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有哪些弊端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无效沟通会导致教育目标难以实现,沟通不当必然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师生沟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师生双方沟通不和谐,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授课方式与沟通方法造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以学生为本,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克服沟通障碍,提高沟通的表达能力,加强教学交流,因人而异,增加沟通的灵活性,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师生沟通 存在问题形成原因 解决途径
一、思想政治课中存在的沟通问题
教育是师生交往的过程,与学生交往就离不开沟通,如何与学生沟通,决定了教育教学能否成功,而每一次无效的沟通,都可能给教育教学带来阻碍。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对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学好知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智慧,增进师生间的情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增加师生之间沟通的机会,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敢精神和勇于实践的动手能力。有效沟通有利于克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局限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1]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存在沟通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一)沟通不当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
在平时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向学生热情的传递知识,而学生却毫无兴趣。教师常常面临的是学生的抗拒、低度的学习动机、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甚至直接的反对。传统的教学主要采用“诱导学习动机一感知知识一理解知识一运用知识一检查反馈”的模式,力求让学生尽快掌握知识。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这种模式演变成了“填鸭式”的教学。在教学中,片面的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过程枯燥,依照操作程序机械套用,学生被动接受灌输。再者,学生受自古以来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从沟通的角度来讲,师生沟通中就有困难。例如:在语言的沟通中教师掌握着课堂的话语权,对学生进行主观评价;在身势语的沟通中,教师常常会出现身势语的使用不当,容易将自己的消极情绪透露给学生,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或者,教师通过身势语容易体现出对某一个学生个体的关注,而忽视了其他学生的心理和情感,这样就很容易引发学生极为反感的课堂教学公平问题;再次,师生在沟通中常常会出现情感沟通缺位的现象,师生间的沟通基本限于课堂教学中的客观事件的沟通,而缺乏在情感、信念、价值、态度、道德等情感领域中的深度交往和沟通。
(二)无效沟通导致教育目标难以实现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固然不错,但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语言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却表现得截然不同,往往是口是心非;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所谓加强行为培养的活动化、开放化教学,殊不知,还是“为活动而活动,为开放而开放”。[2]学生长时间受到这种灌输就形成了一些唯心的道德认识,应对考试尚可,但对行为素质的提高功效不大。除却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各种缺点与不足,思想政治课中师生沟通中存在的障碍更为突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多是进行“条条”教学,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教学过程变成了生硬的灌输。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就越不愿意接受,沉闷而枯燥的课堂气氛更是让学生提不起任何的兴趣。由此便发展成学生怕学,老师怕教的一门受冷落的课程。
二、师生沟通障碍的形成原因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常常因为一些细小的差错而使师生间的沟通无法实现,更要命的是甚至会出现相反的效果。师生间的沟通无法实现,影响了信息的有效传递。在我国现今的中小学教学中,基于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平时的生活学习中通常会出现对学生以激烈的言辞进行批评,甚至会以不适当的语言侮辱学生、伤害学生的心理和人格的情况。虽然教师的出发点可能也是为了学生,但如果只注重教师权威而不在乎学生感受,忽视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观念必然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惧怕和反抗的情绪,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和冷漠,并进而引发师生进一步沟通的障碍。作为一种特定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具体的、带有情境性特征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引发的沟通障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常常给师生间的沟通造成障碍。例如:有人罗列了教师的12个不同角色:知识的来源和学习助手、行为的示范者、社会的表征、学生行为的裁判和调解员、团体领袖、代理家长、自信的支持者、不良行为的侦探、保姆、泄愤的目标或替罪羊、亦师亦友、偶像。[3]以上这些教师角色中的绝大部分决定了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应该起主导作用,而教师受到这些角色因素的影响,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往往会将矛头不自觉的指向学生。强调问题的来源都是学生一方造成的,如此不但无法疏解学生的负面情绪,反而增加了他们的压力。针对这种观念,现代教育提倡尊师爱生,但潜在的规则仍然是尊师第一,爱生第二。长期下去,必将扼杀学生表达的勇气,同时也剥夺了学生自我决定及承担责任的自主性。这样的方式终将无法建立起开放式、鼓励性且有建设性的正向沟通。
