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李清照词作的文学史意义

 我来答
风啊风轻轻的飘
2016-01-27 · TA获得超过133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16
采纳率:83%
帮助的人:52.2万
展开全部
李清照词的内容,虽说是她个人生活情趣和身世感伤的表现,但由于时代的变革,生活的动荡,使李清照饱尝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痛苦和人间的冷暖。她的作品终于成为社会与时代的一面镜子。李清照前期词有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对狭窄小园的厌腻到后期对“中州盛日”的故国之情和国破家亡的痛苦,这个心理学转折是深刻的。她启迪着我们去认识个人命运和社会制度、时代生活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李清照词中的“愁”换取了人们无数的同情,引起死回生强烈的共鸣。她的愁和泪,是李清照作为社会的一个清醒者可贵标志。她的词的内容更有思想意义。
关键词:古典 女词人 时代色彩 离情别绪
李清照是中国诗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她的作品是词坛百花园中的奇葩。李清照词的内容,虽说是她个人的生活情趣和身世感伤的表现,但正是时代的变革,生活的动荡,使李清照饱尝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痛苦和人间的冷暖。她的作品终于成为社会与时代的一面镜子。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正是因为他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历史,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揭露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现实,“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这由于统治阶级无能,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的灾难。李清照的一生,跨越着北宋末南宋初。尖锐的民族矛盾,动荡的政治环境,是这时代的最主要的特征。赵构逃到江南,虽在临安建立了南宋政权,而民族敌人的威胁依然并未缓和。生活在这动乱时代的李清照,虽然是“生于名门,婚于宦族”的贵族妇女,但深重的民族灾难,也不能不使她“飘零遂与流人伍”。在离乱中,她的丈夫赵明诚又因病而死,她子然一身,到处漂泊,怎能不唱出“凄凄惨惨戚戚”的哀歌,过着“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生活!在这严重的民族灾难的年代,李清照的遭遇,是与千千万万流离失所的人民有相同一面的。因此,她个人悲剧,也就不能不带上浓厚的时代色彩。
杜甫与李清照生活的时代经历比较相似,他们二人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什么样的态度呢?杜甫以他深沉的忧国忧民的情感为国家、为人民忧虑了一生,歌唱了一生。那么李清照呢?她作为一个女词人,作为一个对外界有着敏感反应的女性,则以委婉、秀丽、动人、深挚的笔描绘她的生活的时代。一般说来,李清照前期词偏重于从女婿生的角度对人生、对自由、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她后期词作却更多熔铸了国破家亡的生活体验。

我们知道赵宋王朝是最缺乏英雄气质,奴才气极重的一个时代。从屈辱的澶渊之盟、岁币的年年输送到称侄服低的卑微,活现出这个外架庞大的官僚机构的腐败无能。尽管如此,北方金人的铁蹄依然不断的惊碎宋王朝的迷梦。这个既庞大又腐朽的北宋官僚社会只能苟延残喘的等待着覆灭的命运。一个悲剧性的阴影压在一切敏感者的心头。另外,这个社会利用理学对人民进行封建道德思想的禁锢,扼杀人性,蹂躏人们的精神。理学,这个以新形式出现的变相的僧侣主义、禁欲主义学说开始活跃。周敦颐提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这种“以理杀人”的封建道德。到南宋,朱熹则更进一步明确提出极其反动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礼教思想。作为妇女,在这种封建纲常和理学思想的禁锢下,比男子遭受着更多、更重的思想压抑和情感摧残。
