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面对亲人即将离去?
我在家里排行老幺,从小在父母亲的关怀呵护下长大,犹其是我母亲对我倍加关爱,长大后我也一直没离开他们,一家人过着清贫而幸福的生活。可三年前母亲突然患病到医院诊断为脑梗塞,由...
我在家里排行老幺,从小在父母亲的关怀呵护下长大,犹其是我母亲对我倍加关爱,长大后我也一直没离开他们,一家人过着清贫而幸福的生活。可三年前母亲突然患病到医院诊断为脑梗塞,由于梗塞部位脑组织坏死造成母亲偏瘫,从此母亲一直在轮椅上度日,这给了我一次沉重打击,还好母亲思维还清晰眼睛好耳朵也灵,渐渐的也习惯了母亲每天坐在轮椅上微笑着看着我干完活回到家里,似乎又回到了以前的幸福,谁料前两天她一阵头痛、呕吐之后便视力模糊,从她身边经过她也不知道是谁,看着母亲一脸茫然的样子我心真很痛!医生说这病一次比一次严重,也是医学难题,加上母亲年纪大了治疗效果不是很好,这两天我们都陪着她,她说她很怕,怕我们没在她身边她什么都看不见,很孤独。每当我想起母亲走到今天这步田地,很难接受事实,很是伤心!一个人偷偷流眼泪!我真的怕失去母亲,我怕有一天当我一身疲惫回到家时没能看到母亲微笑着坐在门口等我,我怕有一天我们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时没有看到我母亲在桌上,而她却一个人孤独的在山上,想到这些我真的很怕以后的日子,我该怎样面对这将要到来的打击?
展开
展开全部
答:亲人去世,是人生中最重要且不能避免的丧失体验。它意味着失去生活中关系密切的物质、情感、心理支持对象,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自我的丧失。在生活变化压力事件评定中,因丧偶带来的压力最大,因其他家庭成员去世带来的压力则列在第五位。可见,丧失亲人对当事人生活和心理影响之巨大。
悲伤是人们在亲人死亡之后出现的正常反应。与逝者的关系越亲密、越重要,人的痛苦就会越大。意料之外的去世,则比可预期的死亡更令人难以承受,也会使哀恸反应更强烈、更持久。一般来说,悲伤会带来很多心理改变,包括疲倦、头痛、兴趣改变等生理反应;健忘、感觉逝者仍然存在等认知反应;疑心、内疚、孤独等情感变化;睡眠障碍、社交退缩、梦见失去的亲人等行为变化。丧亲之后半年到一年之内,出现上述反应都应是正常的。但长期不能改变,则需要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了。
因此,除了哀伤,丧亲者还要经历一个修通丧失、避免形成创伤的心理过程。有些人在亲人去世之后忙于处理后事,或为了不让老人小孩伤心而让自己一味坚强,没有机会完成有效的哀伤过程。这样容易形成内心创伤,出现迟误的哀伤反应、长期慢性的忧郁等。比较而言,人们可以适当地宣泄内在的积郁和悲伤、适度地离开与丧亡者相关的事物、更多地参与一些新的社会活动等,以调节内心的情绪。总的来说,人们应当学会结束悲伤,这并不是要切断与逝者的联系,而是要以不同于以往的方式在内心“安置”逝者。
悲伤是人们在亲人死亡之后出现的正常反应。与逝者的关系越亲密、越重要,人的痛苦就会越大。意料之外的去世,则比可预期的死亡更令人难以承受,也会使哀恸反应更强烈、更持久。一般来说,悲伤会带来很多心理改变,包括疲倦、头痛、兴趣改变等生理反应;健忘、感觉逝者仍然存在等认知反应;疑心、内疚、孤独等情感变化;睡眠障碍、社交退缩、梦见失去的亲人等行为变化。丧亲之后半年到一年之内,出现上述反应都应是正常的。但长期不能改变,则需要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了。
因此,除了哀伤,丧亲者还要经历一个修通丧失、避免形成创伤的心理过程。有些人在亲人去世之后忙于处理后事,或为了不让老人小孩伤心而让自己一味坚强,没有机会完成有效的哀伤过程。这样容易形成内心创伤,出现迟误的哀伤反应、长期慢性的忧郁等。比较而言,人们可以适当地宣泄内在的积郁和悲伤、适度地离开与丧亡者相关的事物、更多地参与一些新的社会活动等,以调节内心的情绪。总的来说,人们应当学会结束悲伤,这并不是要切断与逝者的联系,而是要以不同于以往的方式在内心“安置”逝者。
展开全部
我推荐你看看搜狐高清里的科学片系列:走在生命的尽头。其实,人死亡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安详、且毫无痛苦的过程。一个人死亡时,最后丧失的是听力,所以在亲人即将离去时,为他达到另一个幸福的世界而祝福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我也和你处于一样的情况,爸爸昏迷不醒,生死未知,意志消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看到你的帖子,我眼泪忍不住了。我也和你一样,我爸爸得了癌症。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