虽然历经多次改革,现实中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和教育研究者们所倡导的现代化的、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差距还很遥远。而在教育中关于什么是知识,教师应该如何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个性、情感、道德和态度;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各自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教师应如何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才会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等等,这一系列的教育基本问题在中小学中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4]
(二)由师生双方引发沟通障碍
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群体中,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成长中的独立的个体。由于我国现在的中小学班级规模通常都比较大,在班级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与每一个学生进行即时性的直接沟通。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有些学生的性格开朗大方,善于和教师进行沟通,也有部分学生性格腼腆、自卑、喜欢独处、不善于交际,对教师发出的沟通信息反映不强烈;学习兴趣浓,成绩较好的同学往往愿意与教师沟通;而那些认为课程没意思、迫于分数与规章硬着头皮来上课的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根本无心与教师沟通;成绩差的学生因为心里自卑也不愿与教师沟通;有的性格保守、内向的学生想与老师
沟通又怕有“溜须拍马之嫌”故而也对教师敬而远之。这样就会对沟通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另一方面,影响师生沟通的主要障碍不单只是地位和角色的差异,同样,师生双方在成熟度(如知识、经验、情感、抱负、态度等)、性别、年龄、社会背景、兴趣等因素中存在的差异以及获取信息的渠道,获取的信息量不同等使及时有效的交流无法实现。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在交流时,师生也会对同一信息产生不同的看法,双方之间存在代沟因而缺乏共同语言等,由此也就产生了这种特殊的人际沟通障碍。
(三)授课方式与沟通方法造成的沟通障碍
教师讲课生动、信息量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就会爱听,就愿意与教师交流;而教师过于死板、学究气浓、教学方式僵化、只会填鸭式教学,学生就会不愿意听,不愿意与教师沟通。另外,教师的个人风格也影响学生沟通的意愿:开朗、大度、诚恳、个人魅力强的教师往往能吸引学生;而面对那些过于严肃、冷漠、自大爱摆架子的老师,学生都不愿意与其沟通。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是凭借经验和想象与学生进行沟通,无法真正接触到学生的心灵。在师生交往与沟通的过程中,如果教师不注意沟通的方式方法,无意中就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和情感,进而就会影响到学生与教师的人际关系,甚至会导致师生关系的僵化或敌对,那么此时无论教师怎样的良好用心学生也会不接受,并从内心深处对教师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
三、促进思想政治课有效沟通的途径
(一)更新观念,以学生为本,是有效沟通的基础
思想政治课每周的课相对较少,课与课之间间隔时间较长,再加上一名政治教师兼多个班级的课,学生的人数多,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的机会也就少了。而思想政治课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知识实际。因此,我们必须变过去的只靠上课接触学生为平时尽可能多地接触学生。在课问、自习或其他空闲时间,经常到教室、楼道、操场走走,或与他们交谈,或参与他们的课外活动,不但了解到他们的各方面的情况,还培养了师生感情。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在逐渐增强,对老师的言行不再像小学生那样轻信和盲从,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自己在情感教育中的导向作用,以取得学生的信任感。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经常面带微笑,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做到“台上是良师,台下是益友”,关心爱护学生,并对学生寄予希望,才能取得学生的信赖,学生就愿意接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学生进步就快。可见师生的这种情感力量对学生非常重要。
1、实现角色转换,一切以学生为本
长期以来,作为课堂中管理者与控制者的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教师的地位由权威者向平等者、由传授者向求知的参与者等角色转换。师生关系的交往也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命令式,而是带有朋友间的对话的特点——是双向和交互的作用,而不仅仅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因此,教师作为师生沟通互动的主体行为者,必须转变传统的沟通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沟通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要做到“一切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全方位的为学生发展而服务。
2、理解学生,达到情感认同
要真正理解学生,关键在于教师不能对学生持有固有的偏见与主观的判断,应站在学生立场上,设身处地,以学生的眼睛来观察,以学生的心灵来感受,以学生的观点来思考,从而走入并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与学生心灵的相通与共感。如果教师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走不进学生感兴趣的领域,终将无法接纳和理解他们的经验与感受。