时代的痛苦和社会的变乱、思想的压抑。在女词人内心世界留下深深的印痕,那忧郁、悲怆、苦闷在她的词中生动的反映出来。李清照词是完全时代、社会情感化了的艺术结晶,时代通过她个人的情感世界折射出来,“越是优秀的诗人,越是属于他所生长于其中的社会……”(别林斯基语)李清照的创作活动,正处于王朝内忧外患、人民的精神遭受折磨的封建历史时,“正是人间天上愁浓”(《行香子》),“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独抱浓愁无好梦”(《蝶恋花》),“薄雾浓云愁永昼”(《醉花荫》),“酒从别后疏,泪向愁中尽”(《生查子》),有着对时代阴影的朦胧曲折的感受,包含着对狭窄的人生发出的感伤和幽怨。虽然情歌是她前期词作的主调,她心中热烈的情感在孤寂的燃烧,但李清照并没有用封建理学的刀子割断自己的情感之藤,可在那朝不保夕的北宋末年,就连情歌都带上了一层时代所特有的忧郁苦闷的色调。这种情绪突出表现在《凤凰台上忆吹箫》这首词中: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会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女词人内心情感的深刻复杂,使她难以说出,也难以说清。我认为,这决不是单纯的男女离情和别绪。她明明讲“多少事,欲说还休”,可见心情之复杂,决非情人之离别所能概括得了。“终日凝眸”、深沉思索了。现在要离别了,于是写到:“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女词人的忧郁哀愁、“终日凝眸”,可能并非仅限于爱情本身”,她的愁苦是否别有更深的社会原因?尽管北宋王朝尚未崩坍词人却一天天消瘦:“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这种漂泊的爱情与含有悲剧因素的时代之间是不可分离的。
如果通读李清照的词作,我们会发现离别词占了很大比重,但是不要认为这些词仅写离别,还应注意到其中隐含的社会意义。仔细体味词义,便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作者为把夫妇离别的愁情写得那样浓重?“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她“欲说”的“万千心事”包括了些什么内容?她的旧愁、新愁到底是那些方面的?等等,要解答这些问题,不能不考察她所处的时代和她的家庭遭遇。如前所述,作者写这些词的时代,北宋王朝正处于崩溃的前夜,非常尖锐的各种社会矛盾不能不对作者产生影响。她的父亲李格非在新旧党争与同党内部之争中遭受打击,她的公公赵挺之与蔡京之间的斗争对她也产生了影响。李赵两族所发生的一连串政治事件,直接或间接都与她有关,当赵挺之“居政府”时力排“元佑旧党”,李格非亦在被排斥之列,并因此罢职。张琰《洛阳名园记序》说“文叔(李格非字)在元佑官太学,建中靖国(1101年)用邪党,窜为党人。女适赵相挺之之子,亦能诗,上赵相救其父云:何况人间父子情。识者哀之。”赵挺之与权奸蔡京互相倾轧,亦因此罢相,死后被蔡京所劾,追免赠官,为此李清照夫妇屏居乡里十年。李清照前后二家所受的打击,从表现上看,似乎仅是她家的事,与天下大局无关,事实上她家所受的打击正反映了北宋王朝腐朽的表现。宋王朝的腐朽没落,家庭中所受的打击,都给她以刺激和影响。使她在丈夫离去之后,在孤单寂寞当中思前想后,旧愁新愁全都涌上心头,她的愁情自然十分复杂、浓重,如此复杂浓重的愁情,当然一下难于说出,难于说清了。因而这些词在写夫妇离别中可能就隐含着作者对当时时事政治的不满与忧怀。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垂帘四面,玉栏杆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桶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壶中天慢》
此词调名也作《念奴娇》,根据词意,当作于南渡前,词中写出以微微斜风、绵绵细雨是多么的恼人,层层门扉紧闭,庭院中锁着一派萧条景象:春花翠柳虽婀娜多情,无奈 寒风冷雨相袭,不得伸展舒张、一现妖娆;对早春萧条气象的描绘衬托出闺中女子的心情,也如宠柳娇花一般不胜烦恼,为排遣种种的烦恼,她用险韵做诗,以烈酒浇愁但诗成酒醒,却感到更加空虚无聊,索然乏味,一种寥落凄楚的荒寂氛围油然而生;下阕仍角承上意,续写春寒春愁,春意在加浓、闺怨在加深,日既高,烟既收,本是大好晴天,但词人还要“更看今日晴未”,说明春寒日久,阴晴不定,即便天已放晴,她还放心不下。词中所写“风雨”不单是自然的风雨,其中还包括政治的风雨,丈夫赵明诚出仕在外,朝内风云变幻,她的忧烦,自然就有政治的忧烦在内。所以这些词的思想深度不是一般闺情、离别所能局限的。如果仅仅把它们理解为闺怨、思妇词是不妥的。

士大夫的舒适生活条件,对于那些没有头脑、只知享乐的人来说,大概算得是一种“幸福”吧。但是对于那些善于感受和敏于思索的人来说,则往往是一种心灵的痛苦。这种心灵上的痛苦和劳动人民的痛苦虽不同,但却都是对那个罪恶的社会的不满和愤懑。
李清照对那种狭小闭锁、百无聊赖的生活小圈子,并不是象薛宝钗那样津津乐道那样善于回旋应酬,也不是自我欺骗和陶醉,而是采取比较清醒、严肃的人生态度。她把丰富的内心情感写入词中来,深刻的不满和忧郁情绪,生活的狭窄与压抑,精神上的苦闷等时时流露出来 ,使她前期词具有这样一个特点;大都是以闭锁的小园、幕垂的深闺为场景展开,如“小院闲窗春色深,垂帘未卷影沉沉”、“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等。她感觉不到生命的脉搏在跳动,感到的却是憋闷和窒息,对生活的渴望被深深的压抑,只能寄情于堂前梅花、帘外海棠、闺中香篆。这幽闭的小院深闺年年月月“重门须闭”怎能不使渴望生活的女词人终日郁郁。于无可奈何之中,她不能不慵懒。
