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元的人物轶事
谢晋元将军的家书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从此,泰山鸿毛之论作为一种生死观成为千古遗训,有气节的人都会作出自己的正确选择。70多年前,谢晋元率部坚守四行仓库,与敌血战四昼夜,抒写了一曲民族抗战的壮歌。
谢晋元的一封家书,家书全文如下—— 萍舟吾兄: 九日示悉,昨日上函谅达。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以现势观察,沪战继有些微变化,决无碍整个计划。希释念可也。 信由上海探投。勿写八字桥或其他地名,即可交到。 弟十年来饱尝忧患。一般社会人情事故,影响于个人人生观,认识极为清楚。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故常处境危难,心神亦觉泰焉。望勿以弟个人之安危为念。 维诚在目前环境下,绝对不能来汉。如蕉岭有危险,汉口则不可以言语计矣。抗战绝非短期可了,汉口商业中心更非可久居之地。倘维诚属个人行动,自较便当,以今日而论,幼民姊弟绝不能片刻无人照料也。望速将弟意转知维诚,不论如何,绝不能轻易离开家中,切盼。 黄渡情形如何,此间何无所知,当加注意。款项只要可以寄去,必尽各种方法,遵命汇去,勿念。 岳母抵汉后,想因店铺放弃而内心不安。吾兄经济情形若何?倘有困难,希函知以便设法接济也。弟衣物此间购买方便,望勿麻烦可也。敬祝冬祺。 岳母大人以次敬叩安好。 中民 弟 十月十八日
收信人张萍舟,是谢晋元的连襟兄弟。家书共四页,是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的用笺,纸张呈淡黄色,仿佛在向我们轻声诉说70年前的那一段历史。
家书写于1937 年10 月18 日,淞沪会战已进行了两个多月,大场防线面临失守,此时距10 月26 日谢晋元率部坚守四行仓库只有短短8 天。
1941年4月,他被日伪收买的叛兵刺杀,时年37岁。死后国民政府追赠谢晋元为陆军少将,上海数十万民众前往瞻仰遗容。毛泽东高度赞誉“八百壮士”为“民族革命典型”。 一封家书承载着一段历史。抚今追昔,我们更加怀念那些有民族大义和气节的先人。 一位伟大的军人背后必定有一位无私奉献的女人。 谢晋元与凌维诚1927年在一次婚礼上结识,当时两人分别是伴郎和伴娘。尽管凌母对在战争年代嫁给军人表示担忧,凌维诚还是不顾反对,1929年在武汉与谢晋元结婚。婚后两人聚少离多,大多靠通信来交流。型野扮 1936年初春节过后,谢晋元把妻子凌维诚以及三个儿女护送到广东原籍,临别时对怀孕的妻子说:“等到抗战胜利那一天,我亲自把你们接回上海。肚子里的孩子生下来,如是男孩就叫‘继民’,让他继承先辈的优良品格。”谁知这一次分别竟成永诀。 至今谢家仍保存着淞沪会战前谢晋元发给妻子凌维诚的一封家书: “巧英吾妻爱鉴:日内即将率部进入沪凇参战,特修寸笺以慰远念。我神州半壁河山,日遭蚕食,亡国灭种之祸,发之他人,操之在我,一不留心,子孙无噍类矣。为国杀敌,是革命军人素志也;而军人不宜有家室,我今既有之,且复门哀祚薄,亲者丁稀,我心非铁石,能无眷然呼!但职责所在,为国当不能顾家也。老亲之慰奉,儿女之教养,家务一切之措施,劳卿担负全责,庶免旅人之分心也……”
这一担负全责就是几十年的无怨无悔。 1941年,宋美龄在重庆接见凌维城。抗战结束,凌维城携子女返回上海,迎接他们的已是忠魂一冢。 附二:谢晋元民国28年9月18日卜灶写给父母的信
双亲大人尊鉴:
上海情势日益险恶,租界地位能否保持长久,现成疑问。敌人劫夺男之企图,据最近消息,势在必得。敌曾向租界当局要求引渡未果,脊衡但野心仍未死,且有“不惜任何代价,必将谢团长劫到虹口(敌军根据地),只要谢团长答应合作,任何位置均可给予”云云。似此劫夺,为欲迫男屈节,视此为敌作牛马耳。大丈夫光明而生,亦必光明磊落而死。男对死生之义,求仁得仁,泰山鸿毛之旨熟虑之矣。今日纵死,而男之英灵必流芳千古。故此日险恶之环境,男从未顾及。如敌劫持之日,即男成仁之时。人生必有一死,此时此境而死,实人生之快事也。唯今日对家庭不能无一言:万一不讳,大人切勿悲伤,且应闻此讯以自慰。大人年高,家庭原非富有,可将产业变卖以养余年。男之子女渐长,必使其入学,平时应严格教养,使成良好习惯。幼民姊弟均富天资,除教育费得请政府补助外,大人以下应宜刻苦自励,不轻受人分毫。男尸如觅获,应归葬抗战阵亡将士公墓。此函俟男殉国后即可发表,亦即男预立之遗嘱也。
男晋元谨上
二十八年九一八于上海孤军营
这是谢晋元写给双亲的遗嘱。在信中,他立下了为国牺牲的誓言,安排好了身后事,让父母变卖家产颐养天年,除子女的教育费得请政府补助外,不再受人分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