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与估算能力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估算的优越性。
小学生每天都接触到数学,但由于受以往数学精确性、严谨性的影响,学生主动估算的意识极为薄弱。要想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估算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情景,让学生正确认识并体验估算的实用价值。例如:妈妈带了100元钱去商店购买生活用品,热水瓶28元,烧水壶43元,水杯24元,妈妈带的钱够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估算:先把28、、43、24分别看成与其接近的整十数,列式方法:30+40+20=90(元),所以妈妈带的钱够。再例如:学校组织987名学生去公园游玩,如果公园的门票每张8元,带8000元钱够不够?在此例中适当的方法是把987人看成1000人,8×1000=8000(元)所以带的钱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用估算方法去解决比精算更方便快捷。
二、开展游戏,激发学生估算兴趣。
估算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要让估算意识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头脑中,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除了创设情景,还可以开展一些数学游戏。例如:在二年级教材中,学生认识了千克和克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一次估重比赛。我挑选了一些物品,水果、鸡蛋、鱼等等。让学生依次掂量这些物品,写下这些物品的重量,最后我和学生一起称出这些物品的重量,看谁估计的重量最接近实际重量,谁就被评为“估重小能手”。经过这次活动,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估算的信心。激发学生对估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三、结合教学,渗透估算方法。
估算不是猜测,而是一种有根据的判断。因此,在教学中将一些估算的方法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给学生,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近似估算法。可以把两个数估成整十、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这样能方便估算出一个大致的得数或范围。如227+382=?的计算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在计算前先估算,得出两种估算结果:一种是200+400=600;一种是230+380=610,由此初步确定和在600-610之间,当学生精算后与估算结果对比,从而判断结果是否正确,提高了正确率。
2、联系实际估算法。让学生记住人数,动物的只数、数的棵树、乘车的数量一定是整数,汽车行驶的速度比人行走要快的多。发芽率、出勤率不可能超过100%。
例如:有菜籽300千克,出油率是15%,这些菜籽能榨出多少千克的油?有的学生用了错误的方法:300÷15%=2000千克,引导学生猜想300千克的菜籽能榨出2000千克的油吗?菜油会比菜籽更多吗?很快学生就知道是错误的。
3、以小估大法或者以大估小法。在估算时,如果遇到数过大或过小,难以估算,就先估计单位数,再根据单位数量估算过大或过小的数。例如:教学“千米的认识”时,为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概念,我先带领学生到学校操场上,让学生测量出100米的实际长度,并走一走,走100米需要200步,用同样的步伐走2000步就是1千米。再例如,估计一颗花生的重量,我们可以先估计100颗花生的重量,再除以100,就能估算出一颗花生的重量了。
4、循规估算法。根据教学中的有关规律进行估算,如计算小数乘、除法时,可根据一个因数(0除外)小于1,积小于另一个因数,一个因数大于1,积大于另一个因数。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除数小于1,商大于被除数的规律进行估算。
四、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估算的合理应用。
估算的结果是不唯一的、开放的。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时,用估算的方法取得的结果,有时就和实际情况不符。因此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什么时候应估大些,什么时候应估小些,视情况而定,不能机械地采用“四舍五入”法来取近似数。
例如:六年级学生去秋游,师生共39人,车票和门票每人104元,应该准备多少钱?教学时我首先结合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并达成共识,应该准备多少钱?不需精算,估算即可。然后让学生独立估算“39×104≈”,并交流不同的估算策略。在将39估成40,没有异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将104估成100还是110更符合实际呢?这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推敲。显然,因为估少了钱不够,使多数学生再次达成共识,并确定把104估成110符合问题实际,接近准确值,又好算。
再例如:李阿姨去商店购物,带了100元,她买了两袋面,每袋30.4元,又买了一块牛肉,用了19.4元,她还想买一条鱼,大一些的每条25.2元,小一些的每条15.8元。李阿姨带的钱够不够买小鱼?能不能买大鱼?本题有两问。第一问:“够不够买小鱼”可以这样估算,买一袋面不超过31元,两袋面不超过62元;买牛肉不超过20元;买小鱼不超过16元;总共不超过62+20+16=98(元),李阿姨的钱是够用的。第二问“能不能买大鱼”可以这样估算;买一袋面至少要30元,两袋面至少要60元;买牛肉至少要19元;买大鱼至少要25元;总共至少要60+19+25=104(元),已经超过了100元了,李阿姨不能再买大鱼了。这类问题在生活中很常见,从数学上看,第一问要判断100元是否超过三种物品的价格总和,适当放大;第二问要判断三种物品的价格总和是否超过100,适当缩小。
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地渗透,需要教师每堂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经常给学生提供估算的机会和创设估算情境,会开发出他们无限的创意和智慧,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才会迸发出许多有价值的、创造性的估算方法,学生的估算能力才能真正的提高。
