筑物。
唐代为控制建筑规模,订立了法规,称《营缮令》,其中规定哪一等级的官吏可以建什么规模的房屋,使用什么样的装饰,在居宅上表现出尊卑贵贱的关系。隋唐大规模建设也促进其建筑的标准化、模数化。洛阳遗址表明,隋代在规划时已以四坊为一组,每坊方一里,极有规律。史载隋唐各城市之周长也表明,各类城市的规模按坊数分级。隋洛阳宫、唐大明宫以及唐乾陵遗址都表明,在规划时按方100步(50丈)的方格为控制网。大明宫、洛阳宫、渤海国上京宫殿,都把主殿建在全地盘的几何中心。现存唐代建筑都以材高为模数,以一层柱高为立面、断面上的扩大模数。这些情况表明唐代已有一整套从城市规模至单体建筑设计的模数设计方法。
隋唐对外交往广泛,西境一度到帕米尔以西的中亚一带,商业活动远及阿富汗、波斯、大食,并间接与东罗马来往。外来文化,包括宗教、绘画、雕刻、音乐、舞蹈,以及器用、习俗纷纷传入,建筑自难避免。但此时中国建筑体系已发展至成熟阶段,并与国家礼制、民间习俗密切结合,完全可以满足使用需要,成为稳定的建筑体系,外来的建筑体系已不能动摇它。只有外来的装饰图案、雕刻手法、色彩组合诸方面大大丰富了中国建筑。很多外来装饰纹样,经过用中国手法表现,已经中国化,如当时盛行的卷草纹、连珠纹、八瓣宝相花等。隋唐立足本国,放手吸收外来影响,表现出一个强大、向上、有生命力的建筑体系的稳定性和自信心,而吸收这些外来影响也使隋唐建筑更加绚丽多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