3、尊重学生,获得平等交流
有效的师生沟通要求教师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价值和尊严,并且这种平等和尊重不是教师好心恩赐给学生的,也不是教师被迫给予学生的,而是教师相信、看到并珍视每一个学生的价值、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改变和成长的动力与能力,而非强调成绩好坏、品行优劣、出身贵贱、相貌美丑。只有这样,教师才可能真正视学生为平等的朋友,是与自己一样值得尊重、应该被尊重的一个人。
4、真诚对待学生,实现心灵互动
我们常常听学生说:“我喜欢这个老师,因为老师对我好。”在学校中,几乎每个老师对学生的期望都是出自良好愿望的,是出于对学生的好心。但是,不同的老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学生对他们的真诚度的高低感受不同,教育的效果也截然不同。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卸掉伪装和防御,真诚的与学生进行沟通。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甚至言语中的一下停顿,都传递着对学生的肯定、赞赏、满意,实现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心理沟通,将自己的爱无私地奉献给学生,时时处处与学生进行着有形无形的心理沟通,而这种沟通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要教师对学生以诚相待,持之以恒,“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相信学生一定会乐意接受教师的教导的。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克服沟通障碍,是有效沟通的策略
沟通在课堂管理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沟通的本质性要求是沟通的有效性。要克服沟通的障碍,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选择最佳的沟通渠道,合理组织教学,并注重信息的反馈。
1、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任何学校教学本质上都是一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活动。这种活动的实效如何,固然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高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实际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为教师的施教质量所左右的。从教育学的角度讲,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他应具备多种较高的素质。具体而言就是指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自身的人格魅力等。[5]只有当教师具备了高尚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良好的仪表与作风习惯、较强的责任心和挫折忍耐力以及健全的人格等优秀品质,才能为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打下基础,引导学生感受知识的魅力,提高教学的实效。
2、克服沟通的心理障碍
疏通学生的心理是教育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工作。由于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思维活跃、个性鲜明的学生个体,运用生活幽默疏通学生心理,可以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克服沟通的障碍必须注意以下心理因素的作用。首先要关注学生心理背景,科学地应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心理效应。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听讲,集中注意力,以便准确、及时地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同时让学生在相互讨论和交流中,倾听别人的发言,并与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态度、自己的价值观进行比较,从而批判自己,纠正自己,这也是个内省的过程。其次,增强记忆是消除师生沟通障碍的有效心理措施。记忆水平高的学生,对老师传授的知识内容,接受起来也比较好。再次,重视班级的文化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是课堂教学中人际沟通的积极背景。班级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班级文化的创建,要注重从身边的小事入手,不以善小而不为。班级文化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润物细无声,因而也是最美的教育。[6]
(三)提高沟通的表达能力,加强教学交流
1、提高沟通的表达能力
语言运用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沟通的效果。首先讲话要有重点,使用语言文字时要简洁、明确,叙事说理要言之有据,条理清楚,富于逻辑性;措辞得当,通俗易懂,不要滥用词藻,不要讲空话、套话。其次要善用比喻,即使很复杂的问题,也可以用简单的比喻讲出来。其三可以借助手势语言和表情动作,以增强沟通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对方容易接受。每个人沟通中的语言或体态语词的表达,都是在个人的个性背景下作出的,是整个人格的反映,特别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亲和感。思想政治课和其他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不同,思想政治课所讲授的道德知识是一种凭借和桥梁,其目的是通过知识的启迪而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你所讲的观点,从而改变其观念,影响其行为。思想政治课这一特点,要求我们更要讲究讲课的艺术,不仅道德观点要讲懂,还必须有感染力,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以行动人,以理服人,才能达到教育目的。