小学生每天都接触到数学,但由于受以往数学精确性、严谨性的影响,学生主动估算的意识极为薄弱。要想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估算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情景,让学生正确认识并体验估算的实用价值。例如:妈妈带了100元钱去商店购买生活用品,热水瓶28元,烧水壶43元,水杯24元,妈妈带的钱够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估算:先把28、、43、24分别看成与其接近的整十数,列式方法:30+40+20=90(元),所以妈妈带的钱够。再例如:学校组织987名学生去公园游玩,如果公园的门票每张8元,带8000元钱够不够?在此例中适当的方法是把987人看成1000人,8×1000=8000(元)所以带的钱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用估算方法去解决比精算更方便快捷。
二、开展游戏,激发学生估算兴趣。
估算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要让估算意识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头脑中,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除了创设情景,还可以开展一些数学游戏。例如:在二年级教材中,学生认识了千克和克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一次估重比赛。我挑选了一些物品,水果、鸡蛋、鱼等等。让学生依次掂量这些物品,写下这些物品的重量,最后我和学生一起称出这些物品的重量,看谁估计的重量最接近实际重量,谁就被评为“估重小能手”。经过这次活动,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估算的信心。激发学生对估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三、结合教学,渗透估算方法。
估算不是猜测,而是一种有根据的判断。因此,在教学中将一些估算的方法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给学生,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近似估算法。可以把两个数估成整十、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这样能方便估算出一个大致的得数或范围。如227+382=?的计算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在计算前先估算,得出两种估算结果:一种是200+400=600;一种是230+380=610,由此初步确定和在600-610之间,当学生精算后与估算结果对比,从而判断结果是否正确,提高了正确率。
2、联系实际估算法。让学生记住人数,动物的只数、数的棵树、乘车的数量一定是整数,汽车行驶的速度比人行走要快的多。发芽率、出勤率不可能超过100%。
例如:有菜籽300千克,出油率是15%,这些菜籽能榨出多少千克的油?有的学生用了错误的方法:300÷15%=2000千克,引导学生猜想300千克的菜籽能榨出2000千克的油吗?菜油会比菜籽更多吗?很快学生就知道是错误的。
3、以小估大法或者以大估小法。在估算时,如果遇到数过大或过小,难以估算,就先估计单位数,再根据单位数量估算过大或过小的数。例如:教学“千米的认识”时,为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概念,我先带领学生到学校操场上,让学生测量出100米的实际长度,并走一走,走100米需要200步,用同样的步伐走2000步就是1千米。再例如,估计一颗花生的重量,我们可以先估计100颗花生的重量,再除以100,就能估算出一颗花生的重量了。
4、循规估算法。根据教学中的有关规律进行估算,如计算小数乘、除法时,可根据一个因数(0除外)小于1,积小于另一个因数,一个因数大于1,积大于另一个因数。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除数小于1,商大于被除数的规律进行估算。
四、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估算的合理应用。
估算的结果是不唯一的、开放的。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时,用估算的方法取得的结果,有时就和实际情况不符。因此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什么时候应估大些,什么时候应估小些,视情况而定,不能机械地采用“四舍五入”法来取近似数。
例如:六年级学生去秋游,师生共39人,车票和门票每人104元,应该准备多少钱?教学时我首先结合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并达成共识,应该准备多少钱?不需精算,估算即可。然后让学生独立估算“39×104≈”,并交流不同的估算策略。在将39估成40,没有异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将104估成100还是110更符合实际呢?这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推敲。显然,因为估少了钱不够,使多数学生再次达成共识,并确定把104估成110符合问题实际,接近准确值,又好算。
再例如:李阿姨去商店购物,带了100元,她买了两袋面,每袋30.4元,又买了一块牛肉,用了19.4元,她还想买一条鱼,大一些的每条25.2元,小一些的每条15.8元。李阿姨带的钱够不够买小鱼?能不能买大鱼?本题有两问。第一问:“够不够买小鱼”可以这样估算,买一袋面不超过31元,两袋面不超过62元;买牛肉不超过20元;买小鱼不超过16元;总共不超过62+20+16=98(元),李阿姨的钱是够用的。第二问“能不能买大鱼”可以这样估算;买一袋面至少要30元,两袋面至少要60元;买牛肉至少要19元;买大鱼至少要25元;总共至少要60+19+25=104(元),已经超过了100元了,李阿姨不能再买大鱼了。这类问题在生活中很常见,从数学上看,第一问要判断100元是否超过三种物品的价格总和,适当放大;第二问要判断三种物品的价格总和是否超过100,适当缩小。
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地渗透,需要教师每堂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经常给学生提供估算的机会和创设估算情境,会开发出他们无限的创意和智慧,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才会迸发出许多有价值的、创造性的估算方法,学生的估算能力才能真正的提高。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