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戴望舒的《我底记忆》是其艺术诗歌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不同于前期的《雨巷》一类诗歌,《我底记忆》抛弃了华丽的意象表现手法,而采用了一种亲切、朴素的语言叙述方式。
在《雨巷》中,诗人描绘的是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全诗的语言正如江南的雨巷一般淋淋漓漓,飘动着绵雨的惆怅。而《我底记忆》则是侧重于内心感悟的叙写,用各种日常事物去表达内心一种抽象的情感,将这些无形的记忆表现在象征的意象之中。诗中“燃着的烟卷”,“绘着百合花的笔杆”,“破旧的粉盒”等一系列普通意象的组合,既十分形象的表现出记忆纷繁丰富的特点,同时也烘托出了诗人记忆的广阔与微妙的结合。
在诗中,作者将自己的记忆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成为了“我”“忠实的好友”。而第二段诗文中,那些意象的排列组合也是恰到好处的拉近了记忆与自己的关系。这些意象有远有近,有从前的有现在的;这些时空的错落组合,更是给记忆增添了亲切、生活的气息。“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它在到处生存着,像我在这世界一样。”这句话其实正是对以上所有意象的概括,诗人的记忆正是诗人存在这个世界的凭证,是诗人那颗不断咀嚼过去美好而酸楚生活的灵魂。
而第三段诗文,则是描写了当记忆到来时的感受。“它胆小,它怕着人们底喧嚣”,它是我寂寞的朋友,“在寂寥时,便对我来做密切的拜访。”我认为在这一段的记忆中,有很大程度上是诗人对爱情的记忆。“爱娇的少女底声音”是一处十分明显的对爱情记忆的象征。除此之外,“它底声音是没有气力的,而且还夹着眼泪,夹着太息”也隐隐的透现记忆中青涩少年时那有笑有泪的爱恋。同时,将记忆认定为“寂寞”时的拜访,是对记忆涌现时总是在安静独处的环境中。
就全诗来看,诗人的记忆并不是美好的,在这些记忆到来时,诗人的情感是沉重的、苦闷的,是“夹着眼泪,夹着太息”的。记忆“锁锁的永远不肯休止,除非我凄凄的哭了,或是沉沉的睡了”。虽然诗人回忆的时光是悲伤的,但是诗人“永远不讨厌它”,这不仅是因为“回忆忠实于诗人”更因“诗人忠实于回忆”——无论是怎样的回忆,这都是属于诗人的。诗人这一生的价值都蕴藏在这回忆中,因此,我们阅读全诗丝毫没有品读出诗人对回忆的排斥。诗人在一袭袭感伤的记忆涌现时,仍然愿意去回味这一抹酸涩的味道。
《我的记忆》不同于《雨巷》的另一特点是其诗句长短不齐的错落。全诗语句看似随行编排,没有韵律感,但实际上,诗人的这一种排列恰恰使诗意流露在了诗象上:在参差不齐间,我们似乎可看到诗人内在情绪的起伏张弛。同时,这种不受约束的飘忽不定也映衬了“我底记忆”的朦胧与复杂。因此,虽然从外在文字看,这首诗似乎没有音律节奏,但事实上,它的音乐美是蕴藏在内在思想与叙写逻辑上的。
就个人而言,我喜欢《我底记忆》胜于《雨巷》,这也许有生活经历、背景环境的影响,对于我那《我底记忆》中那种朴质但又寓意隽永的语言是十分美丽的,在品读中我常常能感受到作者通过“记忆”所散发出来的寂寞苦闷但又充满向往的复杂情感,令我不免佩服与触动。
在《雨巷》中,诗人描绘的是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全诗的语言正如江南的雨巷一般淋淋漓漓,飘动着绵雨的惆怅。而《我底记忆》则是侧重于内心感悟的叙写,用各种日常事物去表达内心一种抽象的情感,将这些无形的记忆表现在象征的意象之中。诗中“燃着的烟卷”,“绘着百合花的笔杆”,“破旧的粉盒”等一系列普通意象的组合,既十分形象的表现出记忆纷繁丰富的特点,同时也烘托出了诗人记忆的广阔与微妙的结合。
在诗中,作者将自己的记忆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成为了“我”“忠实的好友”。而第二段诗文中,那些意象的排列组合也是恰到好处的拉近了记忆与自己的关系。这些意象有远有近,有从前的有现在的;这些时空的错落组合,更是给记忆增添了亲切、生活的气息。“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它在到处生存着,像我在这世界一样。”这句话其实正是对以上所有意象的概括,诗人的记忆正是诗人存在这个世界的凭证,是诗人那颗不断咀嚼过去美好而酸楚生活的灵魂。
而第三段诗文,则是描写了当记忆到来时的感受。“它胆小,它怕着人们底喧嚣”,它是我寂寞的朋友,“在寂寥时,便对我来做密切的拜访。”我认为在这一段的记忆中,有很大程度上是诗人对爱情的记忆。“爱娇的少女底声音”是一处十分明显的对爱情记忆的象征。除此之外,“它底声音是没有气力的,而且还夹着眼泪,夹着太息”也隐隐的透现记忆中青涩少年时那有笑有泪的爱恋。同时,将记忆认定为“寂寞”时的拜访,是对记忆涌现时总是在安静独处的环境中。
就全诗来看,诗人的记忆并不是美好的,在这些记忆到来时,诗人的情感是沉重的、苦闷的,是“夹着眼泪,夹着太息”的。记忆“锁锁的永远不肯休止,除非我凄凄的哭了,或是沉沉的睡了”。虽然诗人回忆的时光是悲伤的,但是诗人“永远不讨厌它”,这不仅是因为“回忆忠实于诗人”更因“诗人忠实于回忆”——无论是怎样的回忆,这都是属于诗人的。诗人这一生的价值都蕴藏在这回忆中,因此,我们阅读全诗丝毫没有品读出诗人对回忆的排斥。诗人在一袭袭感伤的记忆涌现时,仍然愿意去回味这一抹酸涩的味道。
《我的记忆》不同于《雨巷》的另一特点是其诗句长短不齐的错落。全诗语句看似随行编排,没有韵律感,但实际上,诗人的这一种排列恰恰使诗意流露在了诗象上:在参差不齐间,我们似乎可看到诗人内在情绪的起伏张弛。同时,这种不受约束的飘忽不定也映衬了“我底记忆”的朦胧与复杂。因此,虽然从外在文字看,这首诗似乎没有音律节奏,但事实上,它的音乐美是蕴藏在内在思想与叙写逻辑上的。
就个人而言,我喜欢《我底记忆》胜于《雨巷》,这也许有生活经历、背景环境的影响,对于我那《我底记忆》中那种朴质但又寓意隽永的语言是十分美丽的,在品读中我常常能感受到作者通过“记忆”所散发出来的寂寞苦闷但又充满向往的复杂情感,令我不免佩服与触动。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