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vt图像问题,高手来。。
某同学用一下方法绘制小车的v-t图像,先把纸带每隔0.1s剪断,得到若干短纸条。再把这些纸条并排贴在一张纸上,使这些纸条下端对齐,作为时间坐标轴,标出时间,最后将纸条上端...
某同学用一下方法绘制小车的v-t图像,先把纸带每隔0.1s剪断,得到若干短纸条。再把这些纸条并排贴在一张纸上,使这些纸条下端对齐,作为时间坐标轴,标出时间,最后将纸条上端中心连起来,于是得到v-t图像。这样做有道理吗?为什么?
展开
展开全部
首先告诉你,这样做是有道理的。但是,这种方法画出的V-T图,与按照标准方法绘制的V-T图有一定的差异,它只能定性地(或者说近似地)描述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要定量分析,还需要加一些限制条件,并且要对画好的V-T图进行一定的转换。下面详细解释。(为了便于辨认,分析中用到的变量均采用大写字母,各种参数采用小写。)
先作一些定义:
1、将纸带上的第一个有效点相应的时刻定为0时刻,记作To,将后面的各个点相应时刻依次为T1、T2、…、Tn、…。这些时刻间的间隔应当是固定的(也就是打点机的打点周期),将此时间间隔定义为:ΔT,所以有:
T(i+1) – T(i) = ΔT (公式1)
2、V-T图是一条连续的曲线,在此处根据实验要求,只绘制V-T图中的某些点。设纸带上各点对应的小车的速度为Vo、V1、V2、…、Vn、…。为了使本题更具有一般性,我们假设0时刻的速度,即小车的初速度Vo,不为零。我们以小车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小车的初速度和加速度都为正数。
“某同学”的目的是根据上面的数据画出小车的V-T图。若采用通常所用的标准方法,相信你是知道怎么做的。设标准方法作出的图为“标准图”,那么,理想情况下,“标准图”的图像是一条起点在纵轴(V轴)正半轴、方向斜向上的射线。设“某同学”用“新方法”作出的图为“新图”,那我们要做的就是看“新图”与“标准图”的图像究竟有何异同。
(一)“标准图”:
我们知道理想情况下的V-T1图像,该图像相应的函数为:V(t) = Vo + AT ,在此,我们只需讨论这条射线上的某些点即可。这些点就是自变量T在To、T1、T2、…、Tn时刻对应的点,它们的值分别是Vo、V1、V2、…、Vn。我们需要假设该“标准图”已经画出,那么Vo、V1、V2、…、Vn就是已知量了。
我们将小车在Ti时刻的速度标记为:V(i),于是有:
V(i) = Vo + AT(i) (公式2)
我们可以看出,“标准图”的图像就是由公式(2)确定的。
小车的位移公式也是已知的:S(t) = V0T + 1/2AT^2,我们将小车在Ti时刻的位移标记为:S(i),于是有:
S(i) = VoT(i) + 1/2AT(i)^2 (公式3)
(二)“新图”:
根据“某同学”的“新方法”,我们可以这样分析:他绘图所用的横轴(T轴)与“标准图”的T轴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标准图”的零时刻对应纸带上的第一点,后面的时刻依次对应了相应的点,这些时刻的时间间隔是相同的。“某同学”所选的零时刻与他在纸带上选的第一段纸条相对应,也就是第0秒到0.1秒小车前进的距离。下一个时刻为0.1秒到0.2秒小车前进的距离……他将所选择的时刻依次标记为:0、0.1、0.2、…
你题目中没有明确指出他是怎么标记的,但这种方法是最简单的一种。另外,所谓“每隔0.1S”只是为了减少误差,这个时间间隔可以是任意的。因为我们只是进行理论分析,可以不考虑误差影响,所以,下面的分析中不再出现“0,、0.1、0.2、…”,而用To、T1、T2、…、Tn来代替。这只不过是将时间间隔统一设为ΔT,这样可以简化问题。
至于“新图”的V轴,“新方法”中是根据纸条长度确定的,而这个纸条长度就是相同时间间隔内小车走过的距离。