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是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所以,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质量,必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此主张学生在听课时,可以随时提出问题,必要时可进行讨论,还可以采取试讲等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使学生由单一的听众变为教学舞台上的主角,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表现欲望,学生为了胜任教学舞台的角色必然会集中精力听课,认真思考,才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这种相互交流和沟通,沟通的有效性才会比较高。教师作为教学舞台的导演,只有认真备课,对所要讲授的内容了如指掌,使交流和沟通的信息充分且有效,才能达到交流和沟通的最佳方式,将课堂教学导演的多姿多彩,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四)学会沟通的有效倾听,选择最佳的沟通方式
1、学会沟通的有效倾听
倾听是一种习惯,倾听是一种尊重,倾听是一种内涵。有效的倾听能增加师生的信任感,是克服沟通障碍的重要条件。倾听,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听”,心理学上将它划分为“外在表现上的倾听”和“心理上的倾听”两大部分。所谓“外在表现上的倾听”,是指教师在行为上采取一种积极参与姿态,去倾听学生的谈话,与学生交流。“心理上的倾听”层次则更深,既要主动地倾听学生的言语表述,也要细心地观察学生非言语信息的表达,从学生的眼神、语气、手势、面部表情等行为动作中,“听"出他言语中所隐含的深层意义。对于许多教师而言,不是不能听,而是不愿听。要学会倾听,可以从倾听所必备的态度入手,包括:接纳和平等、专注和警觉、鉴赏和学习、执着和冷静、参与和体验。这样的倾听就是真心的倾听,它有效地改变教师的倾听方式,使他们从外在的听变为内在的听,从抽象的听变为具体的听。倾听的同时,还要和学生及时的互动,以表明正在听并积极的反馈信息,这样才能使倾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选择最佳的沟通方式
师生进行沟通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特别是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更是如此。在师生沟通上,教师一般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能予以学生最恰当表现的沟通方式。一般来说,教师都会采用面对面谈话式沟通。这是最直接、最传统的沟通方式,师生直接面对,真诚而坦率地交谈,沟通的效果能立竿见影。
但在某些环境下,可能有某些事情师生之间不方便直接面对面沟通,那么就需采用间接的方式。比如一个电话、一声问候,方便拉进彼此间的距离,能很好的避免面对面交流中的尴尬等问题,又能保证沟通的及时性。通过电子邮件、QQ、MSN、博客等进行交流可以使师生间的沟通更为深入,能了解到学生平时不易掌握的一些情况,甚至能直面学生的内心世界,而作为学生也会得到教师更为完备的帮助和指导。
(五)因人而异,增加沟通的灵活性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因材旋教”的观点,他主张针对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智力水平,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
根据人类心理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的特点,教学中的沟通应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灵活运用。教师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同时,在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设计适合不同个性特点学生成才的最优方案。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师生沟通 存在问题形成原因 解决途径
一、思想政治课中存在的沟通问题
教育是师生交往的过程,与学生交往就离不开沟通,如何与学生沟通,决定了教育教学能否成功,而每一次无效的沟通,都可能给教育教学带来阻碍。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对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学好知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智慧,增进师生间的情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增加师生之间沟通的机会,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敢精神和勇于实践的动手能力。有效沟通有利于克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局限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1]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存在沟通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一)沟通不当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
在平时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向学生热情的传递知识,而学生却毫无兴趣。教师常常面临的是学生的抗拒、低度的学习动机、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甚至直接的反对。传统的教学主要采用“诱导学习动机一感知知识一理解知识一运用知识一检查反馈”的模式,力求让学生尽快掌握知识。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这种模式演变成了“填鸭式”的教学。在教学中,片面的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过程枯燥,依照操作程序机械套用,学生被动接受灌输。再者,学生受自古以来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从沟通的角度来讲,师生沟通中就有困难。例如:在语言的沟通中教师掌握着课堂的话语权,对学生进行主观评价;在身势语的沟通中,教师常常会出现身势语的使用不当,容易将自己的消极情绪透露给学生,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或者,教师通过身势语容易体现出对某一个学生个体的关注,而忽视了其他学生的心理和情感,这样就很容易引发学生极为反感的课堂教学公平问题;再次,师生在沟通中常常会出现情感沟通缺位的现象,师生间的沟通基本限于课堂教学中的客观事件的沟通,而缺乏在情感、信念、价值、态度、道德等情感领域中的深度交往和沟通。
