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历城)人。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因归正人的身份,辛弃疾也始终未能得到南宋朝廷的重用以及实现他北伐的夙愿。追赠少师,谥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辛弃疾是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易安并称“济南二安”,和爱国诗人陆游双峰并峙。辛弃疾词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代表着南宋豪放词的最高成就。
扩展资料
人物成就:
辛弃疾今存词629首,抗金和恢复旧河山是主要内容。辛词多爱国伤时及复国之作,充满济世爱国的热情,洋溢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之思想。辛词内容广泛,也有写田园山水,农村生活及其他内容的词作,流露出对田园山水和农村生活的热爱。
辛词多豪放之作,意境雄奇阔大,形象生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感情悲沾慷慨,豪壮炽烈。辛词风格多样化,也有缠绵细致,自然闲淡,及其他风格的作品。
辛弃疾的词,打破了词和诗,词和散文的界限,融合诗、词、散文、辞赋,丰富了词的内涵,扩大了词的表现力和境界。手法上,辛词形式解放,诗词散文合流,将词散文化,善于镕铸经史百家,驱遣散文诗歌入词。
辛弃疾的词打破了词以往的狭小天地,运用了诗句、古文、辞赋,丰富了词的语言范围,点化和化用前人的句子、诗歌,可以说是在词的历史上语汇最为丰富。
辛弃疾留存于世的墨迹甚少,《去国帖》是其为数不多的行楷书作品之一。此帖书法中锋用笔,点画尽合法度,书写流畅自如,浑厚沉婉,虽无甚特色,亦不失方正挺拔之气。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拓展资料:
辛弃疾的始祖辛维叶,在唐曾任大理寺评事,由陇西狄道迁济南,故为济南人。高祖辛师古,曾任儒林郎。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祖父辛赞,因累于族众,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令。辛弃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随祖父辛赞生活。
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辛弃疾是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易安并称“济南二安”,和爱国诗人陆游双峰并峙。辛弃疾词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代表着南宋豪放词的最高成就。
扩展资料
人物成就:
辛弃疾今存词629首,抗金和恢复旧河山是主要内容。辛词多爱国伤时及复国之作,充满济世爱国的热情,洋溢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之思想。辛词内容广泛,也有写田园山水,农村生活及其他内容的词作,流露出对田园山水和农村生活的热爱。
辛词多豪放之作,意境雄奇阔大,形象生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感情悲沾慷慨,豪壮炽烈。辛词风格多样化,也有缠绵细致,自然闲淡,及其他风格的作品。
辛弃疾的词,打破了词和诗,词和散文的界限,融合诗、词、散文、辞赋,丰富了词的内涵,扩大了词的表现力和境界。手法上,辛词形式解放,诗词散文合流,将词散文化,善于镕铸经史百家,驱遣散文诗歌入词。
辛弃疾的词打破了词以往的狭小天地,运用了诗句、古文、辞赋,丰富了词的语言范围,点化和化用前人的句子、诗歌,可以说是在词的历史上语汇最为丰富。
辛弃疾留存于世的墨迹甚少,《去国帖》是其为数不多的行楷书作品之一。此帖书法中锋用笔,点画尽合法度,书写流畅自如,浑厚沉婉,虽无甚特色,亦不失方正挺拔之气。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