我们将小车从Ti到Ti+1时间段内走过的距离定义为ΔS(i),于是有
ΔS(i) = S(i+1) – S(i)
= [VoT(i+1) + 1/2AT(i+1)^2] – [VoT(i) + 1/2AT(i)^2]
= Vo[T(i+1) – T(i)] + 1/2A[T(i+1) – T(i)][ T(i+1) + T(i)]
= VoΔT +1/2A[T(i+1) + T(i)] ΔT
= ΔT [ Vo + 1/2A ( Ti + ΔT + Ti )]
= ΔT [ Vo + A (Ti + ΔT/2)]
注:Ti与T(i)含义相同。整理之后,得到新公式如下:
ΔS(i) =ΔT [ Vo + AΔT/2 ] + ΔTAT(i) (公式4)
公式(4)给出了“某一时间段内的纸条长度”与“相应时间段起点时刻”的关系,而“新图”的图像就是由公式(4)确定的。下面就可以通过对公式(1)和公式(4)的比较分析,看一下“标准图”与“新图”有何异同之处:
V(i) = Vo + AT(i) (公式2)
ΔS(i) =ΔT [ Vo + AΔT/2 ] + ΔTAT(i) (公式4)
1、公式(4)中,ΔT、Vo、A均为固定值,因此,ΔS(i)就是Ti的一次函数,定义域由T(i)决定,所以函数图像(即“新图”)是一条射线。这一点与“标准图”相同。
2、i取0时,即零时刻时,ΔS(0) = ΔT [ Vo + AΔT/2 ]。在“标准图”中,To时刻,纵坐标的取值为Vo,与此数值不同。但仔细分析即可看出,“新图”中的ΔS(0)所取的值,就是“标准图”中在T = ΔT/2时刻的函数值 V(ΔT/2),与 ΔT 的乘积,即:
V(0) = Vo
ΔS(0) = V(ΔT/2) × ΔT
3、图像斜率:K2 = ΔTA。很明显,“新图”中的斜率为“标准图”斜率与ΔT 的乘积,即:
K1 = A
K2 = K1 × ΔT
从第2、3条中可以看出,当ΔT取值为1时,“标准图”与“新图”的图像是非常接近的:
V(0) = Vo
ΔS(0) = V(1/2) = Vo + A/2
K1 = K2 = A
它们具有相同的斜率;而后者只比前者高一点。当然,出现这种关系,和“标准图”与“新图”两图采用了相同的横坐标轴(T轴)有关,也就是和零时刻与时间间隔的确定有关。我们首先选用了相同的零时刻和时间间隔进行分析;而在上面的例子中,又将时间间隔设为1,进行了分析。
而且可以看出,只有ΔT = 1时,“新图”与“标准图”才会有相同的斜率,而这正是“新图”的意义所在,因为,如果斜率不同,就无法正确反映小车的加速度了。此处所说的ΔT = 1,指的是“新方法”中所选择的时间间隔ΔT,一定要等于“标准图”中T轴上的单位1。也就是说:“标准图”T轴单位是“秒”,则ΔT = 1秒;“标准图”T轴单位是“毫秒”,则ΔT = 1毫秒…本题中的“新方法”取ΔT = 0.1秒,这意味着“标准图”中T轴的单位也应该为0.1秒,这样才能使两图斜率相同。“新方法”中使用的ΔT由“标准方法”中的T轴单位1决定,这一点是使用“新方法”最需要注意的地方。
如果零时刻与时间间隔选择不当,得到的“标准图”与“新图”的图像将有很大差别。但有一点是不会错的。就是两个图像都是“起点在纵轴(V轴)正半轴、斜向上”的射线。除非你在“标准图”的绘制中,将初速度设为0,这时的“标准图”图像的起点为原点。但“新图”图像的起点是一定会在V轴正半轴的,因为“长度为零”的纸带是剪不出来的。
当然,这个问题也可以简单的进行定性分析: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时间的一元一次函数(自变量只有T),那么V-T图一定是一条直线。而位移是时间的一元二次函数(自变量有T^2),那么位移之差就应当是个二元二次函数(自变量有T(i)^2、T(j)^2)。但在此题中,i和j只取相邻数值,即j = i + 1,另外,T(i)、T(i+1)还具有一个关系式:T(i+1) = T(i) +ΔT,而ΔT是一个常量,所以位移之差就成了T(i)的一元函数。同时,减法运算“[T(i) +ΔT]^2 - T(i)^2”又将二次项T(i)^2消掉了,那本题中的位移之差实际上是T(i)的一元一次函数,其图像当然也是一条直线。