(二)无效沟通导致教育目标难以实现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固然不错,但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语言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却表现得截然不同,往往是口是心非;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所谓加强行为培养的活动化、开放化教学,殊不知,还是“为活动而活动,为开放而开放”。[2]学生长时间受到这种灌输就形成了一些唯心的道德认识,应对考试尚可,但对行为素质的提高功效不大。除却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各种缺点与不足,思想政治课中师生沟通中存在的障碍更为突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多是进行“条条”教学,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教学过程变成了生硬的灌输。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就越不愿意接受,沉闷而枯燥的课堂气氛更是让学生提不起任何的兴趣。由此便发展成学生怕学,老师怕教的一门受冷落的课程。
二、师生沟通障碍的形成原因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常常因为一些细小的差错而使师生间的沟通无法实现,更要命的是甚至会出现相反的效果。师生间的沟通无法实现,影响了信息的有效传递。在我国现今的中小学教学中,基于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平时的生活学习中通常会出现对学生以激烈的言辞进行批评,甚至会以不适当的语言侮辱学生、伤害学生的心理和人格的情况。虽然教师的出发点可能也是为了学生,但如果只注重教师权威而不在乎学生感受,忽视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观念必然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惧怕和反抗的情绪,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和冷漠,并进而引发师生进一步沟通的障碍。作为一种特定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具体的、带有情境性特征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引发的沟通障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常常给师生间的沟通造成障碍。例如:有人罗列了教师的12个不同角色:知识的来源和学习助手、行为的示范者、社会的表征、学生行为的裁判和调解员、团体领袖、代理家长、自信的支持者、不良行为的侦探、保姆、泄愤的目标或替罪羊、亦师亦友、偶像。[3]以上这些教师角色中的绝大部分决定了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应该起主导作用,而教师受到这些角色因素的影响,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往往会将矛头不自觉的指向学生。强调问题的来源都是学生一方造成的,如此不但无法疏解学生的负面情绪,反而增加了他们的压力。针对这种观念,现代教育提倡尊师爱生,但潜在的规则仍然是尊师第一,爱生第二。长期下去,必将扼杀学生表达的勇气,同时也剥夺了学生自我决定及承担责任的自主性。这样的方式终将无法建立起开放式、鼓励性且有建设性的正向沟通。
虽然历经多次改革,现实中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和教育研究者们所倡导的现代化的、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差距还很遥远。而在教育中关于什么是知识,教师应该如何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个性、情感、道德和态度;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各自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教师应如何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才会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等等,这一系列的教育基本问题在中小学中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4]
(二)由师生双方引发沟通障碍
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群体中,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成长中的独立的个体。由于我国现在的中小学班级规模通常都比较大,在班级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与每一个学生进行即时性的直接沟通。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有些学生的性格开朗大方,善于和教师进行沟通,也有部分学生性格腼腆、自卑、喜欢独处、不善于交际,对教师发出的沟通信息反映不强烈;学习兴趣浓,成绩较好的同学往往愿意与教师沟通;而那些认为课程没意思、迫于分数与规章硬着头皮来上课的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根本无心与教师沟通;成绩差的学生因为心里自卑也不愿与教师沟通;有的性格保守、内向的学生想与老师
沟通又怕有“溜须拍马之嫌”故而也对教师敬而远之。这样就会对沟通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另一方面,影响师生沟通的主要障碍不单只是地位和角色的差异,同样,师生双方在成熟度(如知识、经验、情感、抱负、态度等)、性别、年龄、社会背景、兴趣等因素中存在的差异以及获取信息的渠道,获取的信息量不同等使及时有效的交流无法实现。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在交流时,师生也会对同一信息产生不同的看法,双方之间存在代沟因而缺乏共同语言等,由此也就产生了这种特殊的人际沟通障碍。
(三)授课方式与沟通方法造成的沟通障碍
教师讲课生动、信息量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就会爱听,就愿意与教师交流;而教师过于死板、学究气浓、教学方式僵化、只会填鸭式教学,学生就会不愿意听,不愿意与教师沟通。另外,教师的个人风格也影响学生沟通的意愿:开朗、大度、诚恳、个人魅力强的教师往往能吸引学生;而面对那些过于严肃、冷漠、自大爱摆架子的老师,学生都不愿意与其沟通。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是凭借经验和想象与学生进行沟通,无法真正接触到学生的心灵。在师生交往与沟通的过程中,如果教师不注意沟通的方式方法,无意中就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和情感,进而就会影响到学生与教师的人际关系,甚至会导致师生关系的僵化或敌对,那么此时无论教师怎样的良好用心学生也会不接受,并从内心深处对教师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