但是,作者有着自己的理想、自由的个性和热烈的欲望,有时竟冲破小院深闺的狭小境界,一扫香炉烟篆、海棠梅花的迷愁和怅惘,踏入了闺阁外面的禁区,还象男子一样纵情山水,饮酒划船,非礼也要视,玩得不亦乐乎。之后,还要坦坦荡荡的形诸文字:
常记西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此词的关键词有四个:“常”、“醉”、“误”、“惊”。一个“常”字开头,表现了深闺中少女的一次出游给她留下的欢乐而深刻的印象及词人对大自然的神往之情。溪亭、藕花、鸥鹭让女主人公赏心悦目,心境快活,于是以酒助兴,喝得大醉。“醉”既指酒又指心,醉心于是才会喝酒而醉。酒喝够了,玩尽兴了,天却晚了,于是荡舟回家,却不知竟闯入藕花深处。“误”这里强调的是醉的程度,也强调了女主人公欢乐的程度。它体现了女主人公的可爱之态,同时又表现出大自然对她深深的吸引,对于寂寞的深闺来说,这就是她的乐园。这样的乐园世界,谁会舍得走呢?可水边的鸥鹭都被吓得飞了起来。船桨划水声、荷叶掀动声,鸥鹭喧闹声汇成一片,好不热闹!少女“惊”动的何止是鸥鹭,还有词坛,还有封建纲常的忠实守卫者。
李清照多么想肋下生双翼,飞出狭小的生活圈子,冲破现实生活的桎梏,象大鹏鸟一样乘长风高翔,飞往理想的王国: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问天语,殷切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渔家傲》)
李清照在这里为我们展现出更为豁然开朗的宏伟场面,她用一种浪漫式的激情和幻想,倾吐自己内心深处抑制不住的情感激流。“我报”二句写出了对自己文学才能的自信自豪和在现实中被压抑、被窒息、找不到出路的委屈苦闷。“九万里”三句则表现出生活在封建社会里的女词人惊人的艺术胆魄,以及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向往,和竭力想摆脱现实的强烈愿望。这种沉重的心情表达在她的词里,我们可以说她是无病呻吟么?从另一面看,这种心情表现于她的创作和行动的,是敢于写少女的爱情,“眼波才动被人猜”;敢于写夫妇的幽情,“今夜纱厨枕簟凉”;敢于讥笑有社会地位的男人,“桂子飘香张九成”,敢于尖锐的批判许多文坛老前辈……这都是当时一般女性所不敢的。所以尽管她没有要冲决封建理学、礼教的意识,但在当时男人们看来这些都是目无礼教的“越轨”行为了。和她同时代的王灼作《碧鸡漫志》,斥责她“……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这些斥责的话却正可见出她这些作品的敢想敢说的精神。
李清照在表达这种热烈而又深沉的人间至情的时候,颇有典雅、凝重的闺秀风度,也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没有道学气的真正的女性,一颗对生活、对爱情满怀热望的心。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清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朗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去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
这是一位多么富有生活情趣、多么纯真、稚气而又可爱的少女呀!可惜的是,这个热爱生活、性格坦率、极富活泼情趣的少女,在成长的过程中,被非人道的封建社会给深深的压抑和摧残了。她对生活的勃勃兴致、对人生的憧憬和开朗的性格,被愁、泪所掩埋,在一系列的社会和家庭的悲剧的打击下变得内向了: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
寂寞的深闺,即将消磨掉她的青春,催花的春雨预示春天的归去,面对此情此景,她感到愁情满怀,心绪不宁,再想到丈夫的远离,更增加她的深愁。词的情调低沉,表现了她对孤寂的深闺生活的不满。

如果说李清照前期词表现出敏感的青年妇女所具有的精神苦闷、爱情心理,以及对个性自由的朦胧欲望;那么她的后期词(南渡)则是以民族情绪和爱国情感为主题,在前期词哀愁感伤的基调上更趋悲怆、沉郁,乃至变前期的“终日凝眸”为后期的“欲语泪先流”。绍兴五年,诗人流落在金华,写下著名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作者面对名胜双溪晚纯之景,含泪写下这首满含愁情的词作。看到风吹雨打后落红满地的暮春景象,饮尽人生苦酒的女词人睹物生情,种种往事涌上心头,深感时代沧桑变化、国事家事不堪回首,一切都无法挽回,感伤之情油然而生,面对春景,也曾激起她泛舟出游的意兴,但刹那间就被深沉的忧伤所淹没了,“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如此深重的愁是什么造成的呢?词中点明“物是人非事事休”,可见词人的愁是山河的破碎、身世的漂泊、晚景的凄凉等凝聚而成,是国破家亡的折射和反映。国破家亡这一人生惨剧,使她在南渡后,心情更加愁苦沉痛。“倦梳头”“事事休”,竟至“欲语泪先流”!此词极可见出诗人早年所没有的如此深广的悲痛心情;同时有力的告诉人们,正是那悲剧性的社会时代铸就了女词人的性格。