先作一些定义:
1、将纸带上的第一个有效点相应的时刻定为0时刻,记作To,将后面的各个点相应时刻依次为T1、T2、…、Tn、…。这些时刻间的间隔应当是固定的(也就是打点机的打点周期),将此时间间隔定义为:ΔT,所以有:
T(i+1) – T(i) = ΔT (公式1)
2、V-T图是一条连续的曲线,在此处根据实验要求,只绘制V-T图中的某些点。设纸带上各点对应的小车的速度为Vo、V1、V2、…、Vn、…。为了使本题更具有一般性,我们假设0时刻的速度,即小车的初速度Vo,不为零。我们以小车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小车的初速度和加速度都为正数。
“某同学”的目的是根据上面的数据画出小车的V-T图。若采用通常所用的标准方法,相信你是知道怎么做的。设标准方法作出的图为“标准图”,那么,理想情况下,“标准图”的图像是一条起点在纵轴(V轴)正半轴、方向斜向上的射线。设“某同学”用“新方法”作出的图为“新图”,那我们要做的就是看“新图”与“标准图”的图像究竟有何异同。
(一)“标准图”:
我们知道理想情况下的V-T1图像,该图像相应的函数为:V(t) = Vo + AT ,在此,我们只需讨论这条射线上的某些点即可。这些点就是自变量T在To、T1、T2、…、Tn时刻对应的点,它们的值分别是Vo、V1、V2、…、Vn。我们需要假设该“标准图”已经画出,那么Vo、V1、V2、…、Vn就是已知量了。
我们将小车在Ti时刻的速度标记为:V(i),于是有:
V(i) = Vo + AT(i) (公式2)
我们可以看出,“标准图”的图像就是由公式(2)确定的。
小车的位移公式也是已知的:S(t) = V0T + 1/2AT^2,我们将小车在Ti时刻的位移标记为:S(i),于是有:
S(i) = VoT(i) + 1/2AT(i)^2 (公式3)
(二)“新图”:
根据“某同学”的“新方法”,我们可以这样分析:他绘图所用的横轴(T轴)与“标准图”的T轴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标准图”的零时刻对应纸带上的第一点,后面的时刻依次对应了相应的点,这些时刻的时间间隔是相同的。“某同学”所选的零时刻与他在纸带上选的第一段纸条相对应,也就是第0秒到0.1秒小车前进的距离。下一个时刻为0.1秒到0.2秒小车前进的距离……他将所选择的时刻依次标记为:0、0.1、0.2、…
你题目中没有明确指出他是怎么标记的,但这种方法是最简单的一种。另外,所谓“每隔0.1S”只是为了减少误差,这个时间间隔可以是任意的。因为我们只是进行理论分析,可以不考虑误差影响,所以,下面的分析中不再出现“0,、0.1、0.2、…”,而用To、T1、T2、…、Tn来代替。这只不过是将时间间隔统一设为ΔT,这样可以简化问题。
至于“新图”的V轴,“新方法”中是根据纸条长度确定的,而这个纸条长度就是相同时间间隔内小车走过的距离。
我们将小车从Ti到Ti+1时间段内走过的距离定义为ΔS(i),于是有
ΔS(i) = S(i+1) – S(i)
= [VoT(i+1) + 1/2AT(i+1)^2] – [VoT(i) + 1/2AT(i)^2]
= Vo[T(i+1) – T(i)] + 1/2A[T(i+1) – T(i)][ T(i+1) + T(i)]
= VoΔT +1/2A[T(i+1) + T(i)] ΔT
= ΔT [ Vo + 1/2A ( Ti + ΔT + Ti )]
= ΔT [ Vo + A (Ti + ΔT/2)]
注:Ti与T(i)含义相同。整理之后,得到新公式如下:
ΔS(i) =ΔT [ Vo + AΔT/2 ] + ΔTAT(i) (公式4)