三、促进思想政治课有效沟通的途径
(一)更新观念,以学生为本,是有效沟通的基础
思想政治课每周的课相对较少,课与课之间间隔时间较长,再加上一名政治教师兼多个班级的课,学生的人数多,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的机会也就少了。而思想政治课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知识实际。因此,我们必须变过去的只靠上课接触学生为平时尽可能多地接触学生。在课问、自习或其他空闲时间,经常到教室、楼道、操场走走,或与他们交谈,或参与他们的课外活动,不但了解到他们的各方面的情况,还培养了师生感情。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在逐渐增强,对老师的言行不再像小学生那样轻信和盲从,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自己在情感教育中的导向作用,以取得学生的信任感。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经常面带微笑,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做到“台上是良师,台下是益友”,关心爱护学生,并对学生寄予希望,才能取得学生的信赖,学生就愿意接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学生进步就快。可见师生的这种情感力量对学生非常重要。
1、实现角色转换,一切以学生为本
长期以来,作为课堂中管理者与控制者的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教师的地位由权威者向平等者、由传授者向求知的参与者等角色转换。师生关系的交往也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命令式,而是带有朋友间的对话的特点——是双向和交互的作用,而不仅仅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因此,教师作为师生沟通互动的主体行为者,必须转变传统的沟通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沟通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要做到“一切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全方位的为学生发展而服务。
2、理解学生,达到情感认同
要真正理解学生,关键在于教师不能对学生持有固有的偏见与主观的判断,应站在学生立场上,设身处地,以学生的眼睛来观察,以学生的心灵来感受,以学生的观点来思考,从而走入并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与学生心灵的相通与共感。如果教师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走不进学生感兴趣的领域,终将无法接纳和理解他们的经验与感受。
3、尊重学生,获得平等交流
有效的师生沟通要求教师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价值和尊严,并且这种平等和尊重不是教师好心恩赐给学生的,也不是教师被迫给予学生的,而是教师相信、看到并珍视每一个学生的价值、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改变和成长的动力与能力,而非强调成绩好坏、品行优劣、出身贵贱、相貌美丑。只有这样,教师才可能真正视学生为平等的朋友,是与自己一样值得尊重、应该被尊重的一个人。
4、真诚对待学生,实现心灵互动
我们常常听学生说:“我喜欢这个老师,因为老师对我好。”在学校中,几乎每个老师对学生的期望都是出自良好愿望的,是出于对学生的好心。但是,不同的老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学生对他们的真诚度的高低感受不同,教育的效果也截然不同。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卸掉伪装和防御,真诚的与学生进行沟通。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甚至言语中的一下停顿,都传递着对学生的肯定、赞赏、满意,实现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心理沟通,将自己的爱无私地奉献给学生,时时处处与学生进行着有形无形的心理沟通,而这种沟通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要教师对学生以诚相待,持之以恒,“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相信学生一定会乐意接受教师的教导的。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克服沟通障碍,是有效沟通的策略
沟通在课堂管理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沟通的本质性要求是沟通的有效性。要克服沟通的障碍,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选择最佳的沟通渠道,合理组织教学,并注重信息的反馈。
1、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任何学校教学本质上都是一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活动。这种活动的实效如何,固然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高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实际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为教师的施教质量所左右的。从教育学的角度讲,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他应具备多种较高的素质。具体而言就是指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自身的人格魅力等。[5]只有当教师具备了高尚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良好的仪表与作风习惯、较强的责任心和挫折忍耐力以及健全的人格等优秀品质,才能为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打下基础,引导学生感受知识的魅力,提高教学的实效。
2、克服沟通的心理障碍