南渡以后,李清照夫妇在建康前后又住了三个年头,每到冬天下大雪的时候,她就披着蓑衣顶着斗笠,走上建康的城墙,向远方眺望,这时她心头的忧愤是可以想到的,登城远览不过想借词句来凭寄她的无限忧思。然而胡马长驱,中原板荡,奔驰于脑际的是昔日故都的繁华,而呈现于眼前的却是山河的破碎。现实并不容许留恋旧梦,过去与现在对照愈强烈,也就愈增加内心的苦痛。《永遇乐•元宵》亦悲怆、沉郁,读之令人鼻酸:
落日熔金,暮云和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词的开篇写“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的丽景,景色虽美,却不是故乡,流落异地,孤苦无依的词人清醒的发出自己的声音“人在何处”,以美景衬愁情,则愁情更甚;面对“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一片春色,词人又提出了“春意知几许”的这一冷峻、严酷的现实问题,她已把感觉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社会写元宵佳节初春的明媚是暗指虚假繁荣的时势,谁能料到“融合天气”会不会有“风雨”?元宵佳节,人们都在诗酒庆贺。女词人此时心中有着愈发难言的痛苦。友伴来相邀,一一被诗人委婉谢绝。诗人此时所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及时寻乐,不是醉生梦死的求解脱,而是勾起她国家破碎、身世飘零之感,不能不思念“中州盛日”,妇女们“簇带争济楚”的旧日盛况,然而这毕竟已是过眼烟云,看“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只好“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一盛一衰、今昔对比几乎包含了词人一生的境遇。《永遇乐》在抒发个人晚年生活凄凉之感中,蕴含着沉痛的国家兴盛之忧,这是每一个爱国者应具有的心情,难怪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读此词“为之涕下”,“每闻此词,辄不能堪”(《须溪词》)。可见其对故国的情感之深沉动人。
“那些处境和我们最相近的人的不幸,必然能最深刻的打入我们的灵魂深处。”李清照的愁情拨动着每一个不幸者的心弦,有名的《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杰作: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悉字了得!
在这里,作者以精练的语言概括而集中的反映了南渡以后她自己的生活特征和精神面貌。在短短九十七字中,她运用了惊人的描写手段,展现出自己曲折复杂的内心世界。是的,一切都消逝了:那归来堂烹茶猜书、笑声洋溢的日子;那繁花压枝、把玩古人真迹的春晚……但是,中原故土的沦丧,丈夫的病逝,阴险的诬陷和诽谤,流落江南的凄凉晚景……这些郁积在心头的创伤和阴影,却是难以排除的。在凄风苦雨的秋日黄昏,她若有所思,如有所待。乍暖还寒的时节,晚来的寒风,雁儿南来,黄花憔悴,都在触动着词人的满怀愁绪。黄昏时分寂寞凄凉的气氛笼罩着她。紧接着来的梧桐更兼细雨,象是洒不完的伤心泪,又引起她无发的感叹。郁积在心头的坎坷沦落的忧思,正随着点点滴滴的雨声翻腾。……无疑在这首词中凝聚了太多的愁和泪,充满了太多的悲苦哀伤,为自己,为故国,但那正是词人倍受折磨的心灵的诉说,是时代、民族苦难的悲歌。
李清照有前期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对狭窄小园的厌腻,转到后期对“中州盛日”的故国之情和国破家亡的痛苦,这个心里转折是深刻的。她此时已离天深闺、置身流亡道上,生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经,女词人已不再唱前期那种个性苦闷和爱情的歌了,而是转到比这个思想要求更为动心、更为牵魂的故国之思的情绪上来。她启迪着我们去认识个人命运和社会制度、时代生活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李清照的“愁”换取了人们无数的同情,引起了强烈的思想共鸣。她的愁和泪,正是李清照作为社会的一个清醒者可贵标志。深刻的痛苦远比浅薄的欢乐更有人生价值,更有思想意义。在中国诗歌史上,李清照第一次以一个女词人甚至支人的抒情歌唱而占据了一个崇高的艺术地位。她以丰富、完整、大胆、深刻、忧郁的内心情感世界为我们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她象一颗明亮夺目的流星,闪现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尝闻离藻丽句,固非女子之事。间有天姿秀发,性灵钟慧,出言吐句,有奇男子之所不如,虽欲掩其名,不可得耳。……近时之李易安,尤显著名者。”(魏仲恭《断肠诗集》序)。
参考文献
1、《宋词名篇赏析》臧维熙著安徽文艺出版社
2、《中国古化文学作品选注》北京大学出版社
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天津广播电视大学
4、《唐宋词选释》俞平伯 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