公式(4)给出了“某一时间段内的纸条长度”与“相应时间段起点时刻”的关系,而“新图”的图像就是由公式(4)确定的。下面就可以通过对公式(1)和公式(4)的比较分析,看一下“标准图”与“新图”有何异同之处:
V(i) = Vo + AT(i) (公式2)
ΔS(i) =ΔT [ Vo + AΔT/2 ] + ΔTAT(i) (公式4)
1、公式(4)中,ΔT、Vo、A均为固定值,因此,ΔS(i)就是Ti的一次函数,定义域由T(i)决定,所以函数图像(即“新图”)是一条射线。这一点与“标准图”相同。
2、i取0时,即零时刻时,ΔS(0) = ΔT [ Vo + AΔT/2 ]。在“标准图”中,To时刻,纵坐标的取值为Vo,与此数值不同。但仔细分析即可看出,“新图”中的ΔS(0)所取的值,就是“标准图”中在T = ΔT/2时刻的函数值 V(ΔT/2),与 ΔT 的乘积,即:
V(0) = Vo
ΔS(0) = V(ΔT/2) × ΔT
3、图像斜率:K2 = ΔTA。很明显,“新图”中的斜率为“标准图”斜率与ΔT 的乘积,即:
K1 = A
K2 = K1 × ΔT
从第2、3条中可以看出,当ΔT取值为1时,“标准图”与“新图”的图像是非常接近的:
V(0) = Vo
ΔS(0) = V(1/2) = Vo + A/2
K1 = K2 = A
它们具有相同的斜率;而后者只比前者高一点。当然,出现这种关系,和“标准图”与“新图”两图采用了相同的横坐标轴(T轴)有关,也就是和零时刻与时间间隔的确定有关。我们首先选用了相同的零时刻和时间间隔进行分析;而在上面的例子中,又将时间间隔设为1,进行了分析。
而且可以看出,只有ΔT = 1时,“新图”与“标准图”才会有相同的斜率,而这正是“新图”的意义所在,因为,如果斜率不同,就无法正确反映小车的加速度了。此处所说的ΔT = 1,指的是“新方法”中所选择的时间间隔ΔT,一定要等于“标准图”中T轴上的单位1。也就是说:“标准图”T轴单位是“秒”,则ΔT = 1秒;“标准图”T轴单位是“毫秒”,则ΔT = 1毫秒…本题中的“新方法”取ΔT = 0.1秒,这意味着“标准图”中T轴的单位也应该为0.1秒,这样才能使两图斜率相同。“新方法”中使用的ΔT由“标准方法”中的T轴单位1决定,这一点是使用“新方法”最需要注意的地方。
如果零时刻与时间间隔选择不当,得到的“标准图”与“新图”的图像将有很大差别。但有一点是不会错的。就是两个图像都是“起点在纵轴(V轴)正半轴、斜向上”的射线。除非你在“标准图”的绘制中,将初速度设为0,这时的“标准图”图像的起点为原点。但“新图”图像的起点是一定会在V轴正半轴的,因为“长度为零”的纸带是剪不出来的。
当然,这个问题也可以简单的进行定性分析: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时间的一元一次函数(自变量只有T),那么V-T图一定是一条直线。而位移是时间的一元二次函数(自变量有T^2),那么位移之差就应当是个二元二次函数(自变量有T(i)^2、T(j)^2)。但在此题中,i和j只取相邻数值,即j = i + 1,另外,T(i)、T(i+1)还具有一个关系式:T(i+1) = T(i) +ΔT,而ΔT是一个常量,所以位移之差就成了T(i)的一元函数。同时,减法运算“[T(i) +ΔT]^2 - T(i)^2”又将二次项T(i)^2消掉了,那本题中的位移之差实际上是T(i)的一元一次函数,其图像当然也是一条直线。
富港检测技术(东莞)有限公司_
2024-06-06 广告
2024-06-06 广告
ISTA3L是一个基于研究、数据驱动的测试协议,它模拟了由零售公司完成的产品订单被直接运送给消费者时所经历的危险,它允许用户评估包装产品的能力,以承受运输和处理包装产品时所经历的供应链危险,从接收到任何电子商务零售商履行操作,直到最终消费者...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富港检测技术(东莞)有限公司_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