疏通学生的心理是教育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工作。由于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思维活跃、个性鲜明的学生个体,运用生活幽默疏通学生心理,可以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克服沟通的障碍必须注意以下心理因素的作用。首先要关注学生心理背景,科学地应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心理效应。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听讲,集中注意力,以便准确、及时地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同时让学生在相互讨论和交流中,倾听别人的发言,并与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态度、自己的价值观进行比较,从而批判自己,纠正自己,这也是个内省的过程。其次,增强记忆是消除师生沟通障碍的有效心理措施。记忆水平高的学生,对老师传授的知识内容,接受起来也比较好。再次,重视班级的文化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是课堂教学中人际沟通的积极背景。班级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班级文化的创建,要注重从身边的小事入手,不以善小而不为。班级文化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润物细无声,因而也是最美的教育。[6]
(三)提高沟通的表达能力,加强教学交流
1、提高沟通的表达能力
语言运用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沟通的效果。首先讲话要有重点,使用语言文字时要简洁、明确,叙事说理要言之有据,条理清楚,富于逻辑性;措辞得当,通俗易懂,不要滥用词藻,不要讲空话、套话。其次要善用比喻,即使很复杂的问题,也可以用简单的比喻讲出来。其三可以借助手势语言和表情动作,以增强沟通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对方容易接受。每个人沟通中的语言或体态语词的表达,都是在个人的个性背景下作出的,是整个人格的反映,特别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亲和感。思想政治课和其他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不同,思想政治课所讲授的道德知识是一种凭借和桥梁,其目的是通过知识的启迪而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你所讲的观点,从而改变其观念,影响其行为。思想政治课这一特点,要求我们更要讲究讲课的艺术,不仅道德观点要讲懂,还必须有感染力,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以行动人,以理服人,才能达到教育目的。
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是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所以,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质量,必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此主张学生在听课时,可以随时提出问题,必要时可进行讨论,还可以采取试讲等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使学生由单一的听众变为教学舞台上的主角,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表现欲望,学生为了胜任教学舞台的角色必然会集中精力听课,认真思考,才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这种相互交流和沟通,沟通的有效性才会比较高。教师作为教学舞台的导演,只有认真备课,对所要讲授的内容了如指掌,使交流和沟通的信息充分且有效,才能达到交流和沟通的最佳方式,将课堂教学导演的多姿多彩,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四)学会沟通的有效倾听,选择最佳的沟通方式
1、学会沟通的有效倾听
倾听是一种习惯,倾听是一种尊重,倾听是一种内涵。有效的倾听能增加师生的信任感,是克服沟通障碍的重要条件。倾听,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听”,心理学上将它划分为“外在表现上的倾听”和“心理上的倾听”两大部分。所谓“外在表现上的倾听”,是指教师在行为上采取一种积极参与姿态,去倾听学生的谈话,与学生交流。“心理上的倾听”层次则更深,既要主动地倾听学生的言语表述,也要细心地观察学生非言语信息的表达,从学生的眼神、语气、手势、面部表情等行为动作中,“听"出他言语中所隐含的深层意义。对于许多教师而言,不是不能听,而是不愿听。要学会倾听,可以从倾听所必备的态度入手,包括:接纳和平等、专注和警觉、鉴赏和学习、执着和冷静、参与和体验。这样的倾听就是真心的倾听,它有效地改变教师的倾听方式,使他们从外在的听变为内在的听,从抽象的听变为具体的听。倾听的同时,还要和学生及时的互动,以表明正在听并积极的反馈信息,这样才能使倾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选择最佳的沟通方式
师生进行沟通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特别是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更是如此。在师生沟通上,教师一般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能予以学生最恰当表现的沟通方式。一般来说,教师都会采用面对面谈话式沟通。这是最直接、最传统的沟通方式,师生直接面对,真诚而坦率地交谈,沟通的效果能立竿见影。
但在某些环境下,可能有某些事情师生之间不方便直接面对面沟通,那么就需采用间接的方式。比如一个电话、一声问候,方便拉进彼此间的距离,能很好的避免面对面交流中的尴尬等问题,又能保证沟通的及时性。通过电子邮件、QQ、MSN、博客等进行交流可以使师生间的沟通更为深入,能了解到学生平时不易掌握的一些情况,甚至能直面学生的内心世界,而作为学生也会得到教师更为完备的帮助和指导。
(五)因人而异,增加沟通的灵活性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因材旋教”的观点,他主张针对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智力水平,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
根据人类心理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的特点,教学中的沟通应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灵活运用。教师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同时,在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设计适合不同个性特点学生成才的最